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閒居。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梁書》 (按應作《五代史記》;《梁書》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征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他自稱【苦吟】,從技巧上說,未必如此。《滄浪詩話》將他列為一體,翁方綱不以為然,在《石洲詩話》中說:【鹹通十哲,概乏風骨……杜荀鶴至令嚴滄浪目為一體,亦殊淺易。】《苕溪漁隱叢話》引《幕府燕閒錄》,也謂鄙俚淺俗,惟宮詞為唐第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杜荀鶴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捲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復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唐風集》通行有明汲古閣刊本。近人劉世珩輯《貴池先哲遺書》本,有補遺一卷。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即以劉刻本為底本,並據《全唐詩》加以補錄、校勘,編成《杜荀鶴詩》,與《聶夷中詩》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席刻《唐詩百名家全集》本,題為《杜荀鶴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 三卷。  

生平介紹

杜荀鶴 杜荀鶴

朱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年)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復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 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後人稱“杜荀鶴體”。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杜荀鶴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就認為這是編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陽集》中所說:“此事人罕知。余過池州,嘗有詩云:‘千古風流杜牧之,詩材猶及杜筠兒。向來稍喜《唐風集》(杜荀鶴詩集),今悟樊川(杜牧之號)是父師。’”接著周必大說了自己的態度:“是成何語,且必欲證實其事,是誠何心,污衊樊川,已屬不堪,於彥之尤不可忍,楊森嘉樹曾引《太平杜氏宗譜》辨之,殊合鄙意。”《池陽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余嘉錫考證,有《池陽前記》為范致明所編,即便《池陽集》與《池陽前記》的作者是同一人,范致明也最起碼是約二百年後、北宋末年的人物了。而周必大還告訴我們,當時的《太平杜氏宗譜》也有較為可信的實錄,證明杜牧出妾之說不可信。至於所謂杜牧的《示阿宣》詩:“一子呶呶夸相門,宣乎須記若而人。長林管領閒風月,曾有佳兒屬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誌》才出現的無稽之談。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捲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才華橫溢,仕途坎柯,終未酬志,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長於宮詞。因長期置身於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客居他鄉寫的《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棄官歸隱九華的心情和身在異地戀鄉之苦。在《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他膾炙人口的詩《春宮怨》,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徵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段的高超。然而杜荀鶴的詩的主要成就,還在於為數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的作品。《時世行》2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亂使農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筆下再現了黃巢起義被鎮壓後,藩鎮混戰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這類詩篇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行世。

作品特點

概述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反對浮華,其詩作平易自然,樸實質明暢,清新秀逸。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於《全唐詩》。

詳解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一、詩人的本性,天然好賦吟,作中多有如此之自詠:

“無人開口不言利,只我白頭空愛吟。”(《山居自遣》)

“苦吟只天性,直道世將非。”(《寄從叔》)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

“不是營生拙,都緣覓句忙。”(《山中寄友人》)

“自小僻於詩,篇篇恨不奇。苦吟無暇日,華發有多時。”(《投李大夫》)

“多慚到處有詩名,轉覺吟詩僻性成。”(《敘吟》) 二、多題贈僧侶寺院隱居山士之作。對佛門有一定的領悟和嚮往。三、句作中不刻意規避重字。

杜荀鶴 杜荀鶴

“滿酌勸君酒,勸君君莫辭。”(《送人游江南》)

“今日偶題題似著,不知題後更誰題。”(《題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檜》)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閒恩。”(《投長沙裴侍郎》)

“朝喜花艷春,暮悲花委塵。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春閨怨》)

四、一生苦貧而勵志好學。“貧”慨多見詩中。“晝短夜長須強學,學成貧亦勝他貧。”

