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官印
【年代】:東漢
【文物原屬】:東漢舊藏
【文物現狀】:留存至今
【簡介】:
高2.5厘米 印面正方形邊長2.2厘米 印壇高1.1厘米 重63.3克
入手有沉甸甸的感覺,金光燦燦,通體一色奪人眼目,當是用黃金鑄造。古代印章對黃金純度的提煉不能苛求,故古人謂之足金者,八九成金足矣!此印亦然。
該印的印文為“東朝陽侯”四字,印中第二字查《漢印分韻》《說文解字》《新編六書通》等書,均無此字,疑為古人誤書的“朝”字。故該印以“東朝陽侯”釋文。
該印作龜鈕,龜的造型刻劃細膩,龜頭昂起,雙目圓瞪,四足蹲起於印壇之中心,將龜身凌空托起,使龜身與印壇間留出空隙,可以穿綬帶或穿繩垂掛於腰間便於使用。龜背由內外二層、大小不一的十三塊六角形組合而成。龜尾較長垂直下掛,與龜之二後足形成中心對稱的布局。龜足有爪,作四等分為四爪。整個龜鈕神采奕奕,精神抖擻,似有威猛之感。
龜鈕是漢至南北朝高級官吏使用的印章鈕式,金銀官印皆為龜鈕,龜在上古稱之玄武,屬於崇拜的四靈之一。龜的壽命長,龜的讀音又同貴,因此龜是一種吉祥物。官印中多刻制龜鈕,其意正在於此。漢時龜鈕都是臥龜,刻制比較簡單,其中西漢時期的龜首短,龜身俯伏狀;東漢時龜首微伸,四腿刻鑄清晰,龜甲上多飾六角紋,至南朝時龜身俯伏而長,背紋簡單,北朝時龜身巨大,四腿呈立狀,龜甲形式多樣。如此看來上述之金質龜鈕當屬東漢時期之物了。
漢晉時期金屬官印,文官一般用鑄印,武官因軍中常有應急需要,如遇緊急的任命,就在現成鑄就的印坯上立印鑿出文字來,稱之“鑿印”,或“急就章”。鑄印主要用翻砂和撥蠟兩種方法澆鑄,連同印章文字一同澆鑄出來。比較起來撥蠟法的技術來得先進,工藝步驟多而繁複,故成品質量亦好。金屬的質地比較堅硬鑄成後不易修飾,故該印在澆鑄前對於模範的修飾十分精心細緻,刀法蒼勁,剛健中顯堅韌挺拔之姿,有如平底剔刻。其筆畫的刀口平直,一筆形成的四個刀面,由上而下形成了一個類似倒置的等邊的凹槽,工藝與眾不同,故氣勢雄渾凝重,端莊大方,絢麗古雅。該印當是用撥蠟澆鑄的鑄印。
再從印文的等級標誌來看,漢代官印大致可以分為“璽”、“章”、“印”三個等級,與此相呼應的印材是帝,後,諸侯王的印稱“璽”,用玉(其中諸侯王用金質);三公九卿包括將軍、太守、都尉等稱章,用金質(其中部分為銀制);三公九卿和郡國的屬官,縣令、長、丞級官吏稱印,銅質。由於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印章製作存在差異,以及少量官印是為殉葬而備,故在質地上也有偶然採用以鎏金代替的情況。所以從印章發展史看東漢時期的侯印其用金質鑄造也就完全可能的了。
該印的印文為“東朝陽侯”四字二排白文。其四字約作四等分的布局而略有變化。細審之有濃厚的書法韻味分朱布白有粗細,疏密,茂美莊嚴,其中侯字稍大,朝字略小,線條工整豐厚轉折方勁挺健,靜中寓動寓變。印章至東漢時期繼續沿襲西漢的制度,但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時間的推移,文字的風貌和形制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印文的體勢更加顯得方整,西漢時期印文的圓活筆形已悄然隱去,並且線條逐步地粗實,形成了飽滿豐腴,方勁茂密的特徵。印面、印台、印鈕均悄悄地增大,增高。
印章藝術在東漢時期,繼承了西漢的風格,一部分西漢制印的藝人和印工留存下來,用比較精湛的技術在製作和傳授,因此東漢後期的一些鑄造印章還能保持漢印的風格,還時出佳作,該印便是屬這一類型。另一方面印章藝術至此開始滑坡和衰落,如此佳印便不復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