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平街道辦事處位於山東省東平縣縣城駐地,總面積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萬畝,山區、平原、澇窪三分天下。境內稻屯湖位於東平鎮西部,與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相連,資源豐富,環境優美。 東平鎮歷史悠久,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佛山石窟造像群、戴村壩和著名古蹟羅成廟。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東平街道辦成為魯西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東平街道辦位於泰山西麓,東平湖畔,南靠悠悠大清河,北依佛教聖地白佛山,境西是風光秀麗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稻屯窪。境內交通便利,通迅暢達。濟菏高速公路、105國道和331省道貫穿其中,移動、聯通、網通信息網路覆蓋率100%。東平街道辦地大物博,人傑地靈,版圖總面積月150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居委會,58個行政村,總人口約13.8萬人,境內山區、平原、澇窪三分天下,礦產資源豐富 。
歷史悠久
東平街道辦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古稱須城,秦朝時設無鹽縣,西漢時設無鹽國,迄今2000餘年。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街道辦黨工委、辦事處的堅強領導下,勤勞樸實的人民民眾創造了一個個新的輝煌。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泰安市“財稅工作先進鄉鎮”、“教育強鄉鎮”、“招商引資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2006年5月,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經濟概況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東平街道辦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招商引資上項目,培植規模企業,目前,街道辦已形成造紙、紡織、玻璃、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導產業的工業格局,規模企業達到29家,其中,東順紙業集團、九鑫集團、金馬帘子布公司、金元亞麻公司已成為中型企業。各類產品遠銷全國各地。2006年,民營經濟實現產值87.2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5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18元。經濟實力的增強,為街道辦各項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堅持建設縣城、服務縣城,有效地管理縣城的工作思路,以縣城發展為龍頭,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開拓多種形式的投融資渠道,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市建設規模、檔次、功能、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和改善。近年,街道辦又利用卜樓居住小區的開工,拉開了聲勢浩大的舊村改造工程的序幕,先後鋪開了社區背街小巷清理硬化、城區村公寓樓建設、文化設施建設等工程,徹底清除了社區背街小巷髒、亂、差的頑疾,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實現了城鎮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有線電視入戶率,自來水普及率均達到100%,住宅電話普及率100%。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紮實推進。東平街道辦黨工委、辦事處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執政理念,全力解決民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列入每年的實事建設當中,向民眾公開,接受民眾監督。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免費為70歲以上老年人和殘疾人辦理合作醫療和衛生一體化管理,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投資800多萬元對街道辦中國小進行了危房改造,並率先落實了中國小義務教育免雜費政策,解決了學生上學難問題;通過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水來建設,行政村通公路率100%,通客車率95%,自來水覆蓋率98%以上,解決了民眾行路難,吃水難的問題;為解決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問題,街道辦多方籌資300多萬元,擴建了敬老院,完善了基礎設施,達到賓館化服務的要求,目前,有入住意願的213位老人全部實現了集中供養。目前,全鎮呈現出協調、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醫療衛生
東平縣宿城衛生院位於縣城西首,轄36個行政村,人口4.9萬,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2900平方米,衛生技術人員58人,中級職稱l4人,初級職稱44人,設內、外、婦、急診等16個科室,擁有300毫安X光機、B超、心電圖等大型儀器設備10餘台件,開放床位30張。98年實行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設24個衛生所,聘用鄉村醫生87人,下派職工l2人,全部實行“三制”、“四統一”的管理模式。99年起衛生院自籌資金新建門診樓、病房及輔助用房,總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打了岩深井,建了高標準水沖式廁所,地面全部進行硬化、綠化,更新了醫療設備、家具,總投資達150萬元,總資產達300萬元。是省級示範預防接種門診;榮獲市衛生工作、計畫免疫、一體化管理等先進單位;市花園式衛生院、愛嬰醫院,在市衛生工作年終考評中連續兩年為東平縣第一名,連續十年榮獲縣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縣級精神文明單位。2006年各項衛生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村l00%,參合率93%,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得到鞏固發展。衛生院注重於精神文明建設和業務技術水平的提高,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以精湛醫技、優質服務一、合理收費服務於民眾,2006年門診人次1.6萬人次,住院554人次,手術102人次,業務收入l25.8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12%;社會衛生、婦幼保健成績顯著提高,各種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貫徹“一法兩綱”保障母嬰安全,孕產婦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低於全國水平,兒童預防接種率達95%以上,建證建卡率達l00%。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用發展的戰略眼光創建服務優質名牌單位。
