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東岙行政村由褚家、街下、漁業、東岙王、西潘5個自然村合併而成,位於寧海縣一市鎮西面,背山靠海,目前全村共有農戶1300多戶,村民4000餘人。村有耕地2029畝,其中水田1596畝,旱田433畝。村民收入主要來源為山林種植業和海水養殖業,東岙青蟹養殖基地遠近聞名。
村名由來
東岙位於寧海東南面,瀕臨旗門港,古稱東洲。明洪武年間,以村處西溪東面山岙中,改稱東岙。據當地《陳氏宗譜》記載:“唐武德三年(620),陳二耆自海游鎮(今屬三門縣)遷東洲。”可見唐朝初期時此地已有人居住。
村史沿革
發達的海運
古代的東岙村背山面海,有港口和碼頭,出旗門港即為東海,古時是寧海南部主要的商品集散地。桑洲、沙柳(今屬三門縣)等地的貨物要出海運到外地,一般是用小船或竹筏沿清溪運至東岙碼頭,然後再裝到大船上;外地商品運進來,也要在此中轉。因此,在唐、宋、元、明這段漫長的歲月里,東岙一直是寧海一個重要的港口城鎮,商業與運輸業均很發達。
在宋朝時,東岙就已開通至日本的航線。《宋史》卷491《日本傳》記云:“雍熙元年(984)日本國僧(上大下周)然與其徒五六人泛海而至……太宗召見,存撫之甚厚……二年(985)隨台州寧海縣商人鄭仁德歸其國。”日本的不少典籍也多有與寧海商人交往的記錄,如《勝尾寺緣起》記云:“宋淳化元年(990)宋商周文德赴日”;《宇槐記》、《左經記》、《百練抄》中記載在宋天聖四年(1026)六月,“…先是宋人周良史獻名籍於關白賴通,因其生母為日本人,希望爵位;是月,賴通復以書,並贈砂金三十兩慰之…”;《小右記》載有同年七月,“宋台州客商周文裔歸國。”上述文中的鄭仁德、周文德、周良史(文裔)均為東岙人。明代,三門灣一帶常遭倭寇侵擾,清初時又是鄭成功、張煌言等部反抗清廷的鬥爭要地,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使附近地區經濟遭受了很大破壞,東岙才逐漸衰敗下來。
因戰亂而衰
關於明清時期東岙的戰亂和災難情況,當地《王氏宗譜》有簡略的記載:
“明末時鄭國姓(鄭成功)擁兵福建,…自福建沿海攻南京兵敗,仍散舟海中。東洲(東岙)本沿海之地,父老有雲累及者。”
“明寧波張璜賢(張煌言)集兵海上,張鳴俊結寨海島,阮六領兵破寧海而沿海之民更受其苦。”
“順治十六年,海寇登岸大焚屋宅。”
“順治十八年間,遣沿海居民,其界東北接白新嶺…前接王六嶺,連綿而去。後張居址設寨頓兵,日夜巡邏…界外荊棘滿地,白浪滔天,望之最為悽慘。至康熙八年二月間,閩浙總督趙廷臣奉旨開邊,令民復故土。”
“康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海盜登岸,掠東岙之男婦為質以取餉。”
“康熙十六年六月初一日,盜復登岸。王伯飛率眾御之,被賊掠於船中投水而死…妻葉氏亦同赴水而死。”
“康熙四十八年六月,海溢;初十、十一風雨大作,東岙沉溺死者十八。”
可見,在明清時期,東岙一帶時有天災人禍發生。探究東岙的興衰,頗有意味:它因地理位置的優越而富庶,因為人們可以藉此經商;也因地理位置的優越而敗落,因為它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而且便捷的海上交通條件可使海盜長驅直入,這使得當地的不少大戶人家不勝其擾,先後遷離此地。正所謂興衰無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民國時振興
