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平,古稱東原。唐虞夏商時期屬徐州。“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內置須句、鄣、宿等諸侯國。春秋,須句屬魯;鄣屬齊;宿屬宋。戰國時,鄣、宿為齊無鹽邑。
秦代,始設須昌縣(治今埠子坡)、無鹽縣(治今無鹽村)、張縣(治今霍莊),屬薛郡。
西漢,增置富城、章縣,與無鹽縣先後屬梁國、濟東國、大河郡、東平國(國治無鹽縣宿城)。須昌、壽良二縣時屬東郡。
東漢,須昌、無鹽、壽張、富城、章縣同屬東平國。
三國魏,撤章縣,另四縣沿屬東平國(治遷壽張縣治霍莊)。
西晉,東平國治遷須昌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郡治宿城)。晉代境內四縣沿襲。
南北朝,隸屬未變。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復置。至北齊,富城縣廢制,無鹽併入須昌縣(治遷宿城)。北周,境內須昌、壽張二縣屬魯州。
隋代,壽張縣治壽張集,屬濟北郡。596年(隋開皇十六年),須昌縣遷回原治;就原無鹽縣境置宿城縣(治宿城)。此須昌、宿城二縣屬鄆州(州治鄆城)。
唐代,須昌、宿城縣與壽張縣同屬鄆州(州治遷須昌)。鄆州先後為平盧、天平軍節度使治。627年(唐貞觀元年),宿城併入須昌縣。707年(景龍元年),復置宿城縣。788年(貞元四年),宿城縣改名東平縣,與須昌同附郡郭,此為東平縣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東平縣為天平縣。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縣併入須昌縣。
五代,須昌、壽張縣沿屬鄆州。923年(後唐同光元年),改須昌為須城縣。
宋代,隸屬沿襲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東西路安撫使於鄆州(須城)。1000年(鹹平三年),河決鄆州,州城浸沒,遂移州、縣城於五陵山前五里平原處(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
金,1128年(金天會六年,)立劉豫為“大齊”帝,先治大名,後遷須城偽稱東京。並以須城為山東西路首邑。境內須城、壽張縣仍屬東平府(治須城)。
元代,須城、壽張二縣屬東平路,須城為路城。
明代初年,須城為東平府治,壽張沿屬。1370年(明洪武三年),壽張縣分並須城、陽穀縣。1375年(洪武八年),東平府降為州,同年撤須城縣併入東平州,屬濟寧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復置壽張縣於王陵店(今台前縣),始離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東平州改屬兗州府。明代東平州領轄汶上、東阿、平陰、陽穀、壽張5縣。
清代前期,東平州仍屬兗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東平州為直隸州,領轄東阿、平陰、陽穀、壽張4縣。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隸州為散州,沿治東平州城。
1913年,改東平州為東平縣,治所沿襲,屬濟西道(駐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1935年,屬省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駐濟寧)。1938年,改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9年9月27日,東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先後屬泰西行政委員會和泰西專員公署。1941年6月,屬冀魯豫第一專署。1942年7月,改屬冀魯豫第二專署。
1945年5月,東平解放,屬冀魯豫第八專署。1947年7月,屬冀魯豫第七專署。1948年5月,復屬泰西專署。
1950年5月,屬泰安專署。1958年12月,平陰縣併入東平縣,屬聊城專署。1959年8月,改屬濟南市。同年10月,撤銷東平縣,恢復平陰縣,其縣境大部屬平陰縣。1962年1月1日,恢復東平縣建制,復屬泰安專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區改為泰安市,東平縣沿屬。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6月,東平縣設有州城街道、東平街道、接山鎮、大羊鎮、梯門鎮、老湖鎮、舊縣鄉、斑鳩店鎮、銀山鎮、戴廟鎮、商老莊鄉、新湖鎮、沙河站鎮、彭集街道等1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下轄716個村居,面積1343平方公里,總人口80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平縣位於北緯35°46′24″至36°10′20″,東經116°02′52″至116°39′44″之間,東與肥城市毗鄰,南與汶上縣、梁山縣接壤,西部隔黃河與東阿縣、陽穀縣,河南省台前縣相望,北與平陰縣搭界,東平縣土地總面積1330.44平方公里,折合2010661.2畝。
氣候
東平縣處於魯西南平原北部,東部受魯中山區的阻擋,境內受季風的影響,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
地形地貌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縣境內搖擁有多種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東平縣北部地區,屬魯中南低山丘陵邊緣。最高點為舊縣鄉歪老婆頂,海拔451米(黃海高程)。
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屬大汶河沖積平原,地面高程在40米以上,多數土層深厚,土壤構型良好,適宜農業種植。
窪地主要分布在東平湖區,該區西邊是黃河,東邊是本平湖滯洪區,屬黃河沖積平原除臘山崑山馬山等少數孤山殘丘外,其餘均為地面高各40米以下的湖窪地,最低點在新湖鄉軒場附近,海拔1236.7米。
河流湖泊
境內有18條河流,主要有黃河、大汶河、匯河、金線河等,東平縣河流總水面52914.7畝,折合35.28平方公里,占東平縣總面積的2.6%。
東平湖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該湖為"水泊梁山"的僅存水域,由一級湖和二級湖組成。全部湖泊水面176940.5畝,折合117.94平方公里,占東平縣總面積的8.8%。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鐵、煤、大理石、石灰岩等,其中已探明鐵礦段10個,總儲量超過10億噸;優質煤儲量4.7億噸。 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儲量大、分布相對集中等特點,探明的金屬、非金屬和能源礦藏主要有鐵、煤、水泥用灰岩、頁岩、白雲岩、建築用砂、木魚石、礦泉水等品種。
