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簡介
東里社區屬於通州區中倉街道,是由原東里二、三區合併而成。轄區面積0.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0戶,5300餘人,所轄31棟樓90餘間平房,屬平房樓房混合式小區,大部分是區屬企事業單位職工宿舍樓,共有16個產權單位。規模較大的轄區單位5家,包括東里市場在內的蔬菜批發,銀行、物美超市、餐飲服務、照相、美容美髮、服裝製作等多種服務項目,居民生活十分方便。社區工作者5人,平均年齡38.8歲,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的2人,其餘1人再讀大專班。目前社區工作者正以知識化.年輕化.職業化的新面貌展現在居民們的面前。小區共有家委會4個,物業公司2個,黨總支下設10個黨支部,總支委員4人,各分支班子齊備能較好地發揮作用。
社區工作
社區本著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實行“居務公開”積極開展進百家門、知百家事、解百家難、暖百家事的工作方針,根據社區特點,以社區建設為中心,以社區服務為主線,以各種活動為載體搞好社區文化建設,上為政府分憂,下為居民服務,受到居民的歡迎。 2004年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開展創建新型社區,在平安穩定性、服務溫馨、模範先鋒型等方面建設上取得了可喜成績。2003年6月黨總支被工委評為優秀黨總支,非典期間被評為群防群控先進集體,2003年底被工委評為“維穩工作先進單位”, 2005年度文明社區,2005年度義工服務先進單位。
一、以黨組織為核心,創建先鋒型社區
社區建立了以黨總支為核心的領導班子,以社區居民代表為骨幹的管理班子,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社區組建了10個黨支部,充分發揮核心作用,並以無職黨員為骨幹,組建了社區文體隊、治安巡邏隊、衛生監督隊、矛盾排查隊、社區服務隊、建立獻策隊等。使大多數黨員退休不退崗,發揮餘熱為社區建設出力 。按照工委的要求,社區還在黨員中開展了“三聯”活動,即黨總支書記聯繫黨代表,黨代表(20名)聯繫10至15名黨員,每個黨員聯繫10戶居民活動,及時傳達上級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廣泛聽取黨員民眾意見,為黨總之決策提供依據,黨總支在黨員中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每年給總支提一條合理化建議,每月做一件好事,幫助一個青年成長進步,幫助一個困難戶脫貧致富,幫助一個家庭創建十星文明戶,通過這些活動為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搭建了舞台。
二、抓社區綜合整治,創平安型社區
社區積極貫徹落實區委,中倉工委的有關指示精神,制定信訪矛盾排查調處工作預案,建立信訪矛盾排查 處隊伍,隨時掌握情況,定期摸排,主要時期和節假期提前預測矛盾動向,發現西方,上訪苗頭及時介入,超前化解。 另外我們社區抓好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整治,落實了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組建了有70多人組成的治安防範隊伍,加強對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的安全教育和檢查,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健全了民調組織,廣泛宣傳有關法律知識,及時調解民事糾紛,多年來未發生因民事糾紛形成的刑事案件。社區秩序穩定,居民安居樂業,共建和諧社區。
三、加強社區環境建設,創建生態型社區
社區設一名專職工作者負責環境工作,建立環境整治檔案,做到檢查有記錄。本小區屬70年末期建設的老小區,綠化美化條件比較差,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主要是抓日常管理,堅持全天候保潔,杜絕衛生死角,加強對社區保潔員的管理,每月對保潔員進行教育檢查,堅持講評,堅持全天侯保潔,做到了“六無四淨”即:無白色污染和小廣告,無蟑害鼠害,保證了街道、牆面、地面、樓門淨。 社區還注意加強對居民的教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動員居民開展種花養草活動,自覺綠化美化,保護環境 。
四、以人為本,做好服務,創建服務型社區
社區積極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優撫對象提供服務,扶貧率達到了百分百。社區還建立了一個由10人組成的義工協會分會。由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家庭人戶組成,讓他們為社區建設出力。 為了做好老齡工作,關心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社區成立了老齡協會和關心下一代協會,開展幫困助學,尊老愛幼活動,減少和預防青少年犯罪。
三義廟典故
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的義冢三義廟座落在轄區內。三義廟於清雍正六年(1741)重修,後成為運河北端的山東會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山東義士於通州置義冢地十四畝,埋山東籍在通州故去的窮人或不及運回原籍的山東逝者。民國時曾是國民黨二十九軍駐地,解放後由糧食加工廠占用,“文革”時嚴重毀壞,重修後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