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

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

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石龍人民醫院)原名惠育醫院,位於東莞、廣州、惠州三市交界處,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歷史、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於一體的市屬綜合性三級甲等公立醫院,也是東莞市、深圳市、惠州市社保定點單位。

歷史沿革

石龍惠育醫院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籌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建成使用。1949年10月被東莞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易名為石龍鎮人民醫院。本文對該院作扼要鉤沉,以資存史。
一、惠育醫院創辦的原因
石龍地處東江下游乾支流分水交匯處,“上接惠潮,下通省港”,晚清以來一直是“惠潮嘉三府商賈總匯,貨財雲集之地”,“商業繁盛為東莞全邑之冠”,“與省城、佛山、陳村並稱”。石龍的興盛,孕育出大批殷商,其中以糖行、棉行最為發達。糖商巨賈多,棉行也成立布行會館(後來創辦惠育醫院捐助最多者是棉行的永昌堂)。他們與當地的士紳逐漸融合,形成一個獨特的紳商階層,其中部分人成為惠育醫院的創辦人。
在同治、光緒朝以後,東莞士紳倡辦善堂,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在石龍的善慶堂、同善社、評善堂、明善堂、普善堂等慈善組織或“施棺掩骼”或“ 籌款辦水災”或“贈襖贈醫”,“偶有災荒賑濟,平糶,一呼即應,善堂雖所辦不過一、二事,然同光以後相繼設立,亦足以佐官力之不逮”。石龍是當時莞邑善堂最多之區,發揮作用亦最有影響,如甲午(1894年)春夏之疫症,明善堂延請內外醫科留醫贈藥,頗受地方當局讚賞。倡辦善堂使紳商社會地位提升,如普善堂的黎旭瀾、黃瀚華、劉淦清等,都是莞邑名士,這也堅定了紳商倡善的信心。
再者,石龍“地當要衝,類廣人稠”,小小彈丸之地“附近人口四萬餘”,致使衛生生活環境嚴峻。接二連三的疫症流行(據《明善堂記》載:“甲午春夏,省港疫興,鄉閭癘起,男女老少,命促須臾,多在舟中殞斃”),直接催生了惠育醫院的創辦。
二、惠育醫院的創辦
光緒二十七年(1901),石龍商人李秀芝、袁偉猷、夏侯偉、王大光、林樹蕃、石綺雲等發起倡建石龍闔鎮醫院,並前往港澳 向各界人士募捐。先在新街普善堂開設公所,暫租民鋪,延醫贈診。並舉曾守約、黎旭瀾為值事,其後在皮糖街購鋪面三間、鋪尾四間,仿效廣濟醫院樣式建造(廣濟醫院,晚清廣州九大善堂之一,創辦於1892年,位於一德路)。光緒二十九年,醫室大堂落成,邑人陳伯陶[陳伯陶(1855—1930),中堂鳳涌人,字象華,號子礪,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列第三名(探花)。曾任文瀾閣校理,國史館總纂,江寧提學使等職。晚年避居香港。]為之書額,曰:惠育醫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留醫室竣工。
