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道中

“東陽道中”是元代詩人黃鎮成遊歷浙江東陽時寫的詩詞作品。一首五言律詩《東陽道中》,一首詞《鷓鴣天東陽道中》。

作者簡介

黃鎮成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卒於惠宗至正二十二年,年六十五歲。
據清版《光澤縣誌》等有關史料記載,他自幼篤志力學,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堅實的經史詩文基礎。由於受傳統儒學思想的影響,也希望通過讀書出仕,為國為民一展抱負,有“吉日有遠行,我行志四方”“大鵬發天池,摶風起翱翔”詩句,表明當時的心境。
延祐年間,他先後二次赴試落第,這對他打擊很大。從此心灰意懶,無意功名,嚮往大自然和隱居生活。於是離開家鄉,“歷游江楚名山,周流燕趙齊魯之墟”達10餘年,沿路寫下大量的詩作,到處流傳。最後坐船“浮海而返”回到家鄉,築室鄰縣邵武城南,號“南田耕舍”,定居下來。以聖賢道學自勵,專心著書寫詩,過著隱居的生活。朝廷聞其賢名,“部使者屢薦之,不就”,一直不肯出來做官。
文宗天曆三年,又薦他任江西路儒學提舉,命剛下而卒,年六十有五。朝廷集賢院諡號“貞文處士”。

五言律詩

原文

山谷蒼煙薄,穿林白日斜。
岸崩迂客路,木落見人家。
野碓喧春水,山橋枕淺沙。
前村烏桕熟,疑似早梅花。

作品賞析

這是黃鎮成遊歷浙江東陽時寫的一首詩,一方面,作者用心觀察途中美景,以輕快優美的筆觸描寫了如詩如畫的山中景色,另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追求。
山谷有淡淡雲煙,待穿過林子,日已西斜,溪邊岸崩路塌,只有迂迴而過,這時已是秋天,樹葉漸少,才看到前面人家,水碓(dui)在轉,溪沙上有一條木橋,再往前走,就看到烏桕,看上去就好像梅花一樣。
作者的這首詩,描寫的山景,似乎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差不多,先林後村,過後是花,這野碓,山橋,更顯出與世隔絕之境。
黃鎮成一生不追逐名利,隱居不仕,好游山水,此詩的意境,淡泊而悠閒,這正是作者所嚮往和追求的,而“早梅花”一句,作者以梅花自比,獨顯其傲骨。

詞,鷓鴣天 東陽道中

原文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嘯嘯,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玉梢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征途生活的小令,約寫於1177年。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篝”,行軍用的竹製水筒。塵土撲面,征途遙遠,掛在身邊的竹筒里的水也逐漸減少乃至用完了。起始兩句,寫出征人行軍途中的勞頓,可知此時馬乏人累,疲憊不堪。“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後兩句寫路途景物,是行軍人眼中所見。周遭是數不清的層層山巒,全被樹木野草覆蓋,一個“碧”字,說明此時行軍人是置身於綠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兒格外嬌艷絢麗。充滿生機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上片寫景,淡筆素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的山野行軍圖。
下片側重寫行軍途中的情景和作者的思緒。“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戎裝的戰士清晰可辨,戰馬在蕭蕭鳴叫,迎風飄揚的戰旗已經越前面的小紅橋,這三句寫的是佇列前進的情景。不難想見,此時作者是騎馬走在佇列的後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軍的戰士和隊首“旌旗”的方位。“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雖然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但寫此詞時,正是辛棄疾“春風得意”的時候,有機會為國效命,他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因此這個“愁”字應理解為他尋覓“相思句”構思過程中“苦惱的”“愁”,正因為這樣,他只顧聚精會神地思索,不知不覺中才“搖斷”了馬鞭的“碧玉梢”,這抑或是用力過猛,抑或是打在什麼東西上;寫得極傳神,極形象。
同一時期作者寫的另一首《鷓鴣天》中有“二年歷遍楚山川”的句子,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他這一時期奔走勞碌的情景,與本詞意境相近。這類詞都很清新,有生活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