功能作用
養血緩急,健脾益氣。
穴性
平。
定位
位於耳甲艇,耳輪腳消失的部分後方直對耳輪腳之點,胃穴的外側,肝穴、脾穴、胃穴之間,約在下垂點穴至腋下穴連線的中間處。
主治
肌強直症,肝炎,肝硬化,肌松不良等。
操作
按耳穴常規針法操作。針法:斜刺0.3-0.5寸,針尖向耳輪腳方向刺,針感局部痛。作胃部手術可斜刺透胃穴;作脾、肝手術可斜刺透脾、肝穴。
功效
本穴性平,能滋養助正,故有養血緩急,健脾益氣之功。本穴為針刺麻醉的主要穴位,有鬆弛肌肉的作用,能提高痛閾和減輕腹肌緊張感。在耳針麻醉手術中,用於解決“三關”(鎮痛不全、肌松不良、內臟牽拉反應)中的肌松不良,可鬆弛肌肉,為膽囊切除術,膽道探查術,膽總管引流術,胃、脾、肝手術等的針麻穴。
附註
本穴與健脾胃穴都有健脾益氣之功,都可治療肝硬化,但本穴性平,還有養血緩急之功,體現柔肝以順應肝藏血之性,使肝得陰血的濡養而有利升發;而健脾胃穴,穴性屬陽,利濕健脾,體現利肝以順應脾喜燥之性,使脾不壅滯而有利疏發。
相關論述
《全國針刺麻醉資料彙編》:“肌松點 在肝、脾二穴之間進針,向胃或膈的方向深刺(用手指將耳廓托平後可以深刺並捻轉)。也有從脾穴進針,向肝穴方向透刺,作為肌松點的。”
《針刺麻醉》:“膽囊切除術、膽道探查術、膽總管引流術……耳穴:神門透膽、交感、肺、肌松點(在胃、肝、脾三穴之間,進針後透向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