金屬礦藏:鐵礦探明儲量7.35億噸,居山東省第三位,泰安第一位,分布於東平縣彭集鎮和老湖鎮水河一帶,埋藏淺,宜於開採。
能源礦藏:煤炭探明儲量1.7億噸,主要分布在戴廟鄉。
非金屬礦藏:
①水泥用灰岩主要分布於東平縣北部山區和湖西山區,初探明儲量10多億噸,平均品位52.34%,可作為百萬噸以上大型水泥廠的原料基地。
②頁岩(紫紅色頁岩)主要分布在梯門鄉、接山鄉、老湖鎮和銀山鎮一帶,探明儲量5414.72萬噸,估計總儲量可達2億噸以上。該礦產可利用高科技研製出高強、輕質新型建材產品,可用於水泥配料及磚瓦用原料,開採該礦種不占用耕地,應大力推廣套用。
③白雲岩主要分布在接山鄉尹山莊、大羊鄉丁家塢和舊縣鄉等地,探明儲量2000萬噸,礦石平均品位MgO198%。
④木魚石主要分布在老湖鎮一帶,探明儲量60萬立方米。
⑤建築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汶河、大清河河道內,現有儲量3500萬噸。
⑥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州城鎮和銀山鎮。其礦化度、鍶、鋅、偏矽酸、溴等指標達到了國家飲用礦泉水標準。
水資源
東平縣區域內的年平均降雨量,根據1956年-2002年47年的降雨系列資料計算,多年平均為609.16mm。
地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3559.25萬m3。
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9130.625萬m3。
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32689.875萬m3。
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26290.6921萬m3。
人均426.2m3,畝均162m3。
人口民族
2016年,東平全縣出生人口11997人,出生率14.9‰;死亡人口4030人,死亡率5.0‰;自然增長率9.9‰。年末常住人口76.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1.51萬人,農村人口44.7萬人。
政治
泰安市委副書記、縣委書記:張濤
經濟
2016年,東平縣實現生產總值(GDP)372.1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3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69.9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57.9億元,增長8.3%。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1.6:47.2:41.2調整為11.9:45.7:42.4。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成長3.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達45.0%。
2016年,全縣新增就業再就業 657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低於3.5%的控制目標。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207人,全縣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繼續健全完善,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有效解決。
2016年末全縣已註冊個體工商戶22430戶,從業人員64221人,註冊資金256371萬元;私營企業3592個,從業人員25587人,註冊資金1869348萬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實現農業產值77.1億元,按可比價格(下同)同比增長2.7%。實現農業增加值45.2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種植業增加值24.7億元,同比增長6.4%;林業增加值0.3億元,同比增加1.3%;牧業增加值9.4億元,同比減少2.9%;漁業增加值9.9億元,同比增長1.6%。
糧食總產量60.5萬噸,其他農產品產量見表201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全縣完成造林面積545公頃,其中,經濟林面積342公頃,防護林面積13公頃。年末森林面積25862公頃,比上年末增長2.1%,木材產量7590萬立方米。國家森林公園1處。
肉類總產量4.2萬噸,比上年減少25.6%。禽蛋產量3.0萬噸,減少8.5%。牛奶產量1.1萬噸,減少8.1%。
全縣水產養殖面積8.4萬畝,水產品總產量7.83萬噸,比去年增長0.35%。淡水養殖產品產量6.2萬噸,增長0.39%。機動漁船4550艘,總噸位3927噸。
農業機械總動力80萬千瓦,同比增長5.0%。擁有拖拉機1187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774台。農用排灌機械14405台,收穫機械3737台。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農田水利建設紮實推進。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5.1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53.25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1萬畝。
第二產業
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全年增幅呈穩步發展態勢。
在全縣統計的27類行業中有多數行業實現同比增長,部分行業增幅較低。
全縣31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3.2億元,同比增長0.1%;利潤63.2億元,利稅81.1億元,分別下降10.1%和14.3%。
從產值增幅來看:黑色金屬礦採選業累計完成產值38.3億元,同比增長12.6%;農副食品加工業累計完成產值171.1億元,同比增長3.1%;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累計完成產值12.0億元,同比增長0.8%;紡織業累計完成產值88.0億元,同比增長13.5%;紡織服裝、服飾業累計完成產值69.2億元,同比增長8.0%;造紙和紙製品業累計完成產值45.2億元,同比增長3.0%;化學原料和化學用品製造業累計完成產值166.9億元,同比增長2.9%;橡膠和塑膠製品業累計完成產值46.4億元,同比下降6.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累計完成產值0.7億元,同比下降22.2%。
