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景點
(一)新厝下民居新厝下現僅存兩座民居建築,其一為三進,另一為二進。局部特色在於小木裝修中的雕刻非常繁縟、精緻。“三進民居”有這么一個傳說,當初造屋時,主人請了一位金華的雕刻師傅,這位師傅攜了妻子到泰順,當完成全部的裝修雕刻活返鄉時,金華師傅的兒子已經三歲多。也就是說民居的雕刻足足花去了這位金華師傅三年多的工夫。“三進民居”小木裝修的精美雕刻主要布置在門窗槅扇,另外斗拱和牛腿的雕刻也非常逼真,不過新厝下雕刻的翹楚應數“二進民居”廳堂門(廳堂後明柱旁),此廳堂門上、中絛環板和花心那精彩絕倫的鏤空雕飾,足以讓人嘖嘖稱奇。在新厝下的“三進民居”中發現了非常少有的廳堂門布置做法,一般民居的廳堂門都是設在廳堂兩棵後明柱的旁邊,而此座房子卻與眾不同的將門設在了兩棵後明柱之間,做法獨出心裁。
(二)西村民居
在西居住的大部分是東垟林氏“大房”後裔。西村民居多為合院式建築,它們要么沿山澗而建,要么就一頭扎進田野的懷抱里。西村民居與對岸的門樓外民居遙相對望,身後的大山即為門樓外的案山。這裡的民居在構造與裝修上顯得樸素和簡潔,它們與山水似乎更顯得融洽。
(三)門樓外民居
門樓外民居保存基本完整,年代有明朝有清朝。門樓外一世祖林豳(林建十六世孫)從東奧遷居門樓外後,大興土木,建造居所。到林建二十三世孫伯穆時,門樓外村落已初具規模。伯穆與其子(光宗、光祖、光祥、光業)都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非常熱心於公益事業,先後主持(或捐資)建造了峰文書齋、祠堂、陳氏夫人宮、水尾橋等。這些建築在鄉土社會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東垟古代公共建築
東垟古代公共建築是當地鄉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一)祠堂
東垟林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甲午年(1714),由林文村主持建造,其址在東垟後井。建成百年之後幾近傾圯,嘉慶年間林萬山便與族人重建祠堂。關於重建宗祠,林氏譜中有這樣的記述:“三年之久,前後二堂已成,左右兩軒、東西兩階下鑿之以池,大門三楹,門外環之以牆。又喜祠之南向有玉岩,西有軍山,中向一峰四尖並峙者,文筆峰也!”林氏建房、造祠無不考慮與“文筆峰”相呼應。宗祠門樓楹聯言:“騰龍峰麓敬先祖,筆架山前蔭子孫。”祠堂的實際功用,堪輿觀念以及鄉民樸直的願望皆溶其中。林氏宗祠共三進,一進門樓,二進享堂,三進為供奉祖先神主的寢堂。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舉行敬孝先祖的祭祀活動——祭祖。此外,林氏宗祠也是古人商議族內大事的議事中心,只不過這些功能如今已不復重現。
(二)宮與橋
在東垟玉溪水尾西岸有一座陳十四夫人宮,為清朝嘉慶年間林光祥主持建造。林光祥是一個商人,傳說有一次船行飛雲江上(瑞安段),突然風浪大起,狂風怒浪侵襲船隻,船臨倒覆,後光祥祀告陳十四夫人,才保得平安。返鄉後光祥遂建陳十四夫人宮。宮內原建有戲台,每逢重大節日,村里就組織戲班上演一些鄉民們喜聞樂見的劇目。此戲台已於20世紀70年代拆除。
東垟木平廊橋與陳十四夫人宮相距不遠,系林光業後裔林晴霽主持建造(民國期間),為一墩兩孔式木平廊橋,橋屋面闊11開間。橋面寬4.7米,橋長26.2米。橋身橫跨玉溪,西臨田疇,東接蒼山。
