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苟鶴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末詩人,史評為五代詩人。

基本信息

杜苟鶴是杜荀鶴之誤。

(846~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末詩人,史評為五代詩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縣)人。出身寒微,早得詩名,然屢試不第。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為宣州節度使田頵幕僚。入後梁,得後梁太祖(朱溫)賞識,於開平元年(907)授翰林學士,遷主客員外郎,五日便卒。其詩多諷時刺世之作,時人贊其詩多「壯言大語」,能使「貪夫廉,邪臣正」。在藝術上,杜荀鶴專攻近體,尤長七律,不重辭藻,善用白描手法,詩風質樸自然,明快有力,後人稱之為「杜荀鶴體」。曾自編《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餘首。

杜荀鶴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杜鵑啼血,源於一個悽美的傳說。傳說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周朝末年在蜀稱帝,號望帝。後來歸隱讓位於其相。那時正當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感懷之,稱子鵑為杜鵑。

杜荀鶴主要繼承姚合、賈島的詩風,他曾說自己“苦吟無暇日,華發有多時”(《投李大夫》),“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苦吟》),並在賈島墓前緬懷這個前輩詩人說:“山根三尺墓,人口數聯詩。”(《經賈島墓》)對好句的追求與珍視可算是執著了,但他的詩卻絕不生澀,也無寒苦之氣,如《秋江晚泊》:

一望一蒼然,蕭騷起暮天。遠山橫落日,歸鳥度平川。家是去秋別,月當今夕圓。漁翁似相伴,徹曉葦叢邊。

全詩平易曉暢,三四兩句寫景,雖然不甚新奇,但景致舒展,高下相形,有動有靜,有縱有橫。又如《春宮怨》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二句,以融融春光反襯出宮女的寂寞,其中“暖”、“碎”、“高”、“重”用得很巧,卻不顯得雕琢。此外,如“一溪月色非塵世,滿洞松聲似雨天”(《宿東林寺題願公院》),“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題弟侄書堂》),“四五朵山妝雨色,兩三行雁帖雲秋”(《雋陽道中》)等,也都自然清新,細膩生動。

此外,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代表了晚唐諷刺性短文和批判性的詩歌的特點,在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下層百姓的艱辛苦難方面,具有以前很少見的尖銳、大膽,這確實為晚唐文學帶來了一股生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