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鎮[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州城鎮]

州城鎮[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州城鎮]

州城鎮現為州城街道辦事處,位於東平縣中部,北依煙波浩渺的、水天一色的東平湖畔,原為東平縣老縣城,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轄72平方公里,人口6.3萬,現有耕地5.7萬畝。

區域所轄

轄71個行政村(居),耕地面積5.7萬畝。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10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鎮駐地位於鎮境西北部,城區面積7平方公里,人口2 .7萬,轄14個居委會。轄區內有東平縣第一人民醫院,東平一中,並有鎮級醫院一處、中學2所、國小3所。距縣城約20公里。

地理位置

東平縣州城鎮 東平縣州城鎮

331省道從鎮駐地穿過。東靠105國道,西鄰220國道,距京九鐵路僅30公里。從鎮駐地穿過的泰商路又將兩條國道和其它公路連成一個公路網,交通便捷。1996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新型小城鎮建設百新工程試點鎮,被泰安市政府確定為計畫單列鎮,1999年被省政府確定為中心鎮。

悠久歷史

州城始建於公元1000年,歷史上是我國的北方重鎮,知名的大都市,魯西南名勝之地,曾為國、路、府、州、縣駐地,是山東省唯一的一處千年古城。因其地處古老的大運河岸邊,古有“北翊燕趙、南控江淮”之說,它有著無數的輝煌和悠久燦爛的歷史,出現過父子狀元梁灝、梁固、兒科之聖錢乙,著名畫家梁楷和老一輩革命家萬里等無數英士名才。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記述道:“這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都市,商品和製造十分豐盛……”。大詩人元好問在“出東平”一詩中曾用“市聲浩浩如欲沸”的詩句,形象的描繪出這座城市的繁華熱鬧場面。

經濟發展

州城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全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以創新求發展,向規模要效益,專門成立了項目建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優勢資源、城鎮建設三管齊下,著力打造“精品工程”,一大批骨幹項目快速度、高質量的落地達產,培實了該鎮的裁員基礎,奠定州城經濟發展的工業支撐。目前,城區東部4平方公里的項目區達到“四通一平”,其中鵬遠紡織帶動了一方產業;辰興金屬提升了發展層次;宏霞服裝放眼國際市場,成為一支獨秀的外向型經濟。05年薪尚規模企業7個,累計達到15家。發展後勁不斷壯大,形成了以五金、板材、紡織、服裝、建材、造紙為主導支柱產業,齊頭並進的喜人局面。

農牧產品

州城鎮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年總產量達24萬噸。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為應對入世,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查,制定了“壓糧、強桑、擴桑、擴菜、種養”的發展思路。種植業:以桑蠶生產為主導產業,形成萬畝桑園,總收入達600萬元。蔬菜生產量與效益同步增長,種植大棚、大田瓜菜10000畝,年總收入達410萬元。

特產

畜牧業

把養殖雞和小尾寒羊作為發展重點:有規模孵化廠4個,養雞場25個,養雞大戶300個,飼養量200萬個,達9.7萬隻。發展養殖專業村14個,養殖大戶710個,各類畜禽存欄量達到251萬頭(只)。水產業:養殖水面4500畝,以養殖甲魚、螃蟹、烏鱧、大口鯰等名優特新產品為重點,水產品總量達4100噸,年總收入400萬元。

州城的藕,歷史有名,因特殊的水質,藕瓜肥大,中節粗長,藕把、藕頭小而短,色白嫩,質肥無渣,熟吃湯渾味美、涼拌脆而香甜。謝花藕尤佳。

東平粥

又名徐家粥,為州城桂井子街徐明世代經營,名氣很大。從清康熙1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用大豆、小麥、大米熬制而成。粥濃如醬,喝似水,滑潤爽口,清香甘甜浸入心脾,有獨特的糊香味,喝淨粥,碗如洗,不掛一絲粥跡。該粥熬工之精,實為一般店家所不及。

糟魚

東平湖獨特的傳統名吃之一。它具有魚體完整,骨肉同食,香而不腥,肥而不膩等特點,成品魚呈醬紫色,醇香爽口,色味俱佳。

燒餅

州城陳家燒餅,又名碳爐馬蹄燒餅。州城陳姓清朝中期所創,是麵食名吃之一。特點是:園形、中間薄、邊沿厚,直徑約20厘米,黃酥油亮,香脆可口,色、香、味型俱佳。主要原料有麵粉、芝麻、油麵、糖稀。加工方法是用木碳火文烤。