五、綜觀其詩,成就一般,因其守貧樂道,亦得詩之真趣。雖亦不免乾祿戚懷之憂,但也是人之常情。

詩題材可分三類,風格也因類而別。數量甚多的描寫山林隱居生活的五律追求枯寂靜冷的境界,與晚唐賈島派風格相近。艷情詩近艷麗的溫(庭筠)李(商隱)派詩人韓偓;代表作《春宮怨》以宮女身世象徵懷才不遇,有宮詞為唐第一之譽,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頗有名,時稱杜詩三百首,盡在一聯中。奠杜荀鶴文學史地位的是他反映現實、同情下層人民疾苦的詩作。《時世行》二首(《山中寡婦》、《亂後逢林叟》),《題所居村舍》寫戰亂造成的農村蕭條凋敝;《再經胡城縣》聲討殺人升官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指斥藩鎮乘亂擁兵的野心;《蠶婦》、《田翁》揭露繁重賦役帶給人民的災難;《雪》暴露不平的階級對立,都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晚唐亂世社會現實的本質。這類詩用短篇近體濃縮對現實的憂患不平和對人民苦難的深深同情,擅用對比,語言清新通俗而爽健有力,繼承白居易等新樂府詩傳統而有創造發展。嚴羽《滄浪詩話》列杜荀鶴體。今存《唐風集》3卷,是詩人自編詩集,收詩300多首,均律詩絕句。

文學貢獻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約846~906),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相傳杜牧在會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時,妾程氏有孕,為杜妻所逐,嫁長林鄉正杜筠而生荀鶴(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及計有功《唐詩紀事》)。早年讀書於九華山,與顧雲、殷文圭等為友,7歲時已露頭角。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中間也曾旅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當黃巢起義軍席捲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復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由於他晚節投靠朱溫,壯志清名,中道而廢(《鑒誡錄》),為時論所惋惜。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自說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閒居寄先達》)。登第時自編其詩為《唐風集》3卷,存詩300多首,都是律詩和絕句。

杜荀鶴 杜荀鶴

唐末詩歌,大致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艷麗著稱的溫李派,以韓偓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為主的賈島派,以李洞等為代表;三是著重反映社會現實、民生疾苦,繼承元白新樂府衣缽的,以皮日休等為代表;自稱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的杜荀鶴、詩集中保存的五律詩幾近130首,其中表現山林生活、寂靜境界的作品,基本上屬於賈島一派。他不是不能寫溫李風格的詩,列在《唐風集》卷首向來膾炙人口的《春宮怨》,被人說是宮詞為唐第一,並流傳諺語說:杜詞三百首,惟在一聯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那種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徵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腕的高超。然而杜荀鶴詩的主要成就,倒是為數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與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

杜荀鶴自稱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又稱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時世行》詩獻朱溫,和白居易寫諷諭詩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目的,並無不同。《時世行》二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亂使農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再經胡城縣》、《題所居村舍》,聲討了一群屠殺人民起家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的筆下,再現了黃巢起義被鎮壓以後,藩鎮混戰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慘世界。此外,如《蠶婦》、《傷硤石縣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稅剝削之苦。《雪》、《山中對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階級對立的不平現象。

這類詩篇的寫法特點,不同於從元白到皮日休的新樂府。它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精練地把內涵廣闊的境界壓縮在短幅之中,常用鮮明的對比和深透一層寫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顯示了它能突破同時代華靡詩風,具有創新精神。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足見他的詩風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可是另一些評論家則譏斥為鄙俚近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幕府燕閒錄》),亦殊淺易(翁方綱《石洲詩話》),是"晚唐之下者,是下淨優人口中語(楊慎《升庵詩話》)。

《唐風集》通行有明汲古閣刊本。近人劉世珩輯《貴池先哲遺書》本,有補遺1卷。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即以劉刻本為底本,並據《全唐詩》加以補錄、校勘,編成《杜荀鶴詩》,與《聶夷中詩》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席刻《唐詩百名家全集》本,題為《杜荀鶴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佛詩佛理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詩多有與寺僧贈題之作,一些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情勢,如:

空閒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誰雲辟二途,律禪禪律智歸愚。

念珠在手隳禪衲,禪衲披肩壞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詩的大意是說空有本一,說空即有,說有本空,二師於空有、有無之爭辯,待到海枯石爛也不會有結果,也是毫無意義的。

