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範大學學報

東北師範大學學報

本刊於1951年創刊,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1975年,社會科學版定為季刊,由長春市郵局公開發行。 1989年任命陳日朋為學報編輯部主任,沙寶祥為副主任。

《東北師範大學學報》書影

學報簡介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師範大學主辦、東北師大學術期刊社編輯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
本刊於1951年創刊,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本刊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文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吉林省社會科學十佳期刊。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1-6201
國內統一刊號:CN 22-1062/C
國內郵發代號:12-21
國外郵發代號:BM357

學報宗旨:

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開展學術討論,交流教學和科研成果,發現和扶植人才,培養學術理論隊伍,為提高東北師範大學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服務,為發展和繁榮我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事業服務。
本刊內容:主要刊載政治理論、哲學、經濟學、歷史、語言文學、教育等各學科學術研究論文。本刊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師範特色和地方特色,辟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美國史研究、中國明清史研究、東北地方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茅盾研究、兒童文學研究、教育理論研究、中外比較教育研究等專欄,體現本校學科優勢,深受國內外學術界關注。

學報現狀

本刊由博士生導師鄭德榮教授擔任編委會主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柳海民教授任主編,東北師大學術期刊社副社長王亞范副編審任常務主編。陳虹娓編審任副主編。
本刊堅持正確辦刊方向,注重開展學術研究,努力提高學術質量, 曾得到國家教委的通報表揚,《中國教育報》和《中國高等教育》雜誌等報刊均以顯著位置專文介紹。本刊刊登的論文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中國史學會中國古代史優秀論文獎等國家級獎勵;榮獲吉林省一、二、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0多篇。本刊在《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權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轉載率連續多年保持50%以上,本刊在(CSSCI)中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等各項質量指標位居高校文科學報前列。海內外報刊經常轉載介紹本刊所發表的文章,在海內外學術界頗有影響。