商業發展

州城鎮立足區位優勢,在“建城 興商”上做文章,成效斐然。近年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行多元化投入,用活土地經營政策,堅持高起點規劃,門標準建設,高層次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投資900萬元修復了“清真寺”、“父子狀元坊”、“永濟橋”、“報恩寺”和“龜井子”等名勝古蹟,建造了城東部池塘、水中之亭和垂釣台;在萬里故居建立了“東平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了一大工業園區和服裝、副食品、小商品三大專業市場。至今,城區變大了,樓群變多了,路變寬了,燈變亮了,環境變美了。花香自有蝶飛來。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建立健全了“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招商引資機制,以優惠的政策和誠信的態度引人投資;以良好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留人創業,在全鎮形成了親商、愛商、重商、護商、富商的良好社會氛圍,民營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

大事記

公元前2000年(夏朝)屬徐州,以在濟水(古“四瀆”之一,與江、河、淮齊名,西南--東北流向,流經小安山、戴廟,今已成地下河,為伏流)之東,號稱東原,亦稱東平。

――《尚書禹貢》

公元前1100年(商周),名為洽鄉城。

――《水經注》、《東原考古錄》

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四月,東平郡太守曹操在州城西南7.5公里處之壽張(今霍莊)與黃巾軍大戰。

1000年(宋鹹平三年)鄆州城鋪被大水浸沒,州治由埠子坡遷來今址,始建土城。

1119年(宋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今州城)。同年,宋江起義軍活動於州境。

1127年(宋靖康二年),正月癸已,河北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南宋高宗)移軍東平。駐魁星樓(今棉織廠舊址),並在飛仙台(今南馬場)“張弓腰矢,問天下課點”。

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立劉豫為傀儡皇帝,國號大齊,始治大名,後遷來東平府須城(今州城),時稱“東京”。

1162年(金大定二年)山東濟南人辛棄疾請命於宋,會耿京等起兵反金,收復東平等地。

1220年(元太祖十五年),嚴實在須城(東平)立行台,領54州縣。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文天祥被俘送大都(今北京),途經州城,賦詩明志(《自汶陽至鄆》、《東平館》等)。

1313年(元皇慶二年),東平路總管嚴忠濟,以城內西南隅原學宮狹隘,移建於東北隅(今文廟街)。

1342年(元至正二年),建報恩寺於縣治東城隅。

1370年(明洪武三年),移民自山西省洪洞縣來,至1414年(永樂十二年),又多次由洪洞縣來。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建東平所堂掌印千總署。址在今署東街路南酒廠宿舍院西南部三層舊樓處。

1402(明建文四年),燕軍(燕王朱棣之靖難軍)陷東平。

1425年(明洪熙元年),知州李湘修葺州城。

1438年(明正統三年),伊斯蘭教隨移民回族人傳入東平,萬曆年間,在州城西北隅修建清真寺一處。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東平州學政凌雲(江蘇江寧人),首創《東平州志》。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東平州知州張承賜(廣寧人)主修康熙《東平州志》。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高宗弘曆南巡,路過東平,將南門至北門跨路牌坊全部拆除,唯留“父子狀元”坊,於其上搭天橋而過。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龍山書院自龍山移建於州城馬公祠舊址,至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又移建於書院街路北,今縣一中校址。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4月,知州沈維基改築東平州土城為磚城,將西面城基縮進2里3分,歷時4年,至1772年7月竣工。

同年8月,山水泛漲,決城,倉谷、民屋俱壞。

1797年(清嘉慶二年),黃河決口,州境大水。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州境嚴禁鴉片輸入和種植。

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決口蘭考銅瓦廂,奪大清河入海,東平水患愈頻。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捻軍張樂行部渡黃河。3月,兩次攻打州城。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黃河決口張家樓,州境人民猝不及防,水驟至,田廬漂沒,人民溺死無數。

1898年夏(清光緒二十四年),黃、清兩河決口,數月不涸,州境造成巨災。

同年,州城始設信櫃,傳遞公文,兼理信郵。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東平州庠生何沛然等在學子、鄉紳中散播民主思想,為東平早期宣傳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活動之一。

