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小村鎮

東小村鎮位於陽高縣中南部,轄17個行政村,3369戶,1.0997萬人。全鎮國土總面積101.1平方公里。境內大秦鐵路、京大高速、10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神豐公路貫穿南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使東小村鎮成為晉冀交界處重要的交通樞紐。東小村鎮轄:東小村、西小村、峪家窯村、韓家梁村、東營村、西營村、神泉寺村、講理村、尉家小堡村、神泉堡村、孫啟莊村、下馬澗村、上馬澗村、永安堡村、第十其村、大咀窯村、神泉窯村、黃莊村等。東小村鎮屬典型丘陵區,耕地46356畝,其中水地2380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豆類、各種雜糧等,主要特產有葡萄、杏、黃花等,主要礦產資源有石英石、浮石、黑墨石等。

基本信息

地方簡介

東小村鎮位於陽高縣中南部,轄17個行政村,3369戶,1.0997萬人。全鎮國土總面積101.1平方公里。境內大秦鐵路、京大高速、10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神豐公路貫穿南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使東小村鎮成為晉冀交界處重要的交通樞紐。東小村鎮屬典型丘陵區,耕地46356畝,其中水地2380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豆類、各種雜糧等,主要特產有葡萄、杏、黃花等,主要礦產資源有石英石、浮石、黑墨石等。

東小村鎮位於縣城南45公里處。總面積116.6平方公里。本鎮北部是火成岩土石山區,山下是黃土坡;東部是黃土深澗分割的丘陵;南面桑乾河多沙石,土層薄,春季大風一刮,遍地石子、沙粒。歷史上,唯有尉家小堡有部分窪地,可以引桑乾河水澆灌,其它如神泉寺等雖有泉水,卻受益不大。

發展狀況

直到1965年前,糧食畝產仍徘徊在30公斤左右。六七十年代,本地農民一面投入冊田水庫建設及北乾渠工程,一面自辦水利,先後築起水庫塘壩11座,建起高灌站。東西小村、神泉堡等打機井上百眼,1978年全鎮有水澆地1559Q畝,占耕地面積的30%。1982年畝產突破一百公斤。1990年總產479.5萬公斤,畝產137公斤,分別是1949年的2倍和3.4倍。

2010年以來,東小村鎮鎮黨委、鎮政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最佳化環境,謀求發展,招商引資、大棚蔬菜、杏樹種植、養殖小區等工作突飛猛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該鎮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目前,全鎮政治穩定,人心思上,農民富裕,和諧安康,全鎮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局面。

行政區劃

東小村鎮轄:東小村、西小村、峪家窯村韓家梁村、東營村、西營村、神泉寺村講理村、尉家小堡村神泉堡村孫啟莊村、下馬澗村上馬澗村、永安堡村、第十其村、大咀窯村、神泉窯村、黃莊村等。

農業發展

這裡宜林宜牧,國有林、集體林占總面積的23%,約3.8萬畝左右。草地面積占10%,近1.7萬畝。70年代各村都發展果園,近幾年又大量栽植葡萄。是本縣的葡萄生產基地,到1986年戶均達到一畝葡萄園。水果產量35.9萬公斤,占全縣產量的10%,其中葡萄產量達23.8萬公斤,占全縣產量的四分之三。“葡萄之鄉”尉家小堡,已有幾百年的栽培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傳統的栽培技術相結合,生產的龍眼葡萄遠近聞名,一度為北京葡萄酒廠的主要原料基地。鮮葡萄曾出口香港。1977年以來,葡萄園受到實象鼻蟲的嚴重危害,葡萄樹幾乎死光,80年代重整旗鼓,大面積發展葡萄園,1990年達到3187畝,產量達53.4萬公斤,占全縣總產的69%。

交通運輸

這裡交通方便,大(同)塘(塘沽)公路、大(同)秦(秦皇島)鐵路,兩條現代化運煤專線從東小村鎮中部東西通過,加上原有公路,三線並行,神豐公路與之交叉,神泉堡成為陽高南部的交通樞紐。從而促進皮毛加工、機電、運輸等鄉鎮工副業的發展。傳統的皮毛業近幾年不斷擴大生產,產品內銷外銷,質量可靠。境內北山有豐富的石英石礦,鎮辦石英砂廠,開採加工。

