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代建村,先有止馬市,後稱東陂。明清時代屬崇二十都。民國時期屬第三區東陂鄉。建國後屬第三區東陂鄉,東陂人民公社。1984年,東陂人民公社改為東陂鄉。 1985年,集鎮上有478戶,1750人。清乾隆三年(1783年),本集始鎮始建圩日,逢農曆一、四、七為圩集。1996年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全鎮下轄東陂、排上、管坊、梅灣、邊山、層源、江背、柏嶺、乾溪、河溪、三溪1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共71個村小組,111個自然村,2666戶,11302人,其中農業人口10032人。可利用土地面積195763畝,其中耕地面積13389畝,人均1.4畝。
管坊村位於宜黃縣東陂鎮東部,全村總人口1337人,山林面積2.64萬畝,耕地面積1383畝,轄7個村民小組,有黨員34名。
江背村位於宜黃縣東陂鎮西部,屬省級扶貧村。全村共有16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276戶,1159人(其中男602人,女557人),勞動673個,耕地面積1323畝,山林面積12000畝(其中毛竹林面積3000畝)。
自然地理
東陂境內地貌東南西向北傾斜,東部丘陵起伏,南北高山聳立,山區占80%,丘陵占20%,最高點白石崗海拔1339.9米,最低邊山中村點海拔120米,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8℃。年平均降水日為175天,年降水量1625毫米,無霜期273天左右。
經濟發展
該鎮是縣內主要產糧地區之一。2006年水稻播種面積12391畝,總產量5927噸,平均單產488公斤。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菸葉、竹蓀菇、豆類、薯類、花生、油菜、瓜果類、甘蔗、食用菌、靈芝等,總種植面積達1.6萬畝,是1986年的10倍。全鎮林地面積近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主要樹種有松樹、杉樹、毛竹、楓樹、紫薇樹等,還有珍稀樹種紅豆杉。境內森林茂盛,山上野生動物多,有山雞、山羊、野兔、野豬、水鹿等大量的野生動物,是省級華南虎自然保護區。鄉鎮企業主要有信江碳化矽有限公司、新興木竹製品廠、東陂水箸筍罐頭食品廠、恆達發電有限公司、華宇發電有限公司、南山發電有限公司等。小水電總裝機量達2萬千瓦, 小水電產業在該鎮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⒈3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30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億元,年人均純收入3200元。
2016年財政總收入198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0元。
社會事業
建於1986年的觀音山水庫為全縣最大的水利工程,居撫州市第二。水庫庫容為8800萬立方米、裝機5400KW。
2008年10月,省紀委監察廳將我鎮的江背村列為省級扶貧村。省紀委書記尚勇同志及其他省紀委領導經常深入江背村實地指導工作,並多方籌措資金,將該村的山、林、田、路進行了綜合利用開發,尤其是實行了山區地質災害點村莊的整體搬遷之舉更是空前一絕,將江背村建成了城市化模式的“宜黃第一村”,成為了宜黃縣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
教育醫療
境內有國中1所,完小8所,教學點3個,初小4個,在校學生1278人,教師89人。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24人,病床15張,村級醫保人員15人。興建了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和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敬老院。
革命老區
東陂鎮是紅色革命老區,1930年,這裡建立了東陂區蘇維埃政府,1931年8月,中共宜黃縣委員會在東陂正式成立。年冬,宜黃縣蘇維埃政府由寧都縣吳村遷至東陂。1933年3月,由周恩來、朱德指揮的著名紅軍第四次反圍剿“草鞋崗大捷”(又稱東陂戰役),就是在東陂至草鞋崗一帶展開的,取得了全殲國民黨軍隊1個師的輝煌戰果。我鎮的黃柏嶺村徐家祠堂是“草台崗戰役”的指揮部,仍然保存完整。2010年,省文化廳撥專款對此進行維修,是一個紅色旅遊景點。
旅遊資源
觀音山景區
觀音山景區主要有觀音山水庫和觀音寺兩個景點。觀音山景區內風景優美,水域面積廣闊,青山碧水間觀音寺座落其中。
溪嶺瀑布
溪嶺瀑布座落於柏嶺村村口,瀑布高達300餘米,交通便利,周圍綠樹成蔭,地勢險峻。
岳家莊瀑布
距東陂鎮集所在地10公里,東陂鎮梅灣村沙坑之水,經神崗鄉岳家莊流進狹谷後,垂直下跌200來米,形成高達100餘米的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