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2.1億元,增長13.3%。從投資在建項目看,計畫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增長較快,完成投資255.6億元,同比增長22.4%。
工業技改投資完成136.6億元,增長13.8%,投資額占工業投資的79.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0.9億元,同比下降23.7%,投資額占工業投資的12.2%。
基礎設施共完成投資61.6億元,同比增長36.5%,占總投資的18.5%。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27.8億元,同比增長47.9%;教育業完成投資4.5億元,同比增長73.1%;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完成投資3.8億元,同比增長6.3%。
2016年,民間投資完成27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7%,增速低於全部投資3.6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2.6%上升為83.4%。
2016年,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34家,完成投資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商品房銷售面積32.5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5.1%;商品房銷售額1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0.5%。
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9.86億元,比上年增長2.8%。23家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61.96億元,其中6家二級資質以上企業完成26.1億元。
第三產業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58億元,比上年增長9.1%,比上年回落1.83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企業(網上直報)完成消費品零售額92.06億元,同比增長3.31%。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182家,與上年同期持平;實現零售額92.06億元,占零售總額的59.17%,比重下降3.32個百分點。
限額以上企業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3.11億元,比上年增長2.1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8.95億元,增長7.85%,與上年相比,城鄉增速差距由2.99個百分點擴大至5.66個百分點。
從消費的商品構成看,多類保持較快增長。剛需類基本需求增勢穩定。限上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7.3%,其中:肉禽蛋類增27.8%,飲料類增10.2%,菸酒類增10.5%;金銀珠寶類增長18.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2.2%。家居類消費保持較快增長。限上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增長11.4%,家具類增長13.0%,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16.4%。文化類消費需求走高。限上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00.1%,其中: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類增長121.0%。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62190萬元。其中,出口總值37468萬元,下降7.5%;進口總值24722萬元,下降64.6%。對外經濟合作進展順利,實際利用外資1115萬美元,增長11.5%。
2016年,啟動了東平湖—白佛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完成對上爭取資金716.3萬元;編制完成鄉村旅遊規劃9個;東平縣戴廟鎮被評為省級旅遊強鄉鎮;銀山鎮銀通農業產業園和舊縣鄉吉城四村農業觀光園被認定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銀山鎮崑崙山生態採摘園和州城街道思泉農場被評為省級精品採摘園;東平街道稻蒲荷香休閒開心農場被評為省級開心農場;截止到2016年底,A級旅遊景區14家,其中新評2家3A級景區;省級旅遊特色村24個,其中新增3個;發展好客山東星級農家樂186戶,其中新增20戶。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10萬人次,同比增長 9.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6.9億元,同比增長10.1%。
2016年,全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336萬元,可比增長2.2%。其中各項稅收78900萬元,下降13.8%,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6.1%。各項稅收中,增值稅15067萬元,營業稅20397萬元,企業所得稅2316萬元,分別增長54%、-45%和-33.2%。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47735萬元,增長2.9%。對教育、文體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住房保障的支出分別為84101萬元、2287萬元、50968萬元、44320萬元和10027萬元,分別增長6.5%、-33.6%、-4.7%、10.9%和42.9%。
2016年末,全縣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39.68億元,比年初增加16億元,增長7.15%。其中,廣義政府存款餘額為27.43億元。住戶存款餘額為190.22億元,比年初增加22.81億元,增幅13.6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5.91億元,比年初增加17.44億元,增幅11.75%。其中,住戶貸款餘額為66.54億元,比年初增加6.79億元,增長11.35%。非金融企業貸款餘額為99.37億元,比年初增加10.66億元,增長12.01%。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全縣獲市級以上科學技術獎3項;共申請國內發明專利109件,授權16件。
