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魚山地質公園

東阿魚山地質公園

東阿魚山地質公園位於東阿縣城南約18公里處,園區占地面積近2000畝。園區內地質遺蹟眾多,具有典型的九龍群三山子組地層剖面、斷層、褶曲和層理等地質遺蹟,以及穿陽洞、梵音洞、象形石等岩溶景觀,還有崩塌遺蹟等,均具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基本信息

地質

羊茂台

古生代初期,海水入侵,沉積了一套海相地層,即寒武—奧陶系。地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灰色中層微晶白雲岩;灰色中厚層細晶白雲岩;淺紫灰色中厚層細晶白雲岩與黃色薄層泥質微晶白雲岩互層;灰色中厚層斑狀細晶白雲岩;淺紫色中厚層礫屑細晶白雲岩與黃綠色薄層含泥微晶白雲岩的互層。出現在距今約5.1億年前的地層中。

張節理

岩石在張應力作用下,沿結構面裂開,具有張開的裂口,節理面粗糙不平,節理間距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勻,張節理往往是滲漏的良好通道。

竹葉狀白雲岩

這裡的白雲岩層中見到相同成分的礫石,呈扁平狀,好象竹葉,雜亂無章地排列。它們形成於潮坪或淺海地帶,風暴浪就地將岩石打碎,又被海水中的白雲質膠結起來,形成了竹葉狀白雲岩。

溶溝(劈石)

當岩石原有的裂隙中有腐殖土時,腐殖土所產生的生物二氧化碳及有機酸不斷向下和四周溶蝕,經過漫長的歲月,形成了兩壁光滑的劈石。

魚山東斷層

岩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岩體發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斷層面上部的岩塊稱為上盤;下部的稱為下盤。

魚山西斷層

岩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岩體發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斷層面上部的岩塊稱為上盤;下部的稱為下盤。

互層層理

灰白色細晶白雲岩與黃色泥質微晶白雲岩互層層理的出現,說明了5億年前,濱海相與海相沉積環境的交替變化。濱海相沉積環境形成了黃色泥質微晶白雲岩;海相沉積環境形成了灰白色細晶白雲岩。

沉積岩孤峰

魚山位於魯西地塊泰山凸起的西邊緣。加里東期活動方式主要表現為垂直升降,先後接受了長清群、九龍群、馬家溝組的沉積,期間在500萬年左右發生了懷遠運動自南而北的區域性抬升,最終在晚奧陶世發生大規模的隆起,魯西地塊遭受晚奧陶世—早石炭世的長時間剝蝕。魚山地區中奧陶世地層剝蝕殆盡,寒武-奧陶紀九龍群三山子組地層直接出露於表面。

1855年,黃河在當時蘭陽縣銅瓦廂(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決口,主流向西北沖流,之後折轉東北,在張秋奪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從此黃河在魚山腳下滾滾東流。魚山周圍形成黃河沖積平原,魚山形成現在的沉積岩孤峰。

溶穴(仙人足印)

當白雲岩表層少凹處有腐殖土時,腐殖土所產生的生物二氧化碳及有機酸不斷向下和四周溶蝕,經過漫長的歲月,形成了現在底平,四周光滑的圓盤狀的溶穴。當地傳說是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留下的足印,因此取名“仙人足印”。

褶皺

魚山地質公園 魚山地質公園

岩石受到應力擠壓時岩層會發生彎曲,形成褶皺。褶皺中心部位為核,兩側比較平直的部位為翼。此處褶皺整體形態下凹,為核部地層新而翼部地層老的褶皺為向斜。出現在距今約4億年前的地層中。

觀景台

魚山為魯中山區與魯西平原的交界地帶;站在魚山之顛,南望綿延起伏的低山、丘陵地貌,群山連綿,攢峰聳翠,仿佛一道天然列屏;北眺一望無際的魯西平原,沃野千頃,一望無垠;腳下金堤綿亘,似黃龍靜臥;黃河蜿蜒東去,氣勢磅礴,更難得一見的是小清河水匯入黃河,清水與濁水匯融的景觀。

黃河岸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小清河水經東平湖沉澱,河水清澈見底。小清河水在魚山腳下流入黃河,清水與濁水匯流,涇渭分明。是難得一見的地質奇觀。

河漫灘表面的一種微地貌形態由一系列有規律地分布在凸岸邊灘上的濱河床沙壩構成。沙壩向下遊方向輻聚,向上遊方向輻散。

下降泉(洗硯池)

大氣降水水從山頂的滲入岩層,沿節理、裂隙垂直向下滲透。當到達泥質白雲岩頂面時,受泥質白雲岩阻水的影響,沿泥質白雲岩層頂面水平運動,形成季節性下降泉。

崩塌(飛來石、羊茂台)

區內山體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岩石風化強烈,裂隙密集,在陡崖或坡度陡峻的斜坡地帶因岩體,受凍融、雨水等風化作用和重力作用,造成岩體失穩快速下落到遠離山體的的地方,形成“飛來石”。

崩解岩石(穿陽洞)

洞壁為淺紫灰色中厚層細晶白雲岩與黃色泥質微晶白雲岩互層。由於泥質白雲岩的阻水作用,雨季沿節理、裂隙滲透下來的水,在此由垂直滲透變為水平運動。泥質白雲岩經水浸泡以後容易軟化,發生崩解,常年累月形成了穿陽洞。

主要價值

東阿魚山地質公園對保護魯西北平原獨有的灰岩山地質地貌景觀,發展當地旅遊經濟和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該地質公園具有重要的旅遊觀賞價值,歷史人文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東阿魚山為高層次、高質量地開發聊城市地質遺蹟景觀創造了必要條件,對聊城市旅遊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