1909年(清宣統元年),錢莊、商號始印鄉票在境內流通。

1910年(清宣統二年),東平州議事會,參事會成立。

1913年(民國二年),改東平州為東平縣,設縣公署,(治所今州城)。

1914年(民國三年),建皇華館女子國小(今州城中心國小),附設“蒙養班”。

1916年(民國五年)夏,蟲、蝗為災。

1917年(民國六年)春,大旱,麥苗槁枯,秋又霪雨。

1918年(民國七年)4月7日,土匪張台元率眾七八百人陷城。駐城內的軍閥何鋒鈺部譁變。軍、匪在縣城西部、南部搶掠。

同年,州城始有織布廠,織雞皮皺手巾。

1921年(民國十年),境內始有腳踏車。

1922年(民國十一年),東平州城在所堂建麵粉廠,內裝1台10千瓦發電機,有工人65名。1923年該廠改建成營業性電燈公司。此為泰安地區營業性供電之始。

同年,據教育部令,各縣勸學所改稱教育局,國小實行“四·二”學制,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學實行“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

1923年(民國十二年),東平縣縣城(今州城)京劇愛好者聯絡藝人組織“二簧社”,演出《捉放曹》、《打漁殺家》等劇目,為泰安地區早期京劇演出活動。

1924年(民國十三年)8月,黃河在黃花寺(今屬梁山縣)決口,州城西南秋禾全被淹沒。

同年,東平一帶傷寒大流行。

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24日,基督教衛理公會在泰城成立“美以美會山東年議會”。此後,泰安教區析出濟南教區,兗州教區析出曲阜教區。該會有5個教區,轄泰安、萊蕪、新泰、肥城、東平、寧陽、泗水、汶上、東阿、兗州、曲阜、濟寧、濟南13個教會組織。冬,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十二師分駐東平縣城鄉。張宗昌先後兩次派飛機抵東平上空偵察,並向縣城投彈數枚,毀壞民房,死傷居民數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4月6日夜,東平紅槍會聚眾攻打東平縣城,與民團激戰,不勝。紅槍會員傷亡甚眾。

4月,張宗昌直魯聯軍旅長方永昌率部駐紮東平6個月,騷擾城鄉,民眾受害嚴重。

1927年(民國十六年),麥受疸,夏苦旱,秋早霜,麥秋皆失收。

1928年(民國十七年)5月3日“濟南慘案”後激起本縣民眾抗日義憤,城內開展抵制和燒毀日貨的運動。

6月,東平陳鶴舫等在東平縣城皮貨巷(址在今署東街路北,小鐵廠東鄰)設露天電影院,從濟南租片放映。

同年,城內始有西醫開設的靈生醫院。

1929年(民國十八年),鎮內始修公路3條,至1930年,省立長途汽車總局在城內小隅首街路東(今鎮糧所)設客運分站,辦理通往平陰、濟南、泰安、汶上、濟寧的客運營業。

同年,城內設電話局和電話事務所。

1930年(民國十九年),紳民捐款3萬餘元(銀元),創建東平縣立初級中學(附設師範班),址在城內文廟(遺址無存)。

1931年(民國二十年)夏,小清河決口,水圍城下,田禾淹沒。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春,縣首次中國小體育運動會在海子村舉行。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7月,酷熱,氣溫達40.50℃,熱死百餘人。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5月11日17時許,黃風自西北至,晝晦如夜,毀屋拔木,繼以驟雨冰雹,至傍晚漸息。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7月,共產黨員萬里,在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後回縣,以教學為掩護,秘密進行黨的工作。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人心激奮,縣立中學和國小的部分師生紛紛捐資和上街募捐,支援前方抗日將士。

7月,萬里倡導組建的文化書店在縣城南廈門裡路西開設(此書店為黨組織宣傳抗日、組織民眾的基點)。

8月30日,菏澤發生七級地震,波及縣城。

12月25日,日軍飛機野蠻地轟炸縣城,炸死炸傷民眾30餘人,炸毀房屋26間。

12月,縣城進步知識青年萬丹如(女),於志堅(女)、於志剛(女)、於志強(女)、李煒、戈新(女)等人,在中共東平縣工委組織下,同侯敦,陳玉坤(女)、楊海岩,王曉農、孫哲一起去延安抗日大學學習。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初春,共產黨員萬里、於林甫等參加國民黨縣政府政訓處,開展抗日工作。

