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杏栓

杜杏栓

杜杏栓,男,山西靜樂縣雙路村人。

基本信息

人生經歷

天性聰明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老杜師傅家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因為前倆個是女孩子,又值困難時
期,再加上老杜收入微薄,為求這個男孩子好養活,便取名‘杏栓’。小杏栓自幼好動,酷愛玩弄父親的一些樂器,家人鄰里都愛逗他玩。七歲那年的一天,小杏栓隨手拿起一隻大嗩吶,學著父親的樣子吹起來,一旁的人都知道他在出洋相,找樂子,可還是一個勁地慫恿,加油鼓勁。不曾想,奇蹟出現了,小傢伙竟吹響了那個大傢伙,——儘管只是“嘟哇”一響,大人們還是把驚異肯定的目光投向了他,小杏栓從中感到了莫大的滿足。也許就是這一響,定下了他一生的基調,吹出了他火熱的激情,開始了他奮鬥的歷程。

艱苦磨練

有道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有人說,一條路走到黑是成功的秘訣。大嗩吶一旦被吹響,小杏栓便吹個不息,練個不止,一年四季,風雨寒暑,凌晨向晚,街頭河畔,林中樹下,都能看到小杏栓的身影,聽到嗩吶的聲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斷斷續續,到成韻成調;從不入板式,到圓潤悠揚;從古典傳統曲目,到流行音樂,逐漸成熟,逐漸豐富,逐漸提高,逐漸顯出自己的功底和風格。他的嗩吶聲成為雙路村每天不可或缺的協奏曲……讚賞之餘,也有人背後議論、當面諷刺,說他是“響工胚子”將來沒出息。這些話並沒有讓小杏栓放棄,反倒是家人的支持,父親的引導讓他的信心更足了。從國小到國中,他學得最好的功課是音樂,最愛做的事是文藝表演,尤其是器樂演奏。雙路村男女老少、懂戲,還有不少人喜歡唱戲,逢年過節鬧紅火,大家爭相一展身手,圖個喜氣。杏栓當然成了其中的積極分子,元宵節縣文化館組織文藝會演,雙路村男女老少,眾星捧月般將已經小有名氣的他用上了會演舞台。吹嗩吶,村劇團文武場伴奏,一臉稚氣的小杏栓作主角。一炮打響,“小娃娃吹大戲”成了那次會演的一個大新聞,一個亮點。他爸老杜師傅說,我杏栓吹嗩吶是童子功,大家聽了還真不是虛言。 

立志成才

小小的成功,更激起小杏栓吹嗩吶的追求,激勵他向更高遠的目標攀登。他向“響工戲子吹鼓手是爛八行”的陳腐觀念挑戰,向八音藝術的殿堂進取。在父親的指導和遠近不少音樂老師、嗩吶師傅的指點下,他熟練地掌握了簡譜,線譜,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樂器演奏技法和樂理、指法、換氣、節奏等基本功能,不記代價。他母親講,曾有一個行乞的老者饑渴難耐,小杏栓頓生惻隱之心,硬是把老人請回家裡,有吃有喝招待了半個月。感激之下,老人將自己的口琴演奏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使他在以後的道路上如虎添翼。要知道,他們家那時還是糠菜半年糧啊!有一回,朔州一家八音隊到杜家村辦事筵,杏栓和幾個小夥伴,步行三十多里到現場學藝。至於本村有了八音隊,小杏栓燒茶倒水,幫里幫外,甚至頂這個替那個的情況就不說了。幾年下來,八音隊所有的樂器他都拿的起放的下。
杏栓國中畢業後,沒有頂父親的班,也沒有上高中,他要替父親分擔生活的重擔,便參加了雙路村秧歌劇團。之後,他又成了雙路晉劇團的一員,輾轉於周邊各縣,吹嗩吶,拉二胡,打小鼓……也是多面手。劇團里微薄的收入,並未能使貧困的家庭有多少改觀,演出之餘,他就和樂隊里的幾個年輕人走村串戶跑事筵,經常步行十幾里,趕到事主家吹到後半夜,苦和累自不必說,報酬少得可憐,有的人家幾斤面也就算了,誰沒有個三災倆難呢;杏栓不在乎這些,在乎的是自己吹奏的老百姓喜歡不喜歡。喜事、喪事都是老百姓的大事,家家都想圖個風光體面,自己就得給人家吹出個旺氣、人氣。在他看來,“老百姓喜歡的、就是自己追求的”。 