計畫生育

東小村鎮歷來重視計畫生育工作。鎮醫院孫如蘭同志為此作出突出貢獻。1978年這裡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就降到5.42‰,幾十年來一直控制在全縣最低水平。1983年榮獲山西省計畫生育金杯獎,1985年受到國務院的表彰。

人口狀況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912
男 5084
女 4828
家庭戶戶數 3044
家庭戶總人口(總) 9901
家庭戶男 5073
家庭戶女 4828
0-14歲(總) 2837
0-14歲男 1441
0-14歲女 1396
15-64歲(總) 6048
15-64歲男 3114
15-64歲女 2934
65歲及以上(總) 1027
65歲及以上男 529
65歲及以上女 49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945

社會建設

陽高縣東小村鎮緊緊圍繞“脫貧致富、構建和諧”這一中心任務,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抓手,大力實施引領民富、改善民生、推進民主、維護民安四項工程,有力地推動了全鎮和諧建設。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5元,已連續5年實現了無越級上訪、無重特大刑事案件、無重大群體事件、無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四無”目標。 東小村鎮是一個省定貧困鄉鎮,鎮黨委“一班人”經過研究部署,達成“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之務應是抓發展”的共識。為此,他們從實際出發,著力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鄉村城鎮化進程。在推進項目發展中,東小村鎮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最佳化投資創業環境,先後引進一批帶動作用強、效益好的項目。5年來,先後有7個項目落戶該鎮,總投資額達到8200萬元。在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過程中,他們大力發展特色鎮、一品村,壯大蔬菜、杏樹、養豬和養羊四大主導產業。2007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杏樹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生豬達 到11000頭,養羊12500隻,四大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他們還通過發展“三產”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鎮已發展大中型運輸車輛240輛。 近年來,東小村鎮集中人、財、物力,為民眾解決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行路難和環境差五大難題。目前,全鎮有91%的農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投資50萬元,維修和擴建了鎮衛生院,在10個村建立了村級衛生室;籌資138萬元,新建校舍2000平方米,維修校舍1200平方米;籌資319萬元,完成了氟改水工程,基本解決了涉及全鎮15個行政村、1萬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連續3年投資1185.5萬元,新修水泥路95.3公里,全鎮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東小村鎮黨委“一班人”在實踐中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為推進和諧建設提供重要組織措施。他們構建了和諧的黨群、幹群關係,杜絕了吃拿卡要,生冷橫硬等不良現象。他們擴大基層民主,充分尊重民眾的意願,堅持和完善了黨務、政務、村務“三公開”制度;開展民眾評議幹部活動,將鎮幹部“勤廉”兩述擴大到村幹部。3年來,先後有1名村官在“村官民評”中被民眾否定而主動辭職,2名被責令辭職,1名被罷免,達到了民眾依法有效監督幹部的目的。 東小村鎮運用推進和諧建設的有效手段,積極調處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他們把維護社會穩定,確保一方平安納入鎮黨委、鎮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實行包案、包息訪和定領導、定人員、定方案、定時限、定獎懲的“兩包五定”責任制,在全鎮形成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各方密切配合的維護穩定工作機制。積極化解矛盾,建立健全了民眾來訪接待日制度和幹部下訪調處制度。鎮裡包村幹部、村里包片幹部和包戶黨員深入村戶,全面排查和及時調處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和一些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有效地將各類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鎮裡還成立了聯防小組、護路隊,加強日常巡邏,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東小村鎮肉羊“借腹生子

來自內蒙古畜牧科學研究院胚胎移植中心的技術員,在陽高縣東小村鎮三貴種羊場,給200隻肉羊成功實施了胚胎移植。這次移植的胚胎,是國外優質胚胎種羊德克賽爾、白薩福克品種。據悉,這項由陽高縣扶貧辦注入30萬元,牽頭實施的科技扶貧項目,在我省尚屬首次。 胚胎移植,即通常人們說的“借腹生子”,它是將本地母羊作為授體羊,把在實驗室培養成的優質種羊胚胎,移植到授體羊體內,生產出一代雜交優種肉羊體系。據大同市農業局繁改站負責人介紹,這項技術的成功實施,不僅填補了我省肉羊胚胎移植的空白,而且加快肉羊品種改良的步伐,為貧困縣區依託養羊業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新的途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