8月17日,日本侵略軍侵占縣城。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中共東平縣委敵工部在南關村設情報站。冬,一一五師教導第三旅在縣城設情報站。

9月19日,原中共東平縣委書記劉仲羽不幸被俘。1941年1月2日,在縣城北門外英勇就義。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18日夜,二分區前梯隊,昆張支隊在軍分區司令員曾思玉,中共地委書記兼政委董君毅(段君毅)率領下襲擊東平城,斃傷偽軍百餘人。

同年,境內大旱,秋禾枯死,又蝗災,農民變產度荒,有的凍餒死亡。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17日,冀魯豫軍區八分區司令員曾思玉、政策段思毅、副司令員何光宇率八分區七團、五團和六團一部及東平、汶上、崑山、張秋縣大隊,組織發起“東平戰役”,至20日,解放州城及全縣境。

5月20日,中共東平縣委、縣政府組織農民萬餘人,進城拆除日偽碉堡,城防工事和部分城牆。

5月下旬,“東平解放慶祝大會”在城西王樓村召開,曾思玉在大會上講了話。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3月始,縣黨政軍、機關民眾團體陸續進駐縣城。

3月,在西萊園國小召開東平縣各屆人士代表大會,縣、區、鄉幹部參加,選舉萬丹如(女)為“國大”代表。

同年,廢小清河。

12月,破獲國民黨特務組織“東平復員工作隊”。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3月24日,國民黨七十二師三團與搜尋營共1000餘人進占東平。與此同時,以耿靜庵為首的國民黨東平縣政府、縣大隊,隨七十二師占據縣城。

4月21日,國民黨東平縣政府與七十二師逃跑。

8月9日,國民黨山東省保全旅十七團占據州城,歷時99天。同期,以楊存松為首的國民黨東平縣政府及其縣大隊,大肆殺害革命幹部和人民民眾。

9月16日,一、三、四、五區民兵500多人配合縣大隊,阻擊國民黨七十三軍四十一團,取得大清河阻擊戰勝利。

12月10日,冀魯軍區一、二旅的4個團和東平、汶上、梁山縣大隊共8958人,由軍區司令員趙健民指揮,發起“東進戰役”東平戰鬥。

10月,縣直黨政軍機關陸續移駐縣城。

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在州城境內流通。

12月,東平與長清、平陰等縣共同組成支前民工團,先後參加了淮海、上海戰役。一區有民工參加。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9月16日,舊臨黃堤在劉莊決口,幹部民眾全力投入搶險抗災鬥爭。

同年,建東平汽車站,址在大隅首街路東。後相繼遷孟家街路南(1958年)、小東門外((1967年,現址),1982年改稱“州城汽車站”。

1950年1月,建城關第一聯合診所,1958年改為城關公社衛生院,1984年改稱州城鎮衛生院。

5月,建東平縣人民衛生院(今縣一院,址在州城鎮署前街路西)。

1951年2月17日,抗美援朝開始,全縣捐獻“東平號”戰鬥機一架。

4月1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全區統一行動,對反革命分子進行搜捕。5月1日,處決了日偽縣長王伯英等28名反革命分子。

1951年冬,農村組織互助組。

1951年12月—1952年7月,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1952年5月初,農田發生蝗蝻。區領導組織幹部民眾捕打。

1952年7月,公職幹部及全民所有制職工實行公費醫療制度。

11月,推廣“速成識字法”。

同年,始有話傳電報。

同年,在塘子街路西修建劇場,縣前鋒豫劇團成立。

1953年1月30日,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

3月,全鎮開展貫徹《婚姻法》運動月。

3月中旬,學習討論“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1月10日,貫徹中央《關於實行糧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的決議》(簡稱統購統銷)。

同年冬,東平縣黃河修防段在南門裡路東建立。

同年,天花、鼠疫、霍亂在本鎮絕跡。

9月13日始,國家對棉布實行計畫供應。

1955年3月1日,新版人民幣在本鎮流通使用。

3月,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規定,實行義務兵役制。

9月4日—11日,貫徹毛澤東主席《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12月21日—24日,組成手工業合作社,基本完成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1月9日,對農村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1月27日,根據縣委《關於開展高級合作化運動的初步意見》,將土地轉為集體所有,實行按勞分配。

