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到閬中旅遊,千萬不要與東山園林失之交臂。去東山園林有兩條線路可循,一條線路可從城內乘計程車跨越嘉陵江大橋沿江下行直達園林西面入口處;另一條線路可從城東坐渡船前往,東山《鹹豐縣誌》謂造像之前,名曰東山,造大佛像後,人呼大像山包括虎溪橋和虎溪岩、大佛、大像精舍、古黃家花園、詩聖堂、扶雲閣與南岩狀元洞、白塔等景點。主要景點
虎溪橋
相傳唐以前未鑿大佛像時,樹木茂密,人煙稀少,常有虎豹出入其間,據傳古木橫柯交蔽,白天都顯得陰暗,樹木的枝柯交叉,手可以把著樹幹吊到河邊去,這林中時有虎豹在溪澗飲水,臥在溪邊,原來亂石叢中長的有竹有樹,沒有橋,現修了一道橋,直通“虎溪”二大字。“虎溪”這兩個大字,各高五米,楷書,寫字的人,他的題款是“……上柱國賜金魚袋統制河中的母恩書”,字在竹後石壁上,清風徐來,竹乾搖曳,好像字的筆畫在動,頗有逸趣。大佛寺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於嘉陵江東岸大
釋迦坐佛
這尊釋迦坐佛,就天然石崖鑿造而成,高約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頭飾螺髻,腳踩蓮台,袒胸露懷,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無畏狀,衣紋凸起,端莊慈祥。大佛建造年代,大佛右側約50餘米處石龕內,有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五月二十日劉某撰刻的《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文中說:“何居士字壽松,今已八十一歲……家在今之所居對江之北岸(即今城北國小地段)南瞰石壁,隱約如有仙狀,遂舍百年之業,即居於此,乃手鑿石岩,逐成大佛,至今竹柏森羅靈竹瑜樹,聳乾捎雲,日無所照,詢諸嶙伍,皆謂何叟不事農耕,手植所致。爾來僅二十餘載,不求聞達於鄉間,雖業善釋宗,竟畢所願而已……按作記時間為唐憲宗元和四年,像已鑿成,樹木花草又種植了二十多年,才到八十一歲,可推知他鑿像四十歲左右,即唐代宗大曆初年,成像在六十歲左右,即唐德宗元初間鑿像花了二十多年功夫。
大佛寺
大佛由三重檐樓遮護,稱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五代龍德元年(921),在大佛身後添刻高10.2厘米小佛四千餘尊,整齊排列,工藝亦精。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對大小佛像進行彩妝。元惠宗二年(1336)為大佛貼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新建千部華法經藏樓時,大佛寺敕名永安禪院。徽宗崇寧二年(1103),因永安禪院與皇家永安陵相犯,避諱改為福昌院。至同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年)建造的三重檐福昌院覆蓋,能避大像風雨,元代仍名福昌院。明嘉靖《保寧府志》仍稱大像寺,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岩記》謂郡東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沿襲至今。寺樓多次被拆毀,現為1991年重建。觀音像
大佛旁有觀音像兩尊:一為南海觀音,一為送子觀音。大佛右側有石窟兩龕,內有經幢和佛像,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羅尼經幢一處,另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石刻24處,鑿崖五穴墓一處,風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認者尚有10餘處,共延展150餘米。摩崖石刻中現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記等石刻特別珍貴。“敕”,就是皇帝的命令,“牒”指檔案;“敕牒”就是皇帝簽發的詔書。這份敕改“永安禪院”為“福昌院”的詔書,被原樣鑿刻在大佛右側的石壁上,現仍依稀可見,極為稀罕。此外,在大佛寺左側摩崖上,刻有楷書“虎溪”兩個大字,每個字長5米、寬4米,恢宏剛勁,為“上柱國注賜金魚袋統治河中母恩書”。傳說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來此採藥,在這裡治好一隻生病的老虎,這條山溪遂有“虎溪”之名。今更置藥師廟,以為紀念。大像精舍
