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茶

松峰茶

松峰茶是特色傳統名茶。由湖北茶農創製於明朝初年。產於湖北省赤壁市,屬綠茶。相傳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領農民起義,羊樓洞茶農從軍奔赴新(疆)蒙(古)邊城。

松峰茶歷史

松峰茶 松峰茶

他們在軍中見有人飯後腹痛,便將帶去的蒲圻綠茶給病者服用。服後,患者相繼病癒。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記在了心裡。當了皇帝後,朱洪武和宰相劉基到蒲圻找尋隱士劉天德,恰遇在此種茶的劉天德長子劉玄一。劉玄一請朱皇帝賜名。朱洪武見茶葉翠綠,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賜名“松峰茶”,又將長有茶葉的高山,命名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飲羊樓松峰茶成習慣,遂詔告天下:“罷造龍團,唯採茶芽以進。”因此,劉玄一成為天下第一個做綠茶的人,朱元璋成為天下第一個推廣綠茶的人,羊樓洞成為天下最早做綠茶的地方。?

松峰綠茶,其味獨特,色澤碧綠,形如松峰,香味清高,是今赤壁市羊樓洞松峰茶葉有限公司的拳頭產品,經過質檢部門檢測,農藥殘留低於國家標準。人們常飲此茶,能清心明目,提神健身,延年益壽,兼有防輻射,防癌之功能。1956年公私合營時,松峰茶廠成為我國保留的三大茶廠之一。松峰綠茶在195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1982年、1985年連續兩年奪得部優產品稱號。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亞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中外客商的讚譽。

製作工藝

松峰茶的採摘和製作都有嚴格要求,工藝十分講究,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親自推廣《種茶炙焙法》,要求湘鄂兩省多山各縣仿照試行。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後七天到十 天採摘,採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而且還規定:“雨天不採”、“風傷不 采”、“開口不採”、“發紫不採”、“空心不採”、“彎曲不採”、“蟲傷不採” 等九不採。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一斤銀針茶,約需 十萬五千個茶芽。因此,就是採摘能手,一個人一天也只能採摘鮮茶200 克,製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焙、初包、再攤晾、復焙、復包、焙乾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製成。

製作松峰茶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焙、復攤涼、初包、復焙、再包、三焙等8道工序,歷時三四天之久。

殺青:在20° 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先高(100~120℃)後低(80℃)”,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鐘,芽蒂萎軟清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殺青葉出鍋後,盛於小篾盤中,輕輕楊簸數次,散發熱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鐘,即可初焙。

初焙: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鐘,至五成乾左右。初焙程度要掌握適當,過於,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暗。

初包:初焙葉稍經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於箱內,放置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促使松峰茶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松峰茶製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於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內溫度逐升,24小時後,可能達30℃左右,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C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當延長。當芽現黃色即可松包復烘。通過初包,松峰茶品質風格基本形成。

復焙與攤涼:復焙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蒸發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復包過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乾即可。若初包變色不足,即焙至七成乾為宜。下焙後進行攤涼,排涼的目的與初焙後相同。

復包:方法與初包相同。歷時20小時左右。待茶芽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即為適度。

足火三焙:足火溫度50~55℃,焙量每次約0.5公斤,焙至足乾止。

加工完畢,按芽頭肥瘦、曲直、色澤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者為上;瘦弱、彎曲、暗黃者歡之。

貯藏:將石膏燒熱搗碎,鋪於箱底,上墊兩層皮紙,將茶葉用皮紙分裝成小包,放在皮紙上面,封好箱蓋。只要注意適時更換石膏,松峰茶品質經久不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