1月,在幹部職工中開展肅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運動(簡稱內部肅反)。

11月15日,根據縣委、縣人委決定,小鄉合併為大鄉,將東鎮鄉、西鎮鄉、北鎮鄉、南鎮鄉合為城關鎮。

1958年1月—3月,開展整風反右鬥爭。

2月22日,撤區並鄉,原堯窪鄉,桃元鄉併入城關鎮。

7月,掀起農業生產“大躍進”。

10月,城關鎮成立“湖濱人民公社”。

10月16日,隨東平縣劃歸聊城專區。

10月20日,聊城地委從壽張,陽穀、平陰組成了807人的“鐵杴隊”來支援剜地種麥。

11月4日起,農村普遍建起集體食堂。

12月5日,撤平陰縣建制,合併為東平縣,縣機關設在州城。

1959年3月,在東城角魁星樓興建城關福利廠。

同年冬,大辦民兵師。

1959年8月,在城內老城隍廟,興建城關農具廠。

同年,始辦有線廣播。

1959年10月中旬,東平縣建制撤銷,城關(改稱東平公社)劃歸汶上縣。當即調動千餘勞力修松山水庫。

1960年2月,州城劃歸梁山縣。

1961年3月,州城劃歸汶上縣。

1962年1月1日,恢復東平縣建制,“東平公社”改稱東平縣城關人民公社。

2月9月—14日,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4月1日始,精簡職工,壓縮非農業人口。

4月,人民公社普遍推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體制。

1963年4月,開展“四清運動”,使不少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

11月9日,社直機關全面開展“五反”(反貪污盜竊,反投機倒把、反鋪張浪費、反分散主義,反官僚主義)運動。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止。

1964年3月,進行第一次林木確權發證,至1965年5月結束。

1964年5月,在小東門外興建城關漁種場,由城內14個大隊聯辦。

8月9日,暴雨成災,大部分村莊受淹,州城被水包圍。城內黨政機關、工人、學生、農民上小東門沿老城牆築壩防水漫入。

12月12日,公社貧下中農協會成立。

同年,始有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插隊落戶。

1965年4月29日下午,雹災。

6月下旬至7月,蝗災,省農業廳派飛機一架噴藥,人工捕殺防治。

1965年6月成立城關建築隊,與城關運輸管理站合署辦公。

同年,在縣府西街路南建電影院。

1966年1月9日—13日,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8月中旬,“破四舊,立四新”,拆除了位於州城北門裡,清康熙五十八年兗州知府金一鳳重建的全石結構的“父子狀元”坊、“尤門連躍”坊,平毀了古墓群和古墓葬,毀壞了許多歷史文物和古籍書冊,並將一些街道、村莊名稱更改成所謂具有政治色彩的名稱。

9月13日,東平一中“八一八”紅衛兵貼出炮轟縣委的大字報兩張,揭開了衝擊領導機關,批判領導幹部的序幕。

9月18日,首批中學“紅衛兵”代表,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學生開始串連。

同年秋,修築毛主席像台,製作語錄板,會前、飯前作“四個首先”,形式主義及個人崇拜一度盛行,至1970年12月逐漸被制止。

1967年3月,在無鹽村村北租山地興建東山石料廠,為農田水利建設修建橋渠提供石料等。1967年3月9日、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支左部隊”,分兩批來縣進行“三支”(支左、支農、支工),“兩軍”(軍管、軍訓)。9月,公檢法機關實行“軍管”,1973年9月13日,奉命調回支左軍代表。

本年,興建馬口排灌站。

1968年2月,公辦中國小分別下放到公社和生產大隊管理。工農兵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

4月,公社,生產大隊普遍建立了革命委員會。

同年4月至1971年底,按照“吐故納新”的精神進行整黨。

5月底,清理階級隊伍,錯整了一大批幹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徹底糾正)。

8月,“文攻武衛”指揮部組織4千餘人圍攻田莊村(1969年2月撤“文攻武衛指揮部”)。

1968年8月,各大隊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編演文藝節目,受歡迎的文藝宣傳隊有西門、東方紅(牌坊)、東風(小東門)、紅星(桂井子)西關大隊宣傳隊等。