(三)書齋
東垟歷史上統共建了兩處書齋。現存書齋稱為“東垟書齋”,建在林氏宗祠的右側,為東垟林氏三房後裔林鳳鳴、林方任(時任杭州新城儒學正堂及杭州訓導)父子於乾隆廿五年(1760)建造,為三房私塾。民國初年,始招全村子弟入學受教,時稱東垟書院,並聘請泰順名士許篤仁先生授業教學。
東垟書齋:書齋擁有校田,校田來自個人的捐贈或從村內的眾田(祭墳田)中劃出。校田由“先生”或校長租給農民,農民付給學校田租(谷糧)。學生入學也上繳谷糧,民國年間,一個學生一年要交200至300多斤大米。一位“先生”半年領取800斤谷糧。
東垟古民居建築藝術
一、村落選址
東垟三片古民居中以門樓外片保存最為完整,規模也最大,文物價值也最高。門傑外村落地盤寬廣,山脈連綿,林木茂盛,溪流環繞。村落前方案山有非常優美的筆架峰。這一切非常符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風水理念。關於林氏後裔從東奧遷居門樓外,當地有一個傳說,林豳通曉堪輿,深諳天文地理,在多次對東奧進行堪察後認為此地“沙飛水走”,不是生息耕作之地。後才尋“寶地”溪坪(即門樓外)。據推算,門樓外古村落開基於明朝中葉。二、民居的空間布局
民居為合院式,正房或七開間或九開間,廂房一般是五開間。民居總體結構布局依次為門樓(多為一進,也有兩進的)、庭院、兩廂、正房、後院(花圃);附屬建築有廁所及豬欄、牛欄等。
(1)門樓:門樓外村口原建有一座大門樓,為防禦山匪侵擾,後毀。民居普遍建兩座門樓,一進門樓大多為磚石作,突出了防禦功用,石作門樓的門楣上方常有橫額和門聯。二進門樓則為木構。
(2)院落:院落是一個活動場所和休閒場所,可供實和和休閒。
(3)正房:正房廳堂(明間)是婚喪等儀式的舉行場所。廳堂左右的木板壁常貼有詩聯、家訓。廳堂左右的房屋(次間、梢間、盡間)均有前後兩間,前為待客進餐之處,後作廚房。
(4)廂房:子孫們常住在廂房。有的廂房明間亦做成廳堂,更有文人雅士依個人所好,在廂房小廳堂太師壁上懸匾,取名某某軒,匾上書上詩文。古時婦人終日待在兩廂,足不出戶,她們的生活、活動圈子也僅限在廂房,“老父三年不見其女”、“新娘七年不出樓”便是封建社會婦女之境遇的寫照。
(5)後院:門樓外民居後院多建有花圃,養花植木,魚游鳥躍,清風明月,吟詩作賦,自又是一處別有洞天的小天地。
(6)樓層:民居為二層建築,一樓的功用如上所述,二樓通常是臥室,或作書房、貯藏室等。
三、民居的建築結構
民居梁架結構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插梁架,或是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門樓外民居普遍使用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插梁架兩大類。其中插梁架屬於一種特殊的梁架技術,這種梁架結構多見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梁木一頭插入中柱,另一頭則又落在金柱(童柱)上。這種梁架結構與抬梁式的承重梁落在柱頭上,以及和穿斗式的柱間無承重梁僅有起到聯絡作用的串梁不同。
四、斗拱
斗拱有柱頭科(在柱頭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兩柱頭間置於額枋上的斗拱)兩大類。總得來說,門樓外民居的斗拱形式比較簡單,以一斗二升居多,即在斗座上橫安正心瓜拱一道,拱兩端各安槽升子。平身科出現在廂房的額枋上,較長的額枋貫通三開間,平身科斗拱也只置一道正心瓜拱,區區三踩。