民國時,東岙曾得到過一次發展的契機,那就是民國二十年(1931)實業家許廷佐等人提出的三門灣開埠計畫。三門灣地處中國海岸之中心,是浙東門戶,內有天然良港,早在清光緒年間,義大利就曾提出要租用三門灣,清廷不允。據《三門灣開埠指針》(1931年8月出版,王鍾萃編)記載,當時許廷佐等人慾把三門灣沿海地帶開發成第二個上海,以巡檢司碼頭(今屬三門縣)為商埠中心,在海游鎮(今屬三門縣)以東、旗門港以南、獅子嶺以北一帶建立市區,在花鼓島建立機場,旗門港用做海軍港,在東岙東北面的新嶺腳建立水電廠。這個計畫曾上報蔣介石並得到批覆,當時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隨後撥借了五十萬元公債用於前期開發之用。只是此後國內戰爭爆發,連年征戰,致使該計畫流產。
滄海桑田,旗門港海塗逐年漲高,如今的東岙已失去海港優勢,只能容納一些噸位不大的漁船進出。那一望無垠的荒涼海塗,湮沒了一段繁華的歲月。
歷代人物
唐宋時,東岙是人文昌盛之地,先後出過進士周牟、周炳、周煒、王應子、王應渭、王應傑、王愚可等,舉人、貢生則更有數十人之多。據當地《王氏宗譜》記載,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王應子長子王于斌還得中狀元,惜未職而殞。
《陳氏宗譜》也有其祖上出過“十八學士”的記載。至明代時,由於海盜猖獗,常要上岸騷擾村莊,故當地的名門望族紛紛內遷,造成人才凋零、文業不興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東岙的敗落。清初的“遷海令”更使東岙淪為“荊棘滿地,白浪滔天”的不毛之地。因此,東岙現存的古蹟不多,清初以前的幾不可見,保存較為完好的是王氏和褚氏宗祠。
王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內有大廳三間,戲台一座,台旁石柱上刻有聯句,右為“想姬公禮樂關攸無非思戲”,左為“看優孟衣冠假借總是虛文”;褚氏宗祠建成時間比王氏宗祠稍晚,建築風格相似,戲台兩側亦刻有聯句,上聯為“裝點來千古浮生若夢”,下聯為“思量去一場世事如棋”。
風景名勝
東岙三面環山,村旁溪澗眾多,其中東北角的新嶺腳下有一雙龍瀑布,高約50米,氣勢不凡。《三門灣開埠指針》里計畫建立水電廠,就在此處。另外,新嶺南面朝東的岩石上,有一處寬4米,高1米左右的摩崖石刻,刻著由清道光年間的舉人儲傳中題、生員曹炳輝書寫的“民具爾瞻”四個大字。
《王氏宗譜》里記有“東洲八景”,均留有題詠:
清溪映月
一灣流水正泓涵,皎月當空委照含。璧瀉圓光如十五,鉤沉曲弦想初三。
冰壺裡明輝合鑄,鏡江心霽色凝函。濯罷長纓清可掬,渾攜玉印上寒潭。
新嶺歸雲
巍巍峻岭接蒼冥,雲隸行雲幾度經。臥士山中常贈白,遊人足下忽垂青。
無心已遂從龍志,有熊寧高隱豹形。酷愛斜陽收暮雨,奇峰獨自傍煙屏。
岐門涌浪
兩峰高並啟重昏,潮汐時來氣欲吞。遠岸平峙雲壘海,橫灘漲處月當村。
隨風勢回靈鰍澈,帶聲雨雄怒馬奔。飽看鯤鯨頻破浪,奚須神禹填龍門。
曲巷籠煙
環堵微行達野塍,千家煙火一時凝。昏黃籠處虹猶委,淡白飛時雲自蒸。
拂水燕回驚柳鎖,沖霄鶴避覺茶烹。若將醉眼窺花色,入戶朦朧撥霧行。
龍罔觀海
龍山首枕海天空,極目蒼茫大造窮。雨岸平收空谷水,扁舟迅載滿帆風。
浮沉島嶼矗梁架,遠近樓台蜃市通。破浪凌雲如有藉,從與雷雨補元功。
牛嶼尋春
春到疏村何處容,眠牛山谷覓芳蹤。無窮碧寄堤旁草,有熊青歸岸半松。
唱罷漁歌獨側耳,喧殘野叫忽開胸。阿誰不識其中趣,兩兩扶犁坐老農。
筆峰插漢
離峰三起映台階,亘古危然對戶排。撥霧明時無怪石,描雲陰處有幽崖。
林深應育山中兔,塵淨寧當古壁蝸。安得如椽誇大筆,移將巨玩鎮高齊。
練澗垂空
三疊重泉岸壑通,明如素練下飄空。風霜不捲山中雨,青紫方拖天半虹。
裂帛聲隨流水去,冰綃色許晚煙籠。從茲飄入鮫人室,源與天台梁下同。
風景的好壞有時不在風景,在於人的心情,就像今人不一定能領會出古人“八景”中的意蘊。東岙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風景和歷史都在若有若無中,你在村中的小巷慢慢踱了去,就會在不自覺間,走進歷史的風塵,聽到那片遙遠的潮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