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公義堂

東莞公義堂的歷史,就是品讀一部恢宏的歷史教科書,每一個章節都是那么讓人怦然心動,讓人在靈魂深處得到震撼。

東莞公義堂的歷史,就是品讀一部恢宏的歷史教科書,每一個章節都是那么讓人怦然心動,讓人在靈魂深處得到震撼。東莞公義堂的歷史非常悠久,幾乎與澳大利亞歷史相當,遠在太平天國末年,東莞的先輩已踏足澳大利亞。早在1875年,公義堂的名字已出現在報紙上,遠至1890年的部份記錄仍保存在公義堂會址里。為壯大聲勢,謀求發展,造福桑梓,東莞公義堂與增城聯福堂共組聯義堂,不斷奮鬥至1891年,其規模居當時各社團之首。東莞同鄉會公義堂正式成立於1899年,發起人包括:葉同貴先生(橫瀝鎮村尾村人),葉國恩先生(石龍京山人),胡安先生(莞城人),陳楚材先生(粟邊村人)及鍾倫先生(蔡邊人),還有其他鄉親參與共同策劃。其時,東莞同鄉會公義堂發揚光大了“中華商會”之傳統,團結全體華人與白澳主義作鬥爭。從資料發現,中國很多歷史事件與聯義堂有關,如抗日時期,蔣光鼐蔡廷鍇(註:蔣光鼐是軍長,東莞人氏,其軍中很多士兵是東莞子弟,蔡廷鍇是參謀長)帶領廣東子弟兵“十九路軍”與侵略者決一死戰,因國窮無錢抵抗侵略者,首先想起公義堂的鄉親,來信懇請捐錢協助。聯義堂接到告急來信後,便馬上發動華人社會募捐,組織起“東增聯義堂抗敵募捐部”進行長期集資,其中以東莞公義堂捐五百鎊,增城聯福堂一百鎊,東增聯義堂一百鎊為最多,當時人工每星期只有二至三鎊,公義堂捐五百鎊,實在是驚人數目,當時葉同貴先生生意如日中天,遍布東南亞、雪梨(悉尼)、上海、廣州、香港、新加坡,相信捐款數目不在少數。老一輩鄉親都知道自己的募捐行動與抗擊日本侵略有關。其後十九路軍的勝利使“久病體虛”的中國露出一絲曙光。後代史學家驚奇萬分:以當時情況,十九路軍何以能擊敗兵強馬壯之侵略者?這裡應該為海外華僑記上一大功。後來,蔡廷鍇曾到澳大利亞雪梨(悉尼)一游,是時,聯義堂朱松慶會長陪同他週遊各埠。據《星島日報》專文報導:“蔡廷鍇訪澳”盛況空前,萬人空巷,人人都想瞻仰自己出錢支持過的抗日英雄之風采。
公義堂在1917年已有三棟物業屹立於雪梨(悉尼)市較中心地段德信街(其中二座與增城聯福堂共同擁有)。當時的經濟來源主要有賴各鄉親解囊捐助。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凡公義堂會員返回祖籍,均要捐銀三鎊資助公義堂作為經費。同時,在交通工具還相當落後的情況下,因為有了物業及會所,所以會所成為鄉親們見面相聚,暢談鄉情,或投宿的地方。公義堂為鄉親做了很多好事, 《星島日報》曾在1996年10月5日第七版史料論文記載:“100多年前到澳大利亞工作的華人絕少終老於此,但經濟上未能容許的環境下猝然長逝,遺骸就需要入土為安;這些去世華工,積蓄較少,殮葬費用亦成問題,往往要依靠鄉親籌措,同鄉會之類的組織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時,先華友遺體多暫葬墳場,等候同鄉組織若干年一次的船運骸骨時再運回故里,較有規模的同鄉會約五年左右就有這種服務,如東莞公義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些組織多在報章上刊登廣告,懇請在埠的華人告知同鄉先友遺骸所在,姓名、籍貫、何縣何村及逝世日期等,當同鄉會收到通知後,就會沿著本省各大小埠里的墳場搬出先人骸骨,並聯絡其在鄉間的親友,查詢需否替骸骨購買保險等。”並由專人負責,經香港運抵東莞莞城後,在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張貼告示,通知遺骨親屬領葬,每位領葬人可得到20大洋安葬費。
1992年,為應付物業上的稅務問題,公義堂開始重組。1993年,正式依照《澳大利亞公司法》註冊成立,同時修訂了《會規》。《會規》規定會務由委員會討論執行,共有21位委員經會員選舉產生,會長等職務由委員會選舉產生,每二年為一屆。會長、財政、秘書三職只能連任二屆。現為第六屆(2003—2004年),委員會成員包括:袁亮輝(會長)、周森(副會長)、葉權忠(副會長)、葉勝求(財政)、李學東(秘書)、溫樹(副秘書)、葉德民(英文秘書)、葉有枝(總務)、葉勝枝(福利)、王鈺琪(文娛康樂)、葉智求、葉見興、葉升樺、葉植求、葉維新、尹錦河、馮鴻發、梁玉成、尹琳、周吉慶、張春榮。名譽會長:葉勝求。目前東莞同鄉會公義堂會員超過800人,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有律師、會計師、醫生、商人、科技人才、投資顧問等。
在東莞市外事僑務局的大力支持下,同鄉會還多次舉辦青年“冬令營”活動,讓東莞籍的大中學生回鄉尋根,學習祖國優良傳統和文化,使他們認識到根在東莞。
逢清明、重陽兩個紀念節日,同鄉會還會舉辦春秋二祭,免費向鄉親提供午餐及派發一公斤左右燒肉領取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