五、博風板、懸魚、惹草
(1)博風板 博風板是為了保護外伸的檁和椽而釘的木板,多使用於屋頂兩端的山面上。木構門樓的椽口也有使用。
(2)懸魚 房屋兩端山面的博風板正中,有一裝飾物懸掛而下,即懸魚。懸魚一名是因為初期此塊木板上常雕有魚形而得名,有主人自示清廉之意。門樓外民居的懸魚雖有較多使用,但已完全變異,舉目找不出“一條魚”,雖已脫離原形,但仍稱懸魚。
(3)惹草 釘在博風板邊沿(一般處於檁頭位置)的三角形木板。門樓外民居惹草用得不多,所見的也是做成長方形,不刻紋飾,簡樸率性。
六、格扇、欄桿
(1)格扇 民居常在正房和廂房的次間、梢間、盡間做格扇。格扇從上方到下部依次是上絛環板、花心(格心)、中絛環板、裙板。上絛環板常進行鏤空雕刻,中絛環板進行浮雕,花心則用欞條拼裝,裙板大多不作雕飾。絛環板上的雕刻題材生動豐富,主要有牡丹、喜鵲、梅花、如意、人物、吉祥字元等。(2)欄桿 二樓樓廳的外部即椽椀里側設有坐凳,所以在椽椀上做有靠背欄桿,欄桿心部分做有花樣。在此處做欄桿,不但有倚靠作用,同時起到欄護功能。
七、太師壁、神龕
太師壁位於廳堂兩棵後明柱之間,前面設有供奉祖宗的“香祭桌”,桌上置放香爐。太師壁上端樓板樑上常懸掛牌匾。神龕常見於每座民居的二樓大廳,主要是為供奉福德(香火)神位或先祖的牌主而設,四季祭祀神靈、祖先。簡單的做成單間,大多做成三開間。神龕常貼有“聯子”,如“玉盞祥開吉慶花,金爐永蒙平安寶”等。
八、屋頂
屋頂的形式為懸山頂,歇山頂也有使用。屋頂的瓦作多用青灰色的板瓦,並且有使用滴水與瓦當。滴水與瓦當上的紋飾豐富多變,以花草紋樣居多。屋檐的中段在兩排蓋瓦間鋪墊兩塊板瓦,形成上下兩層瓦,加強透風度。屋脊正脊皆用瓦摞成脊壟,中墩用瓦片堆成某種形狀,脊端則微微起翹,抹以灰泥。垂脊只簡單的多加幾層瓦。倒是在歇山的戧脊上有線條較熱鬧的卷草。
九、牆壁
牆主要有圍牆和院牆;壁除木板壁外有竹編壁。
(一)牆 圍牆,指與門樓相接的庭院圍牆,構作材料一般是泥石結合,下層為石砌,上部夯土牆。圍牆也有做成花牆形式的。同時花牆也出現在後院(花圃),用特製青磚砌成花樣。院牆用材豐富,由石、磚、土、瓦組成,先在底層用石作牆腳,再砌磚身,一順一丁交替砌置,砌成磚牆後再在其上夯一段土牆。夯土牆上粉刷,並繪以圖畫。繪畫雖然費工,但為庭院增輝不少。
(二)壁 編壁主要在廂房的門窗上部,用竹篾條編成“壁”,壁的兩邊抹上泥土,再作粉刷。
十、地面
鋪地有兩種,一為石板地,即用經過打鑿平整的石板塊在庭院中鋪成甬路,從門樓通向正房,寬在1.8米左右。另一為鵝子地,即卵石鋪地。卵石鋪地是門樓外民居的一大特色,它不僅題材豐富,寓意深涵,而且圖案規整精緻、栩栩如生,令人讚嘆匠心之妙。鋪地首先要挑選無數規整的卵石,工匠們用竹筒“量”取。鋪地的工序是這樣的,首先夯實庭院地面,要求庭院地面中央略比周圍高,這樣才能使雨水向庭院左右兩邊滲開去;夯實地面後,根據原定的圖案用石灰在地面灑出輪廓;之後便是著手用卵石鋪地。許多鋪地圖形的外圍(輪廓)並不用卵石,而是用瓦片替代,因為卵石不吸水,瓦片易吸水,瓦片滲水後頓能清晰的顯現出圖案形狀。門樓外民居鋪地圖案有蝙蝠(寓意福)、鹿(祿)、鶴(壽)、花瓶(平安)等,還有金碧輝煌的龍宮金殿、鯉魚跳龍門(登仕)等等,它們無限的透視出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交通提示
若從麗水進泰順,可以直接買麗水至司前的票,38.5元,三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