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多年來,李黃璽以中國工人階級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勤奮學習,刻苦鑽研高新技術。他拿出家裡全部積蓄自費購買計算機,建立起第一個設備維修家庭計算機系統,掌握引進設備控制原理的奧妙。特別是1991年以來,他運用機、電、鉗、液壓、氣動和計算機等方面的技能,先後攻克國際上剛剛興起的伺服驅動系統等63項技術難關,成功改造了4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造型自動線,為企業創造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為中國汽車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被授予一汽集團公司勞動模範、模範黨員;長春市特等勞動模範;吉林省十大能工巧匠、模範黨員、特等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2000年4月29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李黃璽代表全國2億產業工人,宣讀了題為《為實現跨世紀發展宏偉目標再立新功》的倡議書。江澤民總書記親自給他頒發榮譽證書,李黃璽成為全國億萬職工學習的榜樣!
平凡鑄造偉大
——記新時期工人的楷模李黃璽
新華社記者 李佳路 張 寧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一汽集團763號宿舍樓三樓一間屋子的燈還亮著。一位中年人一會兒坐在計算機前,一會兒趴在各種各樣的圖紙上。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一汽車集團第二鑄造廠造型車間電鉗一體化維修工人李黃璽——一位只有國中二年級文化的普通工人,一位攻克了63項技術難關,成功改造了4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造型線的高級技術專家。
李黃璽30歲開始堅持業餘學習8年,風雨無阻;為了了解計算機,他東拼西湊搞出了一汽第一個工人家庭計算機系統
51歲的李黃璽的“一汽齡”並不算長。屬於“老三屆”的他,剛念完初二上學期就被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學業。他曾經下過鄉,當過食堂廚師、油田修理工,1980年調入一汽時已經30歲了。
剛到一汽,李黃璽第一次接觸到了現代化大生產,就立即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他就開始積極參加各種技術培訓班。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李黃璽還進行了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前後整整學了8年。李黃璽考上業大那年已經37歲了。業大畢業時,李黃璽成為三名優秀畢業生之一。他在一汽首屆技術比武運動會上獲得了第二名,成為鑄造廠電氣維修的“四大金剛”之一。
一汽1989年進行以上轎車為主的第三次創業,就在這時,李黃璽被調到了新建的二鑄廠。這裡有丹麥的造型線、德國的機械手、西班牙的制芯機、美國的砂處理系統、日本的沖天爐控制系統等。李黃璽雖然是作為技術骨幹調來的,但面對大量運用計算機控制的造型線和五花八門的進口設備,他這個技術尖子卻碰了釘子,維修設備時竟不知從何下手。一夜之間,他起了滿嘴大泡。李黃璽知道要想維修好這些計算機控制的先進設備,就必須首先學好計算機。於是,他有了買電腦的願望。
然而李黃璽當時的月工資只有156元,家裡的底子也薄。要買當時兩萬多元一台的電腦,對李黃璽一家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他還是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機會,買回了一台1700多元的中華學習機,然後自製了讀寫卡,並與家裡的電視機和盒式單放機聯結起來,經過一番精心設計,終於建成了一汽第一套專門用於維修設備的工人家庭計算機系統。
李黃璽的工友們用一個“摳”字來形容他。李黃璽“摳”的不是金錢,而是技術
李黃璽的工友們說:“跟李師傅幹活就是一個‘累’字,他太‘摳’了,總沒有閒著的時候。”李黃璽在工作中只要遇到技術上的問題,不把它徹底解決,他是絕不會罷休的。
1991年廠里引進2號造型線時,外方對中方實行了技術保密。線上的動作指令代碼沒人能看明白,而看不懂指令代碼,就意味著設備一旦出了故障,企業就成了“睜眼瞎”,不得不請外國專家來扶著自己走路。而一位外國專家來工作不到十天,一汽光勞務費就要付出好幾萬元。李黃璽暗下決心,一定要破譯這些代碼,為企業節省成本。他土法上馬,開始了“破譯”工程。當時,李黃璽只有中華