遺址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陽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處,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8尊)。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宋開寶年間(968 -975年)。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正中雕有釋迦牟尼圓雕座像。身高6.6米,高坐蓮台,面目端莊,雙目微合,神態凝重,肅穆偉岸。據專家考證,此像既有我國其它隋代石窟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實屬少見。主像兩側,即東西兩壁,排列小龕。每龕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厘米,或端坐蓮台,或合掌而立,神態各異。龕旁刻有像主題記,筆法雄健,字型由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韻。東壁最下方有一長方形龕,內雕《涅槃圖》。主像頭南仰臥,肋骨裸露,弟子們圍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頭,或抱腳,神態各異。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等刻字。
唐窟位於隋窟西側上方20米刻的峭壁上。窟有兩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為斷崖只有從西口攀緣人工石窠,俗稱“摳罐子鼻”方可出入。內有造像3尊,中為一圓雕主像,高2.4米,兩膝下垂,面南端坐,高內髦,戴法網,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似菱形,唇潤頤豐,鼻樑略高,整個頭部統一和諧,比例勻稱,雕刻極精細,通體光亮 形態逼真。主像兩側各有一侍者,踏跏狀,頭戴寶冠,身著裟、櫻珞,亦通體磨光。
宋窟位於最東側,內有造像12尊,是東壁上雕造的鑒真大師高浮雕像,造型與面目酷似鑒真肖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
與造像同時的有造像題記近千言,以隋窟中最多最完整。清代學者陸增祥曾到此考察,把白佛山隋窟中的部分造像題記及寥外部分題記載入《八瓊室金石補正》 一書。
除造像及題記外,摩崖上還有一些讚美白佛山的刻字。其中以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白佛山贊》最佳,陰刻,字型漢隸,脈出《張遷碑》,筆力雄健,俊秀挺拔,古拙樸實。白佛山石窟造像,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平街道辦人文自然資源豐厚。境內有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稻屯窪。東平最早的學府龍山書院。境內有東平國故城、無鹽故城、無鹽大捷等遺址和趙橋、焦村、石馬、王村、虹橋、井倉、古台寺、護駕村、李范村、無鹽、一擔土、大井及縣城內漢墓群。有的漢墓仍有高大的封土。
東平國故城位於東平街道辦宿城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13 余米。城址的西北角、東南角和東北角還有殘存的漢代城牆。西北角的城牆,高度在3米以上,東西長180米3,寬15米現夯土層、柱洞十分明顯。城址內殘磚碎瓦和石質、陶質建築構件隨處可見。文化層厚度達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豐富。中層為漢代文化層;底層為商周文化層;上層以隋唐文化層為主。漢代文化層包含物最為豐富,主要有灰陶路釘磚、簡瓦板瓦、泥質五銖錢範、灰陶豆、罐、缸瓮和鐵質的鋤、犁等。1972年,遺址的北部也曾出土了大量新莽時期的貨泉、布幣等。皇城區位於城的西南側,原高出地面2米多,在1976 年冬季農田基本建設時被推平,當時出土了一些金銀器、陶器、瓷器和鐵器等。遺址北部曾出土有珍貴文物。如焦園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一次出土虎符竟達十多枚,專家鑑定為晉代遺物。虎符長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用銅鑄成,伏虎狀,通體有虎斑條紋,錯金銘文刻於虎頸和背縫處凸起的長條形窄台上,需兩半扣合方讀。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時所用的憑證。又稱“兵符”。還從附近村民手中徵集到許多漢代鐵制生產工具以及花紋不同的瓦當、路釘磚、大型板、筒瓦和瓷器等。有的出土器物已被專家鑑定為國家級重要文物。從文化層和出土物推知,漢東平國之前和之後該城仍為先人居住和生產生活的場所。
風景旅遊
白佛山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雖不高,卻是十里長山之首。十里長山,自北向南,綿延十二華里,大小數十山頭,巒巒相連,峰峰相峙,白佛山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龍對天長嘯,若猛虎橫臥東原,危岩絕壁,獅崖熊峰,古人稱其“山勢奇絕”,一點也不為過。
白佛山廟會
山腳下是白佛山廟會場地,每年的古歷二月初二是白佛山廟會,是當地百姓沿襲多年的民俗盛觀。每到這個時節,人們總希望年年有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或帶著各種疑難困惑,便來到這裡進上“一炷香”。老百姓就是以這種最簡單也是最虔誠的祈禱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最大心愿。那輕煙繚繞,漸化灰燼的“一炷香”,像耗費他們的血,烤炙著他們的心,總希望以此來感化天帝,實現心中願望。
戴村壩
戴村壩位於東平縣城東部20多華里南城子村附近,大壩橫截大汶河,壩下為大清河,該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大壩為石結構,巨大的石料鑲砌得十分精密,石與石之間採用束腰扣結合法,一個個鐵扣把大壩鎖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建制沿革
2001年,撤銷宿城鎮,原宿城鎮行政區域併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遷至原宿城鎮人民政府駐地。
2010年6月,撤銷東平鎮、設立東平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