教育
2016年,全縣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4354人,專任教師207人。普通中學25所,在校學生44153人,專任教師2961人。國小73所(不含21處教學點),在校學生34832人,專任教師2340人。
文化
2016年,全縣共有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文化站14個,農村文化大院716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1 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
醫療衛生
2016年,全縣擁有衛生機構124所,其中,醫院7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衛生院1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個,其他衛生機構60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2697張,增加188張;衛生技術人員3211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134人,增加60人;註冊護士1294人,增加32人。嬰兒死亡率0.90‰。
居民收入
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16元,比上年增長7.9%;人均消費性支出16690元,增長7.8%;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25.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7元,增長8.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009元,增長8.3%;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1.0%。
社會保障
2016年,全縣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8140人,同比減少10.3%,其中:城市1124人, 同比減少11.8%,農村27016人,同比減少10.2%。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703萬元,同比減少2.5%,其中:城市427萬元, 同比減少5.5%,農村6276萬元,同比減少2.3%。
2016年,全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達81061人,同比增加1241人。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438446人,同比增加7075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0.3萬人(含城鎮居民),同比增加4048人。參加失業保險的49151人,同比減少0.1%。參加工傷保險的69696人,同比增長1.9%。
交通運輸
2016年,全縣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運量66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7%;完成貨運量4942萬噸,增長1.00 %。年末公路通車裡程27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34.5公里。
東平縣有國道105、220線2條62.5公里,省道250、255、331線3條135公里,縣道後王路、東寧路、丁接路等240公里,鄉道、村道總計606公里。自2003年起,東平縣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到2005年東平縣計畫修築農村公路1042公里,總投資1.8億元。
東平縣行政轄區有黃河和東平湖兩大水域,2009年東平縣有黃河浮橋公司9家,黃河浮橋11座,擁有承壓舟127對、躉船6艘、拖輪7艘、渡船1艘,擁有東平湖旅遊公司3家,旅遊船舶80艘,持證船員80名。
旅遊名勝
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東平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2011年,東平縣共有自然、人文景觀400餘處,其中國家級景區、景點5處。
境內有國家級景區、景點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頂山摩崖刻經、京杭大運河東平段;國家級公園2處:臘山國家森林公園、稻屯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城西部的東平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也是“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城市名片
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示範縣 | 山東省機械工具生產基地 |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 全省科普惠農示範縣 |
2010山東年度縣域旅遊十強 | 全省科普惠農工作先進單位 |
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先進單位 | 全省科普村村通工作先進單位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 山東省首批旅遊強縣 |
全國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 山東最佳投資工業園區 |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單位 | 山東省園林城市 |
廣西玉林博白縣的鄉鎮
博白縣,古稱白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屬於玉林市。東接廣東省湛江市,南依北海市,西鄰欽州市,北靠玉林市。 地處東經109°38′-110°17′北緯21°38′-22°28′.屬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9℃,年均降雨量為1756毫米,全年無霜期一般長達350天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