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東常村是革命老區,1927年晉城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誕生地,養育過晉城早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常文郁、常子善而聞名,以對革命的巨大貢獻被載人史冊。建國初期東常村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投入到了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始終與黨中央保持著高度一致,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不同時期都有過輝煌的戰鬥歷程。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95元,比建國初期翻了10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黨的富民政策如久旱的甘露,給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東常村人也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了"地盡其力,人盡其能"的格局。1979年底,全村的社會工農業總產值達23萬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東常村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傳統的、只瞄準土地、靠天吃飯的農民放開了眼界、各施其能,利用村辦煤礦的優勢,搞起了運輸、化工、冶煉等副業,農家的日子蒸蒸日上。經過十年的發展,東常村人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使一個只靠種田養生的山中小村,形成了運輸、加工等多業發展的富裕山莊。1990年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11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70元。與改革初期比較,人均純收入是八十年代初的 4倍。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397.7萬元。隨著全村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東常村加快了企業興村的步伐。從1992年至1999年八年間共創辦了五個村辦企業:1993年投資130萬元,村辦煤礦技術改造,二礦投產;1993年投資100萬元的化工廠投產;1994年投資300萬元,村綜合鑄造廠投產; 1995年投資120萬元,興辦了內衣廠;1996年投資近100萬元,建成電子節能器廠。興旺發展的鄉村企業帶動了各行各業全面發展,農民個體運輸戶也有原來的3部汽車、5輛小型拖拉機增至汽車30多輛、拖拉機40餘部,不僅使全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就業門路,而且還吸引外地打工人員200餘人。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東常村連續幾年,累計投資近 2000萬元,先後鋪設了村中間500米的臭水溝和露天劇場,硬化了村內街道,安裝了閉路,新修了設施齊全的文化樓,興建了村級公園--常康園,重新修繕了古廟作為早期共產黨員"常文郁紀念?quot;,修復了古建築--文閣,修建了燈光球場。大規模的村鎮建設,使東常村從一個窮山莊變成了一個功能齊全、設備齊備的現代化寬裕型小康示範村。
榮譽
1998年山西省授予東常村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東常村率先在全省開展創建了"十星級文明戶"活動,其先進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了推廣,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好評;1999年被晉城市命名為"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9年省委、省政府授予了省級"鎮村級文明單位"榮譽。如今的東常村已揚名於太行,知名於三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