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1】諫曰:“王之【2】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3】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4】。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
莊蹻【5】為盜【6】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7】。”
注釋
1.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
莊子。
2.伐:攻打
3.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見識就像眼睛一樣。智:見識。
5.睫:眼毛。
6.莊蹻:楚國的大盜,實為人民起義領袖。
7.盜:古時對農民起義的蔑稱,可譯成“造反”。
8.明:眼鏡明亮,引申為明智。
譯文
楚莊王想討伐
越國,杜子勸諫道:“大王為什麼要討伐越國呢?”楚莊王說:“因為越國政事混亂,軍隊軟弱。”杜子說:“我雖說很無知,但深為此事擔憂。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被秦、晉打敗後,喪失土地數百里,這說明
楚國軍隊軟弱;有人在境內作亂,官吏無能為力,這說明楚國政事混亂。可見楚國在兵弱政亂方面,並不比越國差。您卻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楚莊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頭。要想認識到困難,不在於能否看清別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說:“自己認識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楚莊王“欲伐越”,但聽了杜子的進諫後,“乃止”。可以看出楚莊王是一個善於納諫·知錯就改的人。
引申出來的成語與解釋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目不見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見遠處,不見近處。
楚莊王
楚莊王(前613—前591),名叫熊侶,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613—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楚莊王即位三年中,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下令國中:“有敢諫者死無赦!”(《史記·楚世家》)此時伍舉入諫。楚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正在作樂。伍舉說:“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楚莊王說:“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史記·楚世家》)又過數月,楚莊王淫亂更甚。大夫蘇從又入諫。莊王說:“若不聞令乎?”蘇從說:“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
”(《史記·楚世家》)於是楚莊王停止音樂,上朝聽政,對楚國上下進行了整頓,任伍舉﹑蘇從以政,楚國國百姓非常高興。
同年,楚莊王滅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參見楚滅庸之戰)。鞏固了其在江漢流域地區的統治地位,為其爭霸中原創造了必要條件。六年,楚莊王乘宋國內亂之機伐宋,獲五百乘,使楚國聲威大震。
八年,楚莊王伐陸渾戎,屯兵周都洛邑附近時,周定王讓王孫滿犒勞楚王,楚莊王向周室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顯示出他取而代之的雄心。
九年,楚莊王擊滅若敖氏之族。十三年,滅舒。十六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征舒。十七年春,楚莊王圍鄭,三月而克。
十八年六月,晉國增援鄭國,楚莊王與晉軍在戰邲(今河南滎陽北)進行決戰,大敗晉軍(參見邲之戰)。二十年,楚莊王再次攻宋,迫使宋國臣服,而晉國則懾於楚軍威勢而不敢來救。至此,楚莊王終於成為霸主。
二十三年,莊王去世,其子審立,為楚共王。
楚莊王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王貴民在《應該充分評價楚莊王的歷史地位》一文中指出:春秋五霸,世人盛稱齊桓、晉文。固然,宋襄爭霸,為時短促;秦穆霸業,只及“西戎”,都不足與桓、文相比。但是,楚莊王的霸業卻大不一樣。他20來年的爭霸活動,有聲有色,文治武功,犖然卓著。於楚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於春秋史,其武功可與桓、文並列,而謀略文采或有過之。所有事跡,春秋史乘備載,這是歷史發展使然,人意之造作,非憑空的過譽。
說明的道理:人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