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是在創立於1923年的土木工程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著名專家學者茅以升、金寶楨、徐百川、梁治明、劉樹勛、丁大鈞、方福森、胡乾善、唐念慈、鮑恩湛、姚璉、蔣永生和李蔭余、呂志濤等教授嚴謹治學、開拓創新下,土木工程系迅速發展壯大,向交通運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工程力學、工程管理等領域拓展,蜚聲中外。1997年在原土木工程系、交通學院的環境工程系和原數學力學系的力學教研室基礎上成立土木工程學院。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土木工程學院現由建築工程系、建設與房地產系、工程力學系、橋隧與地下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實驗中心組成。現有教職工140餘人,專任教師隊伍是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呂志濤教授、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吳智深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李愛群教授等為代表的40位教授(其中博士生導師32名)、50位副教授為骨幹的隊伍,其中的年輕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這是一支國家級創新教學團隊為骨幹的教師隊伍。
學院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2個、碩士專業12個、本科專業4個;現有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等各類學生2000餘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年招生規模達280餘人。此外,還可以接受進修教師、國內外訪問學者和博士後。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高校排名中,東南大學土木工程位列第三。

學院涵蓋土木工程、力學、工程管理等三個學科。結構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為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學院擁有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振興行動計畫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和長江學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崗位。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於1995年首批通過了全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專業評估委員會的評估,迄今已連續三次通過了國家的專業評估。土木工程專業2005年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品牌專業,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工程管理專業2005年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特色專業,2009年被批准為國家特色專業。

學院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預應力工程研究中心、城市工程科學國際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研究所、力學研究所、預應力工程研究所、建築工程抗震與減災研究中心、市政工程研究所、建設與房地產研究所、項目管理研究所、建設監理研究所、物業管理研究所、空間結構與形態研究所、古橋研究所等研究開發機構。設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大型結構試驗室、預應力實驗室、力學實驗室/力學實驗中心、水力學實驗室、工程管理實驗室。擁有國內歷史悠久、專業藏書豐富的土木工程圖書館和資料室。

學院已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12000餘人,其中碩士畢業生1300餘人,博士畢業生300餘人。近十年來,學院科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均取得了顯著成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7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7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5項,國家精品課程6門;部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8項,三等獎5項,省級優秀課程6門;主辦國際會議10次,在國內外一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千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90餘部。

歷史沿革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共識。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給東南大學的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機遇。根據學校的發展規劃,為了抓住機遇,土木工程系的學科專業不斷地進行了調整。

1989年底,將擁有五個專業的全校最大的土木工程系分設為土木工程系和交通運輸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設有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材料兩個專業。

1992年,學校將土木工程系的建築材料專業與機械系的金屬材料專業合併組建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同時,將經濟管理學院的建築管理工程專業併入土木工程系。至此,土木工程系有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管理工程兩個專業,並自1993年起按寬口徑的建築工程類專業招生和培養,設立了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管理工程、房地產建設與經營三個專業方向

1997年10月成立了土木工程學院,由建築工程系、建設與房地產系、環境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和實驗中心組成,設有建築工程類、環境工程兩個專業。隨後增設了工程管理專業,1999年增設了工程力學專業,2002年設立了給水排水專業。有關專業設定、調整與發展的情況詳見附表1。

自1989年大土木系分系以來,土木工程系發展成土木工程學院,雖然系、院的黨政領導班子有所變化,但始終是一個團結的、敢於拼搏、樂於奉獻的班子,而且都圍繞著“上一流水平”這一總目標努力工作。
十二年來,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學院全體教職員工,抓住了我國在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和環境工程建設的極好機遇,繼往開來,再創輝煌,邁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激勵下,根據學校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體教職員工進行了大討論,不斷更新觀念,找準目標,明確發展思路。