就是當年鑿大像的何居士居住的地方,像成過後,也就長時住此。精佶,意即佛氏信教念佛所在,他是居士,只是信佛念經,而又不是受艾疤的和尚,它的精舍現存建炎年間的題記,可以指識其地,一九九O年又在其原地上重修,仍名東山大像精舍,這裡有飛爆,有怪石,四周樹木幽深,絕塵俗氣,間聞嚶嚶鳥鳴,精舍不復讀經,只任人遊覽。石刻造像
大佛身後兩側有4700多個10厘米高的小佛,排列整齊,刻工精細,全國罕見。此外,摩岩尚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30餘處,石刻造像5尊,石刻經幢1處,還有宋代所刻徑逾5米的“虎溪”兩個大字。古黃家亭子
杜甫有《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黃家亭子》詩二首,注謂“黃家亭子黃詳所在”。據第一詩首聯“山豁何時斷?江水不肯流”句,問這山是什麼時候斷成這樣一個缺口,江面是這樣平靜無波,像死水一樣,這兩句描寫的正是塔山灣到大貨寺這段峽谷口的山水狀況。第二首詩首聯“有徑金沙軟,無人碧草芳”,描繪由古城過江走沙壩里的路是軟軟的,山中小路少人行,卻長滿了綠茸茸的芳草。這兩句話,準確地寫明了去黃家亭子的方向和從城裡去應走的路徑。杜甫和王使君(王使君是當時閬州刺史)當是受黃員外的邀請在這段江面划船,在江岩山畔黃家亭子呤宴的,現在把黃家亭子納入東山園林建在稍高一點的谷口岩角上,更能使遊客懷古覽勝,賞心悅目。
扶雲閣
由仙梯入雲到扶雲閣,原來的扶雲閣是明代建的一座四層高樓,位於現棉紡廠位置。民國年間毀,原為閬中風景之一。現由“詩聖堂”再上百餘級至山頂岩罅間建扶雲閣,遙望西來閬水由南而東而北,把古城閬州盤在沙州上,每當夕陽西下,煙霧迷城,奇超橫生。
這裡有“詩聖堂”飛檐五楹建於古黃家亭子較高罅間,其中書刻杜甫於廣德元年冬及廣德二年春,兩次游閬中所寫59題,他一生所寫政治詩,以閬州寫的最多,全部刻出,以供遊客涵詠。
白塔
白塔建於明代,共十三層,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層,內六層並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級供人登臨繞窗遠眺,環形觀攬閬中風物。
閬中白塔是一座風水塔,密檐式和樓閣式相結合,塔盤用石料砌成八邊形須彌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邊形錐體,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崢嶸突兀的山勢屹立在閬中城東嘉陵江對岸東山之巔,是閬中的又一標誌性建築。有人又稱作文筆塔,有詩文匾額。
狀元洞
古遺蹟,又稱讀書洞。位於閬中市大像山左峰峰頂之下,距東山園林1公里處。相傳為北宋代閬中有名的三陳(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少時讀書的地方。其中堯叟、堯咨先後中狀元,堯佐為宰相,故此處又稱“狀元洞”、“將相堂”。該洞為天然洞穴,長34米,深20米,穴口高4米左右。石洞雄奇,背依松竹,面臨蓮池,飛泉給洞口掛上晶珠水簾,碧水倒映出曲橋亭 。
此處還有“捧硯亭”、“教子堂”、“紫微亭”、“出兄弟狀元宰相處”等帝王與名人的題字及碑碣數十處。
傳說
陳家系閬中城內“醋房街”大族,族中子弟多有考取功名者。陳堯叟為專心讀書,尋到嘉陵江對面東山上一個洞窟。帶上些日常用品便一人隱居洞中,朝日用功。有時糧米用盡卻又逢天下大雨,家人不能過江送糧。陳堯叟便忍飢挨餓。時間長了,後來被他發現在洞中有一漏米洞,每逢下雨天只要將碗放在洞口處,便會有米從洞中流出,數量不多,剛夠一個人食用。像是上天憐其它勤奮刻苦,陳堯叟大受鼓舞,更加用功,終於一朝成名。
交通信息
公交:27、78、245、540路公交可直達
自駕:沿閬水中路向南行駛至嘉陵江二橋左轉上橋,過江後再左轉行駛約2公里即達。
聯繫信息
地址: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嘉陵江對岸
郵編:6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