“禪律相鄙”,實即是禪教相爭。自唐代教外別傳(於傳統佛陀傳統言教外另外單獨傳出的心地法門,故曰教外別傳)之禪宗興起,提揭“即心即佛”,“不立一法,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後,與需三大阿僧祗劫才能修行成佛的教下各派自然引起教內部爭論。其實,禪宗不重教理的理解,所謂“解門開時悟門塞”,以妙悟苦參實修為宗旨,故稱為頓悟實修派,教下重在理解了教理之後,依解起行,循階漸進,以漸修漸悟為實,是為教理派。其實二派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只是因於修行人根器之異,遲速有所不同而已。宗門有言:宗通則教通,宗通之後,沒有教理不通的;但反過來說,通教者不一定通宗,甚至可能成為通宗的障礙,因為一切教理,在禪宗看來,皆為“戲論”,“金沙雖貴,在眼為翳”,故在判教上,禪宗是在眾教之首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佛心,教下各派代表的是佛言,二者實質上是一致的。

杜詩中有首《題江寺禪和》的七律,首四句也道出了晚唐時期禪宗發展的一些跡象:

江寺禪和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

懶求施主修真像,翻說經文是妄言。

所謂凡聖同居,魚龍混集,金沙俱下,禪宗發展到後期,已經出現許多空浮的敗跡。宗、教皆是佛陀一身傳出,豈有二致,如果“翻說經文是妄言”,那說明這些禪和不但沒有“似悟禪”,而是在敗壞佛教罷了,所謂“獅子身中蟲,自食身中肉”,就是這個道理了。

苦求為官

朱溫本名朱全忠,當初是黃巢手下大將,後投降朝廷,官至鳳翔、靜難、武定、昭武四鎮節度使,後稱帝。他專橫霸道,殺人不眨眼,是有名的屠夫皇帝。人們把他比作老虎,他身邊的人如果稍微違背了他的意願,朱溫立馬就殺了他們。據說他手下的官吏每天當值的時候,要先與家人辭行,作好死的準備,晚上回家後全家相賀又活了一天。他手下的賓客們也是在這種不寒而慄的日子裡煎熬。 杜荀鶴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於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杜荀鶴上《頌德詩》三十首取悅於溫(《鑒誡錄》)。張齊賢是宋真宗時中書門下平章(即宰相),他在《洛陽縉紳舊聞記》中寫道:杜荀鶴把自己寫的頌揚詩托人轉投給他,表達了想見他一面的想法。相關的官員把這事轉達給他,朱溫好像沒有聽到一樣,就這樣杜荀鶴在大梁住了幾個月,進退兩難。

原來,只要有人求見朱溫,如果已經通報過姓名,而沒有見過的,要是有一天朱溫想見這個人,而他不在的話就會追究相關官員的責任,有時還會丟了腦袋。所以這些來求見的人,即便過了半年半年沒有得到接見,也不能走。有的賓客困在客舍中,無錢無衣,饑寒交迫,負責的人也要留住他不讓他走,不然的話,他們就會得罪的。所以杜荀鶴每天都要到接見賓客的地方,等著朱溫的接見。

一天清早,朱溫在屋裡問:“杜荀鶴在那裡?”左右回答:“在客舍里。”左右立即派人找杜荀鶴來,杜荀鶴疾馳如飛趕到。還沒有見到朱溫,這時突然來了一批人,朱溫就見他們一直到中午,朱溫歸家。杜荀鶴對那些官員們說:“我飢餓得很厲害,想回去。”那些人為他擺食,說:“大爺,您給我們留條命吧!如果大王出來要見你,再說你又回去了,我們求死都來不及了!”。

還沒到晚上,朱溫果然出來了。坐在那裡叫手下的人取骰子來。拿來以後,就在那裡擲好像在卜什麼。好像不開心的樣子,一會兒很生氣多次向手下的人看。手下的人恐怖極了,大氣也不敢出,好像馬上就要赴湯蹈火一樣。一會兒他拿著骰子叫著:“杜荀鶴!”擲下去,六個都是紅色的。他大聲喊道:“苦命的秀才!”