7月,全鎮公辦教師回大隊(原籍)任教,實行工分加補貼(1971年糾正)。

同年秋,中國小廢除考試製,改為“推薦”制。

1969年1月,濟南市下鄉知識青年首批來城關公社,在葛針園、柳林、梁村、于海、張莊等大隊集體插隊落戶。

1969年8月,西門大隊、東方紅大隊(牌坊村)、東風大隊(小東門村)的文藝宣傳隊調赴山東省會濟南南郊賓館,山東劇院演出受到歡迎,引起轟動。

8月,縣辦中學普設高中班,完全國小普設國中班(稱“戴帽中學”),中學生驟增。

1970年春,始建拖拉機站。

本年冬,濟南軍區部隊來城關公社野營拉練,隨帶直升飛機一架,在縣城西門外臨時機場作起落演習。

1971年3月23日,批陳(伯達)整風開始。

11月16日,開始揭批林彪叛黨叛國罪行,並發動民眾批判其《571工程紀要》。

11月19日,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

1972年11月,民間傳統藝術手工繪製彩蛋,首次在廣州交易會上成交,進入國際市場。西門大隊孫昭文、桂井子大隊宮開符、孟昭金、宮傳正等人的作品深受喜愛。

同年,興辦合作醫療。

1974年3月9日,開展“批林批孔”運動。

6月,興建馮樓變電站。

1975年3月興建東平縣磷肥廠,址在亭坡村。

同年秋,城關公社出動民工8000人赴稻屯窪挖腐殖酸。

1975年4月,城關漁種場改為城關綜合廠,由14個大隊聯辦改為社辦,成為社辦企業。

同年,實行喪葬改革、推行火化。

1976年5月公社始設社隊企業辦公室。

8月,在清真寺興建城關公社編織廠。

9月9日零時10分,毛澤東主席逝世,公社、管區、大隊都設靈堂,乾群悲痛,參加弔唁。9月18日在縣體育場(現縣一院宿舍院)舉行萬人大會,追悼毛主席。

10月23日,參加縣舉行的熱烈慶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勝利大會,會後遊行。

1977年5月10日,農林部副部長梁昌武來公社考察,為家鄉興辦纖維板廠。纖維板廠設在小東門外,以棉柴為原材料,後改為刨花板廠。繼而改為州城第一紙廠。

5月30日,陳永貴副總理來公社視察。

6月1日,谷牧副總理來公社視察。

7月1日,東平(王台)大橋建成通車。

10月,美國友好人士韓丁來公社參觀農田基本建設工程。

同年,中國小貫徹執行教育部“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招生制度。

1978年3月興建城關公社繡花廠。

4月16日,紀登奎副總理來公社視察農田基本建設工程。

1978年5月,興辦城關裘皮廠。請來河北棗強縣技術員傳授熟皮技術。

5月6日上午11時,李先念副主席,陳永貴副總理,中央7個部,1省、市、自治區負責同志共165人,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書記秦和珍、泰安地委書記高逢五陪同,來公社視察農田基本建設工程。

7月12日,水利部部長錢正英率全國農田基本建設會議代表2000多人,來公社檢查農田基本建設工程。

1978年12月,開始著力處理“文化大革命”中遺留問題。

同年,注重發展社隊企業,年底,亦工亦農人員有所增加。

1979年2月9日起,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份問題的決定》,3月底,摘帽工作全部結束。

2月21日,出現雨凇災害。

9月底,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

1980年2月,公社籌集資金建設磚瓦廠,同月破土動工,址在劉桃元大隊。

1981年1月,在後河涯大隊建城關公社磚瓦二廠。

2月,科技人員始授技術職稱。

3月,以公社文藝宣傳隊為主,成立城關公社文藝工廠,既編演文藝節目,又做工,以工養文,為全縣首創。

1982年2月,在湖區公社蔣口大隊西建城關公社磚瓦三廠。

7月1日凌晨,全鎮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總計54348人,男27153人,女27195人。

