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沫蟬

松沫蟬

松沫蟬,沫蟬科昆蟲,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成蟲體長9—10mm,頭寬2一3mm。頭部前方突出,中央部分黑褐色。複眼黑褐色。單眼2個,紅色。前胸背面談褐色,前緣的中央為黑褐色,中線隆起。小盾片近三角形,黃褐色,中部較暗。翅灰褐色,翅基部和中部的寬橫帶及外方的斑紋為茶褐色。後足腿節外側有2個明顯的棘刺。卵長1.9mm,寬0.6mm。長茄形或彎披針狀。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淡褐色,在尖端有一縱的黑色斑紋。若蟲末齡若蟲全體黑褐色或黃褐色,複眼赤褐色。觸角剛毛狀,位於複眼的前方。胸部背面有翅芽。在頭胸部背面的中央有1條黃褐色線紋。腹部9節,末端較尖。

基本信息

種名: 松沫蟬
種拉丁名: Aphrophora flavipes Uhler
同翅目沫蟬科
國內分布: 遼寧河北山東
國外分布: 朝鮮、日本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0mm,頭寬2一3mm。頭部前方突出,中央部分黑褐色。複眼黑褐色。單眼2個,紅色。前胸背面談褐色,前緣的中央為黑褐色,中線隆起。小盾片近三角形,黃褐色,中部較暗。灰褐色,翅基部和中部的寬橫帶及外方的斑紋為茶褐色。後足腿節外側有2個明顯的棘刺。長1.9mm,寬0.6mm。長茄形或彎披針狀。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淡褐色,在尖端有一縱的黑色斑紋。若蟲末齡若蟲全體黑褐色或黃褐色,複眼赤褐色。觸角剛毛狀,位於複眼的前方。部背面有翅芽。在頭胸部背面的中央有1條黃褐色線紋。腹部9節,末端較尖。

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l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孵化,5月上旬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成蟲羽化,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8—9月交尾產卵,10月以後陸續越冬。卵產於當年生的針葉鞘內,一般2—3粒在一起,單粒者較少。孵化多集中在6—8時,孵化率70-85%。若蟲孵出後喜群居,經常3—5頭在一起,多者達30多頭。若蟲危害松樹嫩梢基部組織,吸食樹液時尾部不斷擺動,由腹部排出白色泡沫,以掩護蟲體,故俗名“吹泡蟲”。若蟲脫皮4次,共5齡。若蟲期60一70天。若蟲老熟後,爬至針葉上部靜止不動,準備羽化。初羽化的成蟲全體白色,2-3小時後變為淡褐色。羽化時間多集中在清晨,以4-6時最多,約占總數的80%。成蟲羽化後需進行較長時間的補充營養,吸食嫩梢基部樹液,分散危害,不再排出泡沫,對樹的危害也比若蟲輕。成蟲多棲息於小技上,受驚擾時即行彈跳或作短距離的飛翔。8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每雌產卵量最多66粒,最少28粒。此蟲的發生與樹種、樹齡、鬱閉度及樹勢有關。據調查,在山東峨山以赤松被害最重,被害株率占77.78%;黑松枝皮粗糙,不利於取食,故受害較輕,受害株率只占10.91%。此蟲最喜危害10年生左右的松樹,特別是人工純林。幼苗和10年生以上的大樹也可遭受其危害,但受害程度較輕。在鬱閉度為0.6的林分內,被害株率為60.63%;鬱閉度為0.3的林分內被害株率為76.32%。鬱閉度大,溫度較低,濕度較大的林分,不利其發生;相反,鬱閉度小,溫度高,濕度小,技梢汁液濃度大,含營養物質多,則有利於其生長、發育和繁殖。在同一林分中,一般生長健壯的樹上蟲口密度大,有蟲株率達90%以上;生長衰弱或遭受其它病蟲害的樹上蟲口密度顯著較少,有蟲株率僅為26%。

防治方法:

1.秋末至春初剪除著卵枯梢燒毀。 2.在若蟲群集危害時期用50%殺螟松乳油200-500信液噴霧或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倍液在樹幹基部刮皮塗環,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