杜荀鶴進來以後,朱溫招手叫他靠近,杜荀鶴馬上跑到台階下要行禮。朱溫說:“秀才可以不行禮。”杜荀鶴連聲喏喏,因恐懼而汗如雨下,再三再四地拜謝,就面色慘然坐下,渾身發抖,神不附體。朱溫慢慢說:“我聽說秀才很久了。”杜荀鶴聽到這話後,又想下台階拜謝,朱溫說:“不用了。”於是再拜後坐下。這時朱溫看著左右說:“好像下雨了?”就抬抬手,示意立在旁邊的人去看,外面果然下雨了。朱溫仰頭看天,此時天無片雲,只是雨點很大,打在窗檐上發出很大的聲音,他自已站起來,對著窗外雨看了很久,又坐下對杜荀鶴說:“秀才你曾經見過無雲雨了嗎?”杜荀鶴說:沒有見過。朱溫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無雲而雨,叫做天哭。不知是什麼徵兆?”又大笑,左右的人頓時大驚失色,汗如雨下。

過了很久,朱溫徐徐地對左右的人說:“拿紙筆來,請秀才寫首無雲雨的詩吧。”杜荀鶴開始面對著朱溫坐,好像坐在火炭上一樣;又要他寫詩,他不敢推辭,馬上在座位上寫了一首詩。朱溫看後大喜,立即召來賓客們一同飲酒,直到夜半才非常高興地散席了,還專門對左右的人安排道:“明天專門為杜秀才擺一宴。”杜荀鶴拜謝而退。原來他的詩是這樣寫的:“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朗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功。”意思是說因為梁王(朱溫)有造化,所以才會下無雲雨(其實是太陽雨)。明明白白的奉承大獲朱溫歡心。

杜荀鶴因此獲得了朱溫的歡心。不過杜荀鶴這天好不容易捱回客舍後,驚懼成病,一夜瀉了幾十回,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幾乎要死去。有關的官員守著他供熱水和藥劑,好像侍候自己親生父母一樣。第二天清早還沒有起床,又有官員來催他說:大王要見秀才了,請速上馬!杜荀鶴不得已,梳洗上馬,等到的時候,催他的人已經遇見六七撥了。杜荀鶴病後困頓無力,腳步顫抖,行動遲緩。朱溫自已起來迎著他說:杜秀才‘爭表梁王造化功’?杜荀鶴立即忘了病症,趨步如飛,向朱溫連拜四次,言語行動好像正常人一樣。

於是朱溫專門為他送名禮部,杜荀鶴才得中第八名進士(《鑒誡錄》)。還給他衣服錢物,待他很好,後來以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可惜杜荀鶴“恃勢侮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結果“遘重疾,旬日而卒。”當時人以與之交往為恥,“杜荀鶴諂事朱溫,人品更屬可鄙。”(《養一齋詩話》清·潘德輿)

詩詞欣賞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

閩中秋思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這首詩描寫閩中秋天景色,嘆息閩中路途艱險,曲折地表達旅人懷鄉之情。詩的前二句寫近景,“紫菊叢叢”點明秋季,菊花經雨,滋潤而艷麗,這裡通過菊花的描寫表現出靜態的秋之色彩,而在秋風的吹拂下,“紅蕉葉葉”,擺動搖曳,既婀娜多姿,又簌簌作響,這就進一步寫出動態的秋之聲響。這兩句對植物的描寫,抓住了南方的溫暖、多雨的特點,由此展現的景色也是嬌美鮮麗的。第三句宕開筆勢,巨觀地寫出整個閩中山水全景。“北畔是山南畔海”,極為精練地把握住了福建的地理形勢特點,整個福建西北部都是連綿崎嶇的崇山峻岭,而東南部則是廣袤的海岸線,面對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山海既對峙又相接,氣勢闊大,景色壯麗。這三句詩從微觀和巨觀的角度寫出閩中景色既嬌美又壯麗的特點。結句突然轉折,發出“只堪圖畫不堪行”的慨嘆,表達出旅途之人的內心感受,由路途之艱難,已暗含思鄉之情懷,語意含蓄,耐人尋味。

冬末同友人泛遊湘

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歸來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嶽麓,雁知春近到衡陽。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人帝鄉。