1990年明確提出以丁大鈞教授、宋啟根教授、呂志濤教授為核心,建立結構工程學術梯隊,確立了以“現代建築結構體系及其設計計算理論”的學科發展總方向。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奮戰三年,走出低谷”的口號。

1992年全系統一思想,樹立爭上一流水平的意識,明確了要以“主動適應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需要,以任務帶動學科建設”,“上一流水平的關鍵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必須突破和改革傳統的模式,應該是教學、科研型人才,應寄希望於青年一代”。這些新觀念,有力地推動並加快了創建一流隊伍和一流學科的建設。

1992年底宣布走出了低谷的同時,確立了新一輪的總體目標——“建立激勵機制,爭創一流水平”。在激勵措施中,將是否獲得省部級、國家級基金及獎勵作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這是爭創一流水平的關鍵性舉措。

1993年以後,各項工作都圍繞著“上一流水平”展開。1994年-1995年,結合建築工程專業的首批評估,提出“以評估為動力、上一流水平”,以評促建,有力地促進了師資隊伍及學科的建設,提高了教學和科研水平。

1995年到土木工程學院成立之前,以211工程立項為契機,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提出“抓住機遇,再上台階”的目標。將工作重點放在爭上傑出教授和院士,以聯合求發展,爭上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瞄準一級學科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等方面。這一新的發展思路,全方位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使隊伍和學科建設上一流水平落到了實處。

1997年土木工程學院成立時,明確提出了“奮戰三年,上一流水平,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基本思路是“平穩過渡,協調發展,逐步加大改革力度,狠抓學科和隊伍建設,以學科點和專業目錄調整為契機,發揮學院的綜合優勢,以聯合求發展,全力推進教學與科研上一流水平,並與國際接軌”。三年後,實現了國內一流水平,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土木工程學院自豪地大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紀,迎接新的挑戰。

土木工程學院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滿懷信心地制訂了2001-2005年的發展規劃,誓將土木工程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並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學院”。在新世紀的頭兩年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不斷開花結果,可以認為土木工程學院已經成為國內第一流的學院,並以此向東南大學誕生100周年,向土木工程學院80周年獻禮。

學科現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激勵下,根據學校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體教職員工進行了大討論,不斷更新觀念,找準目標,明確發展思路。
1990年明確提出以丁大鈞教授、宋啟根教授、呂志濤教授為核心,建立結構工程學術梯隊,確立了以“現代建築結構體系及其設計計算理論”的學科發展總方向。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奮戰三年,走出低谷”的口號。
1992年全系統一思想,樹立爭上一流水平的意識,明確了要以“主動適應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需要,以任務帶動學科建設”,“上一流水平的關鍵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必須突破和改革傳統的模式,應該是教學、科研型人才,應寄希望於青年一代”。這些新觀念,有力地推動並加快了創建一流隊伍和一流學科的建設。
1992年底宣布走出了低谷的同時,確立了新一輪的總體目標——“建立激勵機制,爭創一流水平”。在激勵措施中,將是否獲得省部級、國家級基金及獎勵作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這是爭創一流水平的關鍵性舉措。
1993年以後,各項工作都圍繞著“上一流水平”展開。1994年-1995年,結合建築工程專業的首批評估,提出“以評估為動力、上一流水平”,以評促建,有力地促進了師資隊伍及學科的建設,提高了教學和科研水平。
1995年到土木工程學院成立之前,以211工程立項為契機,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提出“抓住機遇,再上台階”的目標。將工作重點放在爭上傑出教授和院士,以聯合求發展,爭上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瞄準一級學科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等方面。這一新的發展思路,全方位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使隊伍和學科建設上一流水平落到了實處。
1997年土木工程學院成立時,明確提出了“奮戰三年,上一流水平,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基本思路是“平穩過渡,協調發展,逐步加大改革力度,狠抓學科和隊伍建設,以學科點和專業目錄調整為契機,發揮學院的綜合優勢,以聯合求發展,全力推進教學與科研上一流水平,並與國際接軌”。三年後,實現了國內一流水平,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土木工程學院自豪地大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紀,迎接新的挑戰。
土木工程學院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滿懷信心地制訂了2001-2005年的發展規劃,誓將土木工程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並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學院”。在新世紀的頭兩年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不斷開花結果,可以認為土木工程學院已經成為國內第一流的學院,並以此向東南大學誕生100周年,向土木工程學院80周年獻禮。

