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振華路是東莞莞城的著名老街之一,向北可直通大西路、洲麵坊,向南可達莞城大橋、西城樓,周邊還有旨亭街、王屋街、馬齒巷、阮涌路、平定里、平樂坊等老街巷。振華路上有許多騎樓,上面住人,下面經營商鋪,時至今日依然有些特色商鋪在經營。作為東莞舊城區核心,這條曾經是東莞最繁華的商業街,成為了莞城老街的代名詞,留給莞人許多美好的記憶。
歷史
1932年,東莞人劉紀文任廣州市長,在當時主持廣東事務的陳濟棠的支持下,將這種建築風格引進廣州。隨著明末清初西方資本主義的滲透,特別是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進一步促進了莞城商業的興盛繁榮。其時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現商品專業一體化,比如打錫街專營錫器,賣麻街專賣黃麻,文房街主營布匹,豬仔圩專賣豬仔,其他如賣飯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爐街、元寶街、釘屐街、紙紮街、豆豉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趨於專一化。舊時的麻石街巷既狹窄又擠擁,原來的坊式房已不能滿足日益繁榮的商業發展的需要。時任東莞縣縣長兼明倫堂副會長的陳達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時與劉紀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來,他自然把廣州的“騎樓”建築“借回”東莞,大興建設。從民國19年(1930年)開始規劃,但因種種原因,直到1931年,才正式下令拆街巷建馬路。將迎恩街、打錫街、驛前街改建為振華路。在清朝末期,振華路是由三條路組成的,從北到南分別是驛前街、打錫街、迎恩街。上個世紀30年代才合併叫振華路。今天要拆除的範圍,即當年的打錫街和迎恩街。
東莞騎樓是嶺南騎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孕育了東莞早期的商業文化,承載著近代嶺南的商業與民俗文化。不少老莞人都對她感情深厚,在振華路的鼎盛時期,東莞僅有的幾間大商場就有一間在振華路——運河商場。全市各鎮都有人到振華路擺攤或購物。振華路上還有不少興旺的食肆如莞城飯店、江南酒家、華僑大酒店等。這就直接帶旺了振華路一帶的商業發展。
經歷過70多年的風雨,有部分騎樓毀於戰火,部分被拆除,部分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00年東莞斥資重新裝飾大西路、振華路、中興路等舊城區,維護原有街道格局,希望讓騎樓成為東莞打造全國旅遊名城的新亮點,令振華路重現當年的輝煌。但在2010年,因舊城改造和建設可湖路的需要,振華路上的騎樓很多已被拆或損毀,這也引起了人們對於騎樓的保護和發展、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歷史文物保護問題的討論。
拆遷
直接關係振華路部分騎樓拆遷的莞城可湖路規劃,日前正式獲批通過。目前從市城鄉規劃局獲悉,可湖路市政工程項目批前公示和聽證會期間一共收到了3份歸屬該局職責範圍內的意見,目前該局已經擬同意可湖路市政工程項目的建設申請。莞城方面表示,這一工程只需拆除振華路上一段24米長的騎樓。規劃中的可湖路起於可園路,穿過可園北路、振華路、平樂坊路,終於光明路。道路呈東西走向,位於現在的運河西路西北方向約130米且平行於運河西路,道路全長約950米,寬24米,建成後為區內的交通主幹道。由於涉及振華路部分騎樓拆遷,可湖路的選址規劃曾經頗受爭議。爭議之大促成了8月24日可湖路市政工程建設項目選址聽證會的舉行。當天,18名市民聽證代表出席,其中8名發言的聽證代表,一致性對可湖路選址投了“反對票”。
日前,東莞市城鄉規劃局對可湖路選址項目規划進行了最後的批後公示。《公告》對收到的具有效力的5份意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釋說明。對於其中關於土地性質、征地拆遷的問題,表示不屬於城鄉規劃局職責範圍,建議向市國土資源局、市城市綜合執法局反映。
雖然整個過程中,市民與有關政府部門存在意見分歧。不過,東莞市城鄉規劃局最後審查認定,莞城可湖路市政工程項目符合有關規定,擬同意其申請。這也意味著,莞城可湖路拿到了正式的規劃獲批“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