此詩是描寫湘江冬景,畫面非常生動。“就船買得魚偏美”,當時民風淳樸,湘江沿岸捕魚為業的漁船不少,河水煮魚,味更鮮美。尤值大雪紛飛,踏雪沽來美酒村醒,品魚飲酒,對雪吟詩,是一幅多么韻味的民俗風情畫面。但詩人筆鋒一轉,借景之後,進而抒情。他面對晚唐的混亂時世,民不聊生,聯繫到自己異鄉飄泊,歸宿渺茫,用“猿到夜深啼嶽麓”來概括,是多么意味深長。但他還是對前景存在幻想,企盼太平安居樂業,用“雁知春近到衡陽”,結合地名特色,寄託複雜矛盾心情,是多么自然和諧。

杜荀鶴詩作 杜荀鶴詩作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薴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詩歌是以感情來撥動讀者的心弦。《山中寡婦》之所以感人,正在於它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詩並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訴諸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描寫之中。詩人把寡婦的苦難寫到了極至,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氣氛,從而使人民的苦痛,詩人的情感,都通過生活場景的描寫自然地流露出來,產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誰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全詩除五、六兩句寫明媚春光,其餘均為敘事,前四句:以前由於貌美而被召入宮,從此長伴孤獨;主人公因不得寵幸而懶於梳妝打扮。尾二句,由現實轉入回憶。這首詩細膩地描繪了失寵宮人複雜的心理活動,將“春”與“宮怨”結合一起,以大好春光反襯她心中的憂怨,頗具打動力。結尾寫入宮前與家鄉女伴一同採蓮的幸福情景,不僅加深了對宮中生活的怨恨,也是詩人的自況,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鄙棄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華山,故自號九華山人。早有詩名,然屢試不第,其間曾游浙、閩、贛、湘諸地。大順二年登進士第。天祜元年為主客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著有《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餘首,是其初及第時所編。《全唐詩》編其詩為三卷。

杜荀鶴詩作 杜荀鶴詩作

經青山吊李翰林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聲。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注釋】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六百九十一。

何為先生死,一作何謂先生死。

耒陽冢:唐大曆五年(770),杜甫卒於湖南耒陽,藁葬之。後遷殯岳陽,元和中再遷河南偃師首陽山下。後世游有人以為杜甫藁葬耒陽不可信,依據是元稹為杜甫所作墓誌未及此。然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杜甫確因食牛炙中毒而死於耒陽。

器陳陶

耒陽山下傷工部,採石江邊吊翰林。兩地孤墳各三尺,卻成開解器君心。

【注釋】

本詩選自《文苑英華》卷三0五。陳陶,南唐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升元中隱居洪州西山,以修養煉丹為事,自號三教布衣。後不知所終。《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兩地孤墳,指耒陽山下杜甫藁葬墓和採石江邊李白藁葬墓。杜荀鶴時期杜甫墓和李白墓都已不在耒陽和採石。此詩乃為李杜兩位大詩人的藁葬遭遇感到傷心,發以嘆息。 徐 夤

徐夤(生卒年不詳)一作許夤,字昭夢,莆田(今屬福建)人。乾元元年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後歸閩,為閩王王審知闢為掌書記。唐莊宗即位,閩王遣使朝賀,徐夤歸隱延壽溪。其名《唐才子傳》、《全唐文》、《十國春秋》皆作徐寅。著有《徐寅賦》一卷,《徐寅別集》五卷,《探龍集》五卷。《全唐詩》編其詩為四卷,《全唐文》編其賦為一卷。

杜荀鶴詩作 杜荀鶴詩作

李翰林

謫下三清列八仙,獲調羹鼎侍龍顏。吟開鎖闥窺天近,

醉臥金鑾待詔閒。舊隱不歸劉備國,旅魂長寄謝公山。

遺編往簡應飛去,散入祥雲瑞日間。

【注釋】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七百十。李翰林即李白。

劉備國,指蜀國。李白為蜀中人。

旅魂句,指李白客死當塗,墓葬青山。青山於天寶十二載敕改為謝公山。

《小松》

自小刺頭生草叢,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唐代著名詩人(五)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