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
據民國二十三年《貴縣誌》載:“東湖一名東井,又名路雲塘,俗稱大塘,在縣東一里與蓮塘隔橋相望,湖廣約四里,水木明瑟,風景幽靜,夏時游者雲集,不獨為邑名勝,在西江上游亦推此湖為最巨。”清《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帚編職典第1437卷潯州府部載:“怪石湧出,水流石底。”宋施才詩云:“深隨石竇千尋去,遠自雲峰萬里來。”東井,因宋代詩人蘇東坡題刻“東湖”二字而改名東湖。蘇東坡所書的“東湖”石碑,歷經數百年後,不知所蹤。1894年,曾任四川布政使、清朝二品官員的貴縣人陳譎補書“東湖”二字並刻碑,立於古登龍橋橋頭,現今在東湖邊被發現,堪稱東湖的“標誌物”。東湖東鄰檬塘,西鄰汕塘,汕塘又與井塘南澗井相連,從東、西、北三面環繞城區,形成水鄉澤國,一派江南風光。而且,塘塘種滿蓮藕,每到夏秋之間,芙蓉出水,碧葉連天,荷花映日,香飄滿城。秋冬之後,蓮藕豐收,香甜藕粉,遠銷海外。因此,貴縣歷稱荷城,荷花尊為貴港市花。
景觀
“蓮塘夜雨”是原貴縣八景之一,一到夏天的晚上,城池的一邊晴空萬里,月明星稀,一邊卻是荷葉連天,夜雨沙沙。究其原因,是夏日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深夜蓮塘水氣凝成水珠,掉落荷葉上,漸積漸多,荷葉傾斜,積水瀉下,發出沙沙的響聲,好像下雨一樣,時斷時續,雨聲不止。清早,人們看見荷葉上還留有水珠,荷花在水珠和綠葉的映襯下,顯得特別鮮艷清香,古詩曰:“銀塘夜雨長荷英。”“夜雨”的奇景一傳千里。
“東井魚歌”也是原貴縣八景之一,古有“東井魚歌唱月明”的詩句。清版本《古今圖書集成》第1440卷有一首詩云:“魚歌隱隱唱龍橋,古昔仙人水上簫。傾耳簫聲何處是,荷香無數人詩飄。”傳說很久以前,東湖中有一口深井,名叫東井。井下有一條很會唱歌的大鯉魚,每當夜半月明時分,就游上水面唱歌,並有神仙吹簫伴唱,歌聲優美,飄忽不定,人在東邊聽,聲似在西邊,人在西邊聽,聲似在東邊,妙趣橫生。
清雍正年間,在東湖的東南與檬塘交界的水面上建有石橋一座,長約2印多米,寬約3米,橫亘於湖的南北兩岸,狀如水上蛟龍,連線登龍橋村,故稱登龍橋。橋的中間建有通道涼亭一座,舊有“水從白玉環中過,人在青龍背上行”碑刻聯句。清乾隆年間,知縣石崇先在南北橋門上各書“登龍勝跡”和“東井名區”題額。登龍橋建成,成為當地兵家必爭之地。1861年6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回師貴縣,重兵把守登龍橋,令前堵後追清兵望而生畏。太平天國後期,大成國建章王黃鼎鳳多次攻占貴縣,也每次重兵把守登龍橋,以橋作咽喉,15年間,先後殺死前來圍攻的清朝知州、知縣、總兵、團總等官兵數以千計。
東湖西隅,有一塊三面環水的地面,形如半島,狀似浮游水面的鴨子,故名曰“寶鴨穿蓮”。“寶鴨穿蓮”旁邊,有一湖灣,面積5畝,水淺土沃,盛產蓮藕。夏秋季節,蓮葉碧綠,荷花盛開,芳香四溢,人稱“荷池”。池中建有“荷花仙子”塑像一座,苗條清麗,手擎荷花,翩躚起舞。在荷池與湖面交匯點建有橫跨兩岸的白玉石橋一座,造形美觀,在陽光照耀下酷如彩虹,因而取名“飛虹橋”。這座白玉橋與“荷花仙子”交相輝映,動靜結合,美不勝收。
東湖水面寬廣,是龍舟競賽的理想地方。划龍舟,在貴港已有兩千年歷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裡便人山人海,觀看龍舟比賽。1988年廣西全區龍舟賽、1990年全國第五屆“屈原杯”龍舟賽和全國少數民族龍舟調演賽以及1998年廣西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龍舟賽在東湖舉行。東湖具備舉辦國內大型龍舟競賽的良好條件。
1963年,貴縣人民政府發動民眾在北隅湖心砌石壘土,建成一個邊長20多米的方形湖心島,在島上植草種樹,栽花置景,鋪設石道,如今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曲徑通幽,滿島春色。1986年冬,在島上西面安置翼王石達開銅像一尊,高3.15米,寬1.5米,厚2.5米。翼王面西而立,重現他當年揮師橫掃清妖及在四川省大渡河邊,為救“三軍”而昂首就義的英雄氣概。
