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山東省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東山張村
據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張姓從江蘇海州南門外遷此,時稱曰杏花村,因坐落大珠山處,故名山張,因重名,1980年更名東山張村。現東山張村有408戶,人口1260人,除張姓外,尚有趙、馮、王、陳等少數姓氏。
東山張村位於濱海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5.5公里處,南瀕古鎮口灣,村內有多處名勝,有明朝的古炮台、老高橋;天然形成的龍開河,從黑龍潭開始,開山引河,建石門川,設前龍門、內龍門。從前龍門,內龍門直到黑龍潭沿邊麗石上,刻有大量的唐詩宋詞。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公頃,山場240公頃。該村地里位置優越,適宜旅遊度假。交通十分便利,與204國道、濱海大道接壤。
東山張村歷史上以農、漁為主。解放後,該村漁業、農業生產逐年發展,以海上捕撈、運輸、海上養殖(貽貝、海帶)為主導產業。上世紀80年代,調整了經濟發展路子,相繼興辦了磚廠、扇貝養殖廠等工業項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突飛猛進,形成了海上捕撈,海水、灘涂養殖的立體發展模式;同時,依自然優勢大搞畜牧養殖和三產業的發展。其中,海水養殖、灘涂、海參養殖尤為突出,海參、魚、貝類養殖形成了較大規模,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2000年新增工廠化海產品養殖、育苗一體的企業一家,年產值2000萬元。全村個體工商戶達到了50戶。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300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發展,老年人的福利待遇也不斷提高。2004年該村投資200萬元興建了一處高標準的國小教學樓,吸納了9個村的學生來就讀。全面推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對獨生子女戶由集體統一交納備用保險金。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該村多次獲得鎮“五個好”黨支部、“標兵村”、膠南市“先進黨組織”、青島市“文明村莊”等榮譽稱號。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9畝(其中:田34畝,地45畝),人均耕地1.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8畝,主要種植桐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0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無)路燈。全村有10戶通自來水。有1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3.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5公里。
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4畝,有效灌溉率為43%。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9戶,共鄉村人口121人,其中男性66人,女性55人。其中農業人口121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居住地),其中彝族118人,漢族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0人,參合率99%;五保戶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9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頭,肉牛8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20%;第二、三產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47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19%),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7%。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說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安龍堡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3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人,其中小學生4人,中學生2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有固定資產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人。共有團員19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難以銷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發展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