讀者對象

海內外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和高等學校文科師生等。
《東北師大學報》創刊於1951年5月1日。創刊號《卷頭語》中談到創辦學報的宗旨是“以發表本校同仁學術研究的成績為主旨,其目的在於推 動和啟發大家的學術鑽研,並與國內文化教育界交流經驗。”其任務則是“將致力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研討,以期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將注意並學習運用科學的觀點去研究和解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及國防事務。”學報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版本,均為16開本,不定期。學報編委會由張松如、孫亞明、胡紹祖智建中、楊公驥、蔣錫金、穆木天、丁錫祉、王琳、傅桐生、鄭汝驪、[日]蘆澤、吳宗涵等13人組成。當時因稿源不足,只出刊一期被迫停刊。
1953年,該校開始有計畫地組織教師結合教學和國家建設實際進行科學研究。1954年舉行了第一次科學會議,提出了一批論文。在此基礎上,1955年6月,又以《東北師範大學科學研究通報》的刊名出版了一期自然科學版。編委會由20人組成,主編由智建中擔任,副主編由 王琳和蔣錫金擔任。《通報》仍為不定期,由新華書店吉林省分店代銷,向全國公開發行。
1956年春,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毛澤東主席發出為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而奮鬥的號召。不久中央又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校廣大師生在“向科學進軍”熱潮的鼓舞與推動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討論蓬勃開展,科研成果日益增多。為適應學術領域欣欣向榮這一新的勢頭的發展,由成仿吾校長提議,經學校第四次學術委員會討論,做出了《關於出版〈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的決定》。第一期前言中稱“這個刊物的創辦,是以我校教師的科學研究為基礎,發表科學成果,交流學術上的意見,開展學術上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藉以進一步推動科學研究工作,提高科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並從而推動教師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和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長。”《科學集刊》是以系或學科相近的幾個係為單位出版各種專業版本,在研究部主任領導下,由各系學術委員會和《科學集刊》編輯室編輯出版。從1956年至1958年間共出版教育、語言文學、歷史、地理、數理化、生物、世界古代史譯文等專業版10期,均為不定期,由全國各大城市新華書店公開發行。
1956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全國學術刊物編輯工作會議,討論如何貫徹“雙百”方針,開展學術討論問題。根據會議精神和開展學術論爭的實際要求,我校於同年9月創辦了學術副刊—《爭鳴》,為中青年教師開闢了學術論爭的園地。
1958年8月,我校下放吉林省後,改稱吉林師範大學。1959年初,恢復學報,改稱《吉林師大學報》,仍按系或學科相近的幾個係為單位出版各種專業版學報。從1959年至1960年共出版政治理論、語言文學、歷史、數學、生物、數理化等專業版7期,仍為不定期刊,仍由全國各大城市新華書店發行,我校出版部負責郵購業務。由於進入經濟困難時期,紙張缺乏,1960年底停刊。
隨著國民經濟形勢的好轉和我校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1963年底學報復刊。由於各系科研力量發展不平衡,有的系獨自出刊專業版有困難,加之專業版刊期長,不便開展學術討論,復刊後的學報又按原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種綜合性版本出刊。前者為季刊,後者為半年刊,分別由學報兩版編委會編輯出版,由長春市郵局統一發行。學報編委會由30人組成,社會科學版編委會主任為黃彥平,副主任為李冀、萬九河、何楠若、 孫曉野;自然科學版編委會主任為張德馨,副主任為王琳、丁錫祉、傅桐生。從1963至1966年間,社會科學版出刊10期,自然科學版出刊5期,共15期。由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學報被迫於1966年6月再度停刊。
1973年春,毛澤東同志關於出版學報工作的指示下達後,我校停刊達7年之久的學報於1973年10月復刊。復刊後的學報仍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兩種版本出刊,不定期,內部發行。1975年,社會科學版定為季刊,由長春市郵局公開發行。1976年又改為雙月刊。學報編委會由29人組成,劉光為主任,武強、王琳、李樹藩、林志純、宮紹輝為副主任,下分文理科兩組。從1973年至1976年的4年間,社會科學版出刊16期,自然科學版出刊1 期。這一時期,“四人幫”為了篡黨奪權,控制了宣傳工作輿論陣地,窒息學術思想,毒化文風,打擊和迫害廣大編輯人員,使社會主義學術理論工作受到很大幹擾和破壞。我校學報也受到了干擾和影響,發表了一些有錯誤的文章,給學術理論工作帶來損失。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全黨開始撥亂反正。教育部於1978年7月在武漢召開了高等院校文科學報座談會。出席這次座談會的共有18家學報的代表,我校學報編輯部的代表參加了這次座談會。這次座談會總結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學報工作的經驗教訓,端正了學報方向,明確了學報的性質、任務和作用,對提高學報質量,更好地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服務,有著重要作用。
武漢會議後,校黨政領導加強了對學報工作的領導,定期討論學報工作。同時加強了編輯部的建設,任命周毓方為學報編輯部主任,陳日朋、莽永彬、沙寶祥、金和德先後為副主任。規定學報編輯部為系、所一級的學術機構,編輯人員為科研人員,其政治待遇和工作、生活條件,均按相 應的教師對待。並按專業配備了專職編輯人員,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不斷提高科學水平、理論修養和業務能力,為建立一支又紅又專的編輯隊伍而努力。
我校下放吉林省20多年之後,從1980年起又重歸教育部直屬,恢復了東北師範大學的校名,學報也隨之恢復了《東北師大學報》的原刊名,社會科學版仍為雙月刊,國內由長春市郵局總發行,國外由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中國國際書店)總發行。自然科學版經過試刊,1980年定為季刊, 國內公開發行。1985年開始向國外發行。社會科學版編委會主任為戴星東,副主任為呂元明、周毓方。自然科學版主任為王琳,副主任為黃啟昌。
1984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座談會,提出了加強研究“四化”建設中現實問題的新課題,要求學報 優先發表經過認真研究、對解決現實問題有創見、有理論深度的論文,克服輕視實踐和脫離實際的傾向。我校把研究現實問題作為學報重點內容之一,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為了研究和探索教育體制改革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了發展和繁榮教育科學,1985年,我校又創辦了學報的教育科學版。該版暫為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歡迎。
為了探索學報工作的改革,提高學報質量,1984年秋改建並加強了學報編委會。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23人,鄭德榮為主任,李洵、薛文華、張人和為副主任;自然科學版編委23人,郝水為主任,黃啟昌、趙成大、張力果、劉秉正為副主任;教育科學版編委會23人,黃彥平為主任,李桂林、梁忠義朱紹禹為副主任。
為了適應中國小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1989年報請國家教委轉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將教育科學版改名為《現代中國小教育》,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1990年改為雙月刊,1999年改為月刊。
1989年任命陳日朋為學報編輯部主任,沙寶祥為副主任。1991年任命韓山保為副主任。1994年底任命沙寶祥為學報編輯部主任,韓山保為副主任。1996年初許國良主持學報編輯部工作,韓山保、陳虹娓任副主任。受中國化學會委託,1996-2004年學報編輯部承辦中國化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分子科學學報》,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1997年學報編輯部更名為學術期刊社,處級建制,下設辦公室和四個編輯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現代中國小教育》編輯部、《分子科學學報》編輯部。許國良任社長,韓山保、陳虹娓、張捷、王亞范先後任副社長。博士生導師鄭德榮教授任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會主任;副校長、博士生導師趙毅教授,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柳海民教授先後任主編,博士生導師李炳海教授任副主編,副社長陳虹娓編審、副社長王亞范副編審先後任常務副主編、常務主編。中科院院士郝水教授任自然科學版學報編委會主任;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邢苗教授,副校長、博士生導師薛康教授先後任主編,社長許國良編審任常務副主編、常務主編。黨委書記周敬思教授,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盛連喜教授先後任《現代中國小教育》主編,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柳海民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桂林教授,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馬雲鵬教授任副主編,副社長韓山保、張捷先後任常務副主編、常務主編。中科院院士唐敖慶教授、徐光憲教授,著名化學家R.Hoffmann、Martin Karplus為《分子科學學報》編委會名譽顧問,中科院院士孫家鍾教授為主編,博士生導師王榮順教授、中科院院士黎樂民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前樹教授為副主編,社長許國良編審任總編。2004年秋該刊轉交化學學院承辦。
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51年5月創刊至2006年12月,經歷55個春秋。儘管曾經三易刊名三次停刊,但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貫徹“雙百”方針,經過全體編輯人員的不懈努力和全校師生的熱情支持,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辦成了有一定影響的高校學報,而且由一個版發展到三個版,創辦出三本各具特色的學術期刊,由內部交流提高到國內外公開發行。在這55年中,學報共出刊550期,其中哲學社會科學版224期、自然科學版122期、教育科學版16期、現代中國小教育154期、分子科學學報34期。所刊登論文中不少是創造性的研究成果,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深度,有的多次被引用、轉載和索引,有的專題研究實用價值較大,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之,學報對於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交流研究成果,開展學術討論,提高教師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培養和扶植中青年教師,推動學科建設和發展,以及繁榮我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