東湖西隅是東湖公園,建於1930年,滿園古木參天。新中國成立後,東湖公園逐年改建和擴建,設施日臻完善。園內東面湖邊,建起水泥鋼筋結構的船樓兩層,長30米,高12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形似輪船,設計新穎。船樓邊有座游泳池,池邊備有各種各樣的電動遊艇數十艘,供遊客乘坐盪湖,飽覽湖光水色。在湖灣荷池西隅,建成了兒童樂園一所,配置有自動自控旋轉飛機、小火車、小汽車、碰碰車和滑梯、鞦韆、轉椅、大象、跨欄橋等十多種娛樂設施設備,供少年兒童盡情玩樂。園中人行道四通八達,全部建成混凝土路面。空曠場地大部分種植青草,鋪砌各式地磚,增加了多處花圃、花帶和各色各樣的盆景。古老的大樹均瓷磚圈圍樹根,擺放石桌、坐椅。如今,整座公園到處花香鳥語,流光溢彩。每天清晨,人們紛紛來到園內開展各種健身活動,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喜愛釣魚者,也常在湖邊垂釣,自得其樂。
東湖公園文物眾多,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觀賞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都很大。
翼王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八角形磚木結構,重檐琉璃瓦蓋頂,高9米,寬12米,亭內施蘭花板,四周砌八條圓柱,高4.5米,刷紅色。東面兩圓柱有原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於佑任題書的對聯:“田疇歷史盧龍塞,錦里馨香丞相祠”;有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題書“還我河山”的橫額。西面兩圓柱有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白崇禧題書的對聯:“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石達開紀念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高二丈余。碑身西面鐫李宗仁的碑文題字,東面鐫當時任
國民黨中央副總裁汪精衛的“太平人傑”題字和原國民政府司法院長居正的題詞:“欲飲黃龍血,人頭作酒杯。破家還漢業,攬轡鐵群才。羽翼原無黍,豆箕實可哀。蜀山稚不逝,魂魄好歸來。”
翼王祖墓碑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編修《貴縣誌》時,在翼王石達開家鄉石馬山中發現該碑,後運回縣城置立園中,加建碑座,高一丈,寬三尺。東面嵌翼王祖墓碑,南面鐫刻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題詩。翼王祖墓被清廷破毀,墓碑被拋棄在石馬山草叢中,埋沒了70多年。經磨挲後,碑文尚現。碑面正中刻“十三世清顯妣謚慈儉石門黃氏老孺人之佳城”字樣,右旁刻字為“道光二十年孟冬月吉旦日立”,左旁刻後裔36人的名字,曾孫中有達開、祥開等人。該碑的發現,證實石達開是貴縣奇石鄉那幫村人,從而解決了我國史學界,長期爭論翼王籍貫的問題,為研究太平天國領袖人物石達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鼎建渡船碑1979年冬,貴縣奇石公社“石達開資料調查組”在該社福田、六馬大隊範圍內,發現該碑。碑名《鼎建渡船碑記》,道光二十年春立。1986年,貴縣人民政府將該碑運回縣城,在翼王亭南側建立碑座,嵌上碑記石三塊,還嵌有貴縣人民政府對碑記的說明。根據《碑記》文字內容,證明石達開家庭屬中資,石族無人參與“主緣”之類職事,與《舊志》記載相符,澄清了石達開身世的是非。因此,《鼎建渡船碑記》是考證翼王家世的重要歷史依據,極為珍貴。
現狀
東湖及東湖公園屬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保護區,是人們休息娛樂的重要活動場所。中共貴港市委和貴港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東湖的保護與利用,制定了開發利用東湖規劃,並已著手東湖整治工作,幾年之後的東湖將更加美麗,更加吸引天下遊客,更好地推進全市文化旅遊事業迅猛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