惠育醫院的落成,靠眾志成城之力。醫院的捐助者超過793戶,捐銀超過23000元,石龍鎮以坊為單位,每坊的商鋪都適當捐助,其中以郭忠誠金鋪、林榮昌(林直勉父親)藤鋪最為著名。除東莞和石龍本地商戶捐助外,還有香港、安南、鎮江、暹羅、星加坡、佛山、南海、河源等地的商號和個人捐助。其中著名的有香港滙豐銀行、保良局以及香港東義堂的周卓凡(石龍人。與兄周少歧同被英皇授予非官守太平紳士,兒子周爵年亦被授予爵士勛銜。石龍周氏在早期香港社會有顯赫地位。)、戴楫臣、單介舟、伍斗山和東京(今越南河內)僑領譚雲軒等莞籍殷商。惠育醫院的創辦是當時東莞的一件盛事,也是民辦醫院的創舉(東莞醫院1926年籌辦,1930年開診;虎門醫院1930年籌辦,1933年落成。),石龍紳商在籌辦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惠育醫院以“贈醫施藥,救急扶危”為宗旨,招工承建時,“念災危愈形急切,故先行設局,延醫贈診”。深得當時東莞知縣劉德恆嘉許,云:“具征桑梓情殷,樂施好善,殊堪嘉尚”。早期在莫少伯主理醫院期間,惠育醫院與香港保良局聯繫密切,經常接收在香港被遣回的莞籍婦孺(包括被拐賣截回者,被誘當私娼起獲者,被虐待者),成為當時東莞最主要的對外慈善團體。
惠育醫院的經費來源主要靠醫院的善產。如光緒三十年(1904)石龍左堂移送的米麵會館就是醫院的善產之一。同時醫院還兼理同善社每年收存的嘗產。民國前後,醫院得謝星南(東坑人。興中會會員,曾隨孫中山革命)襄助,由明倫堂撥款,加建留醫室,增聘醫生、護士多名。後謝星南離開,明倫堂資助中斷。民初,惠育醫院“求診者日盈於門,就醫者得館以室,遐爾稱便,人甚德之”。惠育醫院是當時東莞一家知名的民辦醫院,也是一家知名的慈善機構,其與廣州九大善堂、香港保良局均聯繫密切。
三、二、三十年代的惠育醫院
東征北伐時期,石龍是各家必爭之地。醫院業務凋零。醫院經常成為政治人物駐足之地,也是軍隊處置傷兵的野戰醫院。如1923年6月,石龍各界歡迎孫中山大會;1925年3月前滇軍司令部的駐地;1925年10月東征軍召開各界代表會議等等,均以惠育醫院作為基地或大本營,影響了醫院開展治病救人的職能。
1928年後,廣東社會局勢稍趨穩定,尤其在陳濟棠主粵時期,院務日漸恢復。醫院除繼續發揮其慈善功能外(如1931年10月代市民遷葬義地,9月為溺死船客撈屍;1934年4月公祭義墳,9月發放領回香港東華醫院的水災救濟款等),亦於三十年代創辦平民學校,免費讓學生入學。在抗戰前,惠育醫院也是石龍主要的集會場所(如1932年,石龍各界在醫院召集籌設救火會,群益公司在醫院設立辦事處;1934年8月石龍各界在醫院成立酷暑臨時救濟會等)。可以說,三十年代是醫院的黃金時期之一,社會穩定,醫院職能拓寬,也是石龍一間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那時石龍有克懷醫院、東莞國醫支館等醫療機構)。1938年,石龍淪陷,留醫室全部被毀,“院務中輟”。
四、惠育醫院復辦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莞參議會議員劉品姜、葉達渠、熊鑒清、劉劍堂、祁紹薪、葉傑英、方松軒等7人提議函請明倫堂撥款復辦惠育醫院。明倫堂撥給113327司馬斤谷作為醫院開辦經費,並任命袁逸(茶山人,曾任廣東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第三軍第八師上校軍醫處長,東莞醫院外科醫師,解放後去世)為院長。1948年2月1日惠育醫院正式復辦成立,2月門診量達234人,種痘238人,同年4月,惠育醫院參照東莞醫院的做法,改為公立惠育醫院,並設立董事會,制定董事會章程,訂立贈醫、留醫、接產章程,醫院管理得以規範。明倫堂聘陳鎮中、殷仲銘、葉達渠、徐槐棠、劉品姜、麥振庭、莫德明(石龍人,香港民元布廠、石龍民一布廠大股東。曾任1946年度香港保良局總理)、羅平、許勁卿等9人為董事,後又增聘莫序雲、劉灼光、鄒顧、鍾仁普、徐灼均、葉江寧等熱心地方公益人士為董事,並委任徐景唐為董事長[徐景唐(1895---1967)東城鰲峙塘人。保定陸軍學校畢業,曾任廣東省政府委員、軍事廳廳長、第五軍軍長、建設廳廳長,抗戰時任第十二集團軍中將副司令,1948年赴港寓居,時任明倫堂副董事長],在明倫堂的支持下,惠育醫院院務迅速恢復,1949年初,董事會發動省港人士捐資,募得善款17200港元,用以重建留醫病房一座,重病室五間,廚房、殮房各一間。8月留醫部正式收容病人。當時醫院有職工18人,留醫病床37張,分娩床3張,袁逸仍任院長。
1949年10月,惠育醫院被接管,改名為石龍鎮人民醫院。

醫院地址

東莞市石龍鎮黃洲區祥龍路1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