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志

東營市是1983年成立的地級市,《東營市志》為首部市志。 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 1983年建市後,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地方和油田攜手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地域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東營市是1983年成立的地級市,《東營市志》為首部市志。市志編纂工作於1996年5月啟動,分上、下兩冊,編纂歷時4年時間。市志重點記述1983年建市至1995年間市情,部分編章酌情進行或詳或略的溯源記述,下限一般截止到1995年底。市志正文首設綜述,次設大事記,之後是29個專業志編,依次為:行政建置、自然環境、人口、黃河、石油、經濟體制改革、農業、工業、鄉鎮企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國內貿易、對外經貿、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政黨、民眾團體、政權·政協、政務、司法、軍事、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生活、方言,人物按慣例殿後,正文後設附錄和編後記。各專業編下設章、節、目、子目四個層次,圖、表隨文而設。
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扼黃河入海口,東、北臨渤海,西、南分別與濱州地區、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建市前,市域屬原惠民地區廣饒、利津、墾利3縣及霑化、博興縣的局部。20世紀60年代初,勝利油田開始在境內進行大規模的石油勘探開發,至20世紀70年代末在這裡建成了全國第二大油田,並形成了若干石油礦區城鎮。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東營之名源於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20世紀60年代初,石油開發會戰指揮部建在該村附近。至80年代初,以會戰指揮部為核心形成十餘萬人規模的石油開發“基地”,建市後“基地”成為東營市中心城的一部分。1995年底,東營市轄東營、河口2區及廣饒、利津、墾利3縣,4個街道辦事處,20個鎮,39個鄉,157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767個村民委員會。全市土地總面積792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350千米。5400平方千米的現代黃河三角洲有5200平方千米在東營市境內,一般所稱黃河三角洲,主要指東營市境。1995年底,全市總人口164.1 1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9%,有回族、滿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白族、苗族、朝鮮族等35個少數民族計3269人。有174000公頃土地待開發利用。地下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勝利油田已找到油氣田68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4.6億噸,氣層天然氣地質儲量300億立方米,溶解氣儲量1259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在東營市境內。黃河口附近海域是渤海重要的經濟漁場,有魚類近百種,蟹、貝類等潮間帶生物195種。市域黃河入海口一帶還是以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鳥類為主體的濕地生態類型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東營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有多處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古代出現過“武聖”孫武。1925年建立的廣饒縣延集、劉集黨支部,是中國北方農村建立較早的農村中共黨支部。解放戰爭中,境內先後有1.72萬青壯年參軍,有3.1萬人支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做出貢獻。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境內石油開發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1983年建市後,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地方和油田攜手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地域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983年的20.76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229.26億元。至1995年,勝利油田原油產量已連續9年保持在3000萬噸以上,同時加快了海上油田開發的步伐。1983年至199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95億元增加到291.45億元。東營海港被批准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1995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6億元。
《東營市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突出體現在志書的“黃河”、 “石油”、“經濟體制改革”編中。黃河作為東營市最突出的自然特點,列三大特色編之首予以記述。自20世紀60年代勝利油田在黃河三角洲上進行石油開發以來,在這塊土地上建成了全國第二大油田,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東營地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列第二大特色編予以記述。《東營市志》把改革內容作為東營市志最鮮明的時代特點,列為第三大特色編集中予以記述。這三編成為市志中的“點睛之筆”。
《東營市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