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歌冊

東山歌冊

東山歌冊是流行於中國福建省東山島的一種民間文學的通俗唱本。歌冊是從彈詞演變而來。東山歌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簡介

東山歌冊是一種民間文學的通俗唱本。它源於潮州,明洪武年間傳入東山島,主要分布在東山各鄉鎮以及雲霄、詔安、澎湖列島以及台灣南部。“東山歌冊”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歷史

舊版歌冊文本東山歌冊

《東山歌冊》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洪武年間,銅山(東山)建署衛所,屯紮千餘兵,開放海商,南來北往的官兵、商人,給東山島的物資與文化交流,帶來空前的繁榮。同時,從潮汕地區把《潮州歌冊》帶入東山,由於歌冊的文字淺顯,故事性強,音律順口,曲調簡單,很快就在民間流行;在傳唱過程中又融入了南音、秦腔等曲調,逐漸形成了具有東山方言特色的《東山歌冊》,至今有六百多年歷史。

明朝大學士黃道周在京為官時,同僚稱讚他學識淵博,問他:“您家鄉的文風諒必發達?”他回答:“吾鄉海濱鄒魯,勞夫盪槳,漁婦織網,皆能詠唱歌詩。”可見當時已有“歌冊”的流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東山人民不斷創作出不同時期的歌冊,在民國時期,解放初期,《東山歌冊》鼎盛,有百個歌冊場分布全縣各村落,外流有雲霄、詔安、澍湖列島以及台灣南部等地。它是東山一宗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己被《中國民間曲藝音樂集成》收錄。黃春慧蔡婉香等人被確認為“東山歌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藝術特色

其文體屬長篇敘事詩有七言句、五言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

現流傳民間的有兩類:

一是以小說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寫成文學唱本,有《隨唐演義》、《薜剛反唐》等;

二是根據戲劇和民間傳說寫成的文學唱本,有《崔鳴鳳》、《陳世美》等。

二者各具特色。歌冊不須鑼鼓、不用管弦,主要依靠歌手以圓潤婉轉的歌喉,唱出優美的歌詞來吸引聽眾。

文化價值

《東山歌冊》是東山婦女舊時代的生活教科書,學習文化知識的課本,可貴的精神食糧。舊社會的東山婦女一般不外出拋頭露面,大家在家中或到鄰居織麻繡花或做針線活。在社會信息閉塞的生活環境中,婦女通過聽“歌冊”認識歷史、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學會做人、明理是非,知善惡、識禮議,豐富文化生活,不少婦女不僅藉助《東山歌冊》學會識字,還能夠知道各個歷史時期的一些英雄人物,甚至還能講敘片斷的歷史故事。人們視會唱歌冊為體面之事,以歌冊陪嫁,形成新娘唱廳堂的風俗,故有“銅山娘十六唱歌”的俗諺,也有“女書”之說。

東山歌冊東山歌冊

《東山歌冊》均為“口傳心授”,是吟誦歌唱體的民間口頭文學,歌冊內容多擷取歷史、傳奇戲劇、民間故事諺語等,其歡唱旋律有濃烈的地方特色,曲目豐富,內容多為民眾喜愛。

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歌冊瀕臨失傳。原版的歌冊流傳稀少,加上會唱的老人視書如命,臨終前叮囑子女把歌冊做為陪葬品,有的吩咐下一輩傳內不傳外,造成蒐集困難。東山歌冊,不見經傳,是一朵珍貴民間歌謠奇葩,是代代相傳,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的文化傳統,是研究海島漁民文化生態的活樣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歌謠文體藝術價值。

代表曲目

《玉二媽傳奇》由東山縣退休教師沈舜友花費5年心血創作而成,全書共22卷、30萬字、一萬餘行的七言詩句,這部歌冊深刻揭示了海峽兩岸的歷史淵源。是迄今為止最長的一部“東山歌冊”。

傳承意義

為了弘揚這一寶貴的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藝術,東山縣已將“東山歌冊”列為地方曲藝重點保護項目,採取措施加以搶救、保護和弘揚。該縣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廣泛開展"東山歌冊"的宣傳發動工作,組織縣、鎮、村文化工作人員,著手做好“東山歌冊”的挖潛、蒐集、整理、列印、保存等方面的工作。縣文化部門已把向民間徵集到一部分“東山歌冊”珍藏起來,同時組織創作人員在繼承、弘揚傳統劇目的同時,創作一批既突出特色,又有益於人民民眾身心健康的“東山新歌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