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塘圍墾

1974年夏季,縣決定圍建松山塘,隨即組織技術人員測量、設計。 1984年起,因工程資金籌措困難,開始壓縮人員。 1986年3月4日決定工程緩建。

墾區位於羅源縣羅源灣頂部,離城2.5公里。
墾區地理條件優越,國道104線和省道五馬線(五里亭至連江縣馬鼻)兩條公路分別從墾區北、南兩邊通過,交通便捷。墾區內淡水資源豐富,起步溪(包括其支流的護國溪、羅源溪)、呂洞溪、進山溪、小獲溪、坑裡溪、外洋溪均匯入墾區,墾區周邊有龍山、外洋兩座小(一)型及進山、羊角壠、棋山3座小(二)型水庫。松山塘圍成可與周邊的岐余、岐後、小獲、大獲、北山、泥田等原有6個墾區及渡頭等零星圍墾連成一片,使這些墾區免受海潮等威脅。可使縣城、起步、松山等6萬多居民住宅得到保護。松山塘圍墾計畫於1965年開始提出,並組織人員踏勘,翌年因“文化大革命”而擱置。
1974年夏季,縣決定圍建松山塘,隨即組織技術人員測量、設計。同年10月,確定設計方案。墾區海堤位置確定在巽嶼島至跡頭,將二嶼、三嶼、尾嶼連線起來,海堤包括水閘全長2400米(水閘219米),水閘建在二嶼,設計閘門30孔,水閘內外開挖引港940米(內引港425米),寬220米。堵口段設在尾嶼與跡頭之間。同月,成立羅源縣松山塘圍墾工程指揮部。
1975年2月,福建省計畫委員會正式批准松山圍墾工程列入全省大型建設項目,實行民辦公助。4月,開始組織民工上場。民工按各公社的勞力比例抽調(鑒江公社除外),以公社為單位編營、連、排,派公社幹部帶隊。民工自帶糧食,工地每人每天補貼菜金0.40元,勞動報酬實行工地記工評分,回隊參加分配。同年4月18日,工程正式動工。由松山公社負責在巽嶼島至二嶼島之間的堤段先行拋沙鋪基。6月,碧里、起步、城鎮、中房、洪洋、白塔、西蘭、飛竹、霍口等9個公社民工及專業開炸隊、船運隊相繼上場,海堤開始全線拋沙、拋石和填土壓載。上場人數一般2500至3000人。最高峰為1978年春耕後和秋收前兩期,上場人數均達5000多人。施工運輸工具除機動船、木船、膠輪板車外,還有肩挑、肩扛。1979年,工程重點轉入二嶼島水閘基礎開炸,內外引港開挖以及堵口段的拋石護底。到1983年底,已完成土石方171萬立方米(其中石方91萬立方米),占任務43%,投放勞動力406萬工日,國家補貼資金810萬元,縣財政和民工勞力折價812萬元(按每日2元計算)。2400米海堤中有1172米已築至4.5米高程,1230米已拋石壓載至負2.5米,開挖內外引港940米,防潮排澇閘水下工程全部結束,占設計工程量64.45%。1984年起,因工程資金籌措困難,開始壓縮人員。1986年3月4日決定工程緩建。
1990年12月24日,中共羅源縣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出復建,會後開始籌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