秋,全鎮全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大包乾)。

11月12日,山東省政府下達《關於同意東平縣建立東平、州城兩個鎮和遷移縣機關駐地的批覆》(縣機關駐地由州城遷至後屯)。

11月29日,鎮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

同年,新村建設開始規劃。

1982年,州城鎮成立侯家緒、展希君、李吉柱、解培清、李棟等5人的鎮志編寫班子。

1983年2月成立州城汽運隊。

10月,繡花廠遷入城內原文化館。

1984年3月5日,萬里來信,“我希望東平縣的各級幹部和廣大民眾,發揚老根據地人民的光榮傳統,繼續前進。”

4月14日,州城鎮改稱州城區,管理區調為兩鄉一鎮(梁村鄉、紙坊鄉、州城鎮),50個生產大隊調整為71個行政村。鄉鎮企業成立州城區農工商聯合公司,經理由分工鎮長擔任,聯合公司下設工業公司,建築建材安裝公司。經理分別由企業辦主任、副主任擔任。

6月4日23時30分—5日凌晨5時,全區遭受暴風雨襲擊,風力達八級以上,8月6日又遭暴風雨,汶、清河先後六次洪汛,受災面積萬餘畝。

同年夏,夏糧徵購實行契約制。

8月始,對全區農村普遍簽發土地承包使用證。

1985年2月在繡花廠原址興建濟南同樂食品廠州城分廠。

同月,開始第二次全國工業普查。

6月1日13時,大風急雨隨降冰雹,西部部分地區受災。

12月15日,撤州城區和二鄉一鎮,改稱州城鎮。

1986年3月10日,省長李昌安來鎮視察。

25日,鎮根據中央1號檔案精神,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基本建設,完善契約定購制。

4月,鎮老年體協代表隊,代表縣參加泰安市武術比賽,獲得太極拳第一名。

10月20日,全鎮村級整黨工作陸續鋪開。

1987年3月,拖拉機站與泰安運輸公司轎車修理廠聯營興辦州城小汽車修理廠。

5月,建州城鎮第一中學(址在州汶公路東側)。

9月15日,根據縣委東發[1987]27號檔案,開展向趙景山烈士(西關村人)學習的活動。

1988年3月24日—4月13日,州城文廟村人姜守智(縣酒廠廠長)赴京出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4月8日,原東平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現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顧問王虎文一行3人,受萬里委員長委託,來鎮考察農業生產,東平湖開發等情況。

同年,大旱,年平均降水324毫米,比常年減少350毫米,平均水位下降12米左右。州城坑塘幾近乾涸。

1989年6月16—18日,新加坡達遠進出口公司董事、經理林獻發先生來東平州酒廠考察,並贈送“走向世界、合作成功”錦旗。

同年,全鎮遭嚴重旱災,全年共降雨306.7毫米,水位下降。

1990年2月26日,鎮“井灌區節水節能試驗”科技推廣項目,通過部級鑑定。

2月,縣政府出資維修了清真寺大殿,修建了大門、院牆。

6月19日,大汶河上游地區連降暴雨,出現洪峰,流量1070立米/秒,凌晨進入大清河後注入東平湖,湖內河床地大部分淹沒。

7月1日零時,進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7月18—22日,臨汶洪峰到達州城,流量迅增,從2400立米/秒增到3370立米/秒,是1964年以來第一次大洪峰。

8月19日,東平湖水位高達43.72米。

30日上午,萬里委員長在北京中南海家中接見了縣長侯慶祥,鎮委書記張修順等人同時參加,委員長對家鄉建設、文化教育和經濟工作講了重要指導意見。

10月25日,州城鎮計生辦發生保險柜被盜案件,經公安幹警努力偵破,於11月7日將3名案犯抓獲歸案。

12月16日,州城鎮開始收看市電視台節目。

同年,建州商公路(州城至商老莊)。

1991年2月,蘆墓墳村民鄭昌芬(女)在北京參加民政部召開的表彰大會,受到江澤民、李鵬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2月17日,全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3月20—22日,大東門村人張志厚在縣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上,被補選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3日,州城城垣東北角附近的天然礦泉水在北京通過了鑑定。

4月6日,萬里委員長在中南海親切接見南門村人、縣長侯慶祥和文廟村人、全國人大代表姜守智。

4月15日,鎮委、鎮政府機關由小東門西州商路北遷駐原縣政府舊址。  

郵政編碼

山東省泰安市下州城鎮郵政編碼(郵編)2715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