人才培養

土木工程學院現由建築工程系、建設與房地產系、工程力學系、橋隧與地下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實驗中心組成。現有教職工140餘人,專任教師隊伍是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呂志濤教授、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吳智深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李愛群教授等為代表的40位教授(其中博士生導師32名)、50位副教授為骨幹的隊伍,其中的年輕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這是一支國家級創新教學團隊為骨幹的教師隊伍。

學院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2個、碩士專業12個、本科專業4個;現有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等各類學生2000餘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年招生規模達280餘人。此外,還可以接受進修教師、國內外訪問學者和博士後。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07-2009全國學科評估高校排名中,東南大學土木工程位列第5。

學科建設

學院涵蓋土木工程、力學、工程管理等三個學科。結構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為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學院擁有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振興行動計畫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和長江學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崗位。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於2000年首批通過了全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專業評估委員會的評估,迄今已連續三次通過了國家的專業評估。土木工程專業2005年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品牌專業,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工程管理專業2005年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特色專業,2009年被批准為國家特色專業。

國家級科研平台(2個):
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玄武岩纖維生產及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研平台(4個)
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城建遺產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低碳型建築環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建築環境設備與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科研平台(4個)
江蘇省高校工程力學分析重點實驗
江蘇省玄武岩纖維工程中心
江蘇省建築垃圾再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水處理與生態修復工程中心
校級科研平台(6個)
土木工程學院以學院骨幹教師為主集相關院系知名專家學者成立了東南大學首個學術特區——“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為促進學科交叉發展提供了平台。

科研機構名稱負責人
1)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吳剛
2)東南大學預應力工程研究所孟少平
3)東南大學建築工程抗震與減災研究中心程文瀼
4)東南大學建設與房地產研究所李啟明
5)東南大學建築監理研究所沈傑
6)東南大學自平衡測試技術中心龔維明
7)東南大學空間結構與形態研究所單建
8)東南大學物業管理研究所黃安永
9)東南大學力學研究所何小元
10)東南大學結構與材料試驗中心韓蘇閩
11)東南大學工程結構體系與新技術研究中心梁書亭
12)東南大學工程項目管理研究所成虎
13)東南大學工程結構可靠性鑑定與加固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曹雙寅
14)東南大學鋼結構研究設計發展中心舒贛平
15)東南大學結構健康監測研究所 李愛群
16)東南大學市政工程研究所王世和
17)東南大學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郭正興
18)東南大學高速軌道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張繼文
19)東南大學城市工程科學國際研究中心吳智深
20)東南大學—宇傑鋼機科技研發中心舒贛平
21)東南大學—橫店集團玄武岩纖維套用研發中心吳智深
22)東南大學工程結構體系與新技術研究中心梁書亭
23)東南大學中國古橋研究所丁漢山

領導隊伍

院長:吳剛
副院長: 葉繼紅、傅大放舒贛平、童曉東
副書記兼副院長: 陳鐳
書記:張星

知名校友

梁治明,1949年任南京大學土木系主任。1946年8月起任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直至1990年病逝。
丁大鈞,我國資深土木工程專家,國際著名混凝土和砌體結構專家,曾參加毛主席紀念堂方案設計,是我國混凝土構件適用性能設計方法的創始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
孫偉,土木工程系1958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繆昌文,土木工程系1982年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小晶,土木工程系1969年畢業,曾任福建省省長
黃衛,土木工程系1982屆本科、1986屆碩士,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