建立八音隊

由於種種原因,鄉村劇團難以維持,更難求發展。於是,杜杏栓於1984年正式掛牌成立“杜杏栓八音隊”。本著追求藝術,服務鄉民的宗旨。為滿足山區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們改革創新,推陳出新。傳承民間技藝,博取古今精華。大膽運用電聲樂器,借鑑口技、聲樂、歌舞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使八音隊很快提升為文藝宣傳隊,老少鹹宜,雅俗共賞,杜杏栓的嗩吶更是吹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但凡婚喪嫁娶,壽誕生日,滿月百天,民俗節慶,必有他們吹打獻藝,熱鬧非常。城鄉人民無不以請到“杏栓八音隊”為榮。杏栓八音隊吹響了,走紅了……他走出了靜樂,走向周邊,走進了省市電視台,以農民藝術家的形象走進了千家萬戶,男女老少心中。嗩吶吹奏這種晉西北農村古老的民間技藝在他和他的八音隊里得到最好的傳承,杜家嗩吶也在他的手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獲獎榮譽

2007年1月5日,忻州市舉辦的八音王大賽落下帷幕,靜樂“杏拴八音隊”的領軍人物杜杏拴師傅以其深厚紮實的功底,精湛嫻熟的技藝,聲情並茂的演奏,技壓群英,折服了在場的所有觀眾和評審,在熱烈的掌聲中和由衷的讚嘆聲中獲得“八音王”光榮稱號。藝術的光環再次光顧他。家鄉靜樂人民為之歡欣,為之激動,為之驕傲。

人物評價

踏上靜樂土地,走進靜樂城鄉,說起“杏拴八音隊”,真是婦孺皆知,人人稱道。說起杜杏拴,人們更是喜愛、褒獎形之於色,言之於聲,走訪婁煩古交寧武嵐縣忻州等周邊縣市,說起杜杏拴和他的“八音隊”,人人讚不絕口,會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講述出一連串有趣、感人的故事。杜師傅帶領他的“八音隊”活躍於本縣及周邊,早已突破了跑事筵、掙口飯、養個家的狹小圈子,而是著眼於事業和藝術,著眼於民眾的文化藝術需求,著眼於構建文明社會,所以,不論古典曲目,傳統戲曲,還是山歌小調,流行音樂,他們均能投入飽滿真摯的感情,聲情並茂地演奏,力求行腔韻味準確到位,細膩傳視神,惟妙惟肖,淋漓盡致。亡人喪葬,他們儘量選擇歡樂的曲調,減少人們的痛苦;遇到困難人家,開價低或乾脆義務演出,日子稠了,趕早搭黑或分伙組合也要到現場,苦了自己滿足大家。是由於藝術造詣日日精進,一視同仁,盡心盡力,俠義心腸,他們贏得了更廣更好的人氣。現在,縣域之內凡辦婚喪大事,節日紅火,廟會趕場,均以杏栓到場為榮為樂。這就可以想見,一個民間藝人,一個民間八音隊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也正是由於他們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執著追求,他們的藝術之花才在大山深處鮮艷地開放,一步一個腳印,走進了省、市的藝術殿堂,贏得全市城鄉人民喜愛,1998年,他們應邀走進山西電視台黃土地》向全省人民一展風采,2005年12月,再次參加《走進大戲台》演出,杏栓師傅用口琴,嗩吶將靜樂道情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呈現給廣大觀眾,大家異口同聲:“杏栓的嗩吶紅了!”
一個民間八音隊,山旮旯里生,黃土地上長,獲得榮譽和鮮花,受到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民間藝人讚賞。然而,你肯定還想知道杜師傅三十多年在藝術道路上艱難跋涉的艱辛路程。

嗩吶再傳人

杜杏栓從小傢伙到小杏栓到杜師傅……成名了,成功了。成了遠近聞名,電視上露臉的“八音王”,他的八音隊由步行到腳踏車、機車、再到小四輪,麵包車旗幟鮮艷,聲名四達,只要一個電話或一個手機。一打馬達,便體體面面,風風光光出發。這樣的八音隊,再靜樂歷史上是空前的。面對榮譽和榮耀,他想些什麼呢;有記者曾問杜師傅今後的打算,他捋捋倆撇小八字鬍,以靜樂人特有的淳樸口氣,深有感觸地說:“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我們這一行也比過去好乾了,老百姓需要我們。我是土生土長的靜樂人,是有飯吃有衣穿的八音隊嗩吶手,是人們還不太討厭的中年漢子,稱藝術家,不敢當,叫‘八音王’臉都有些紅。在我還吹的動時,儘量往好吹,往高爬,多帶些徒弟,多傳技藝,少貪金錢,以好的人氣發揮技藝,以好的技藝帶給人們儘量多的歡樂,為提高繁榮靜樂文藝再流汗,再吃苦。到我上不了陣時,和我的老夥計們辦幾個八音培訓班,或乾脆辦個八音職業學校,把那點餘熱發揮出來。從事這行的人一茬接一茬,讓他們接過我的嗩吶繼續吹下去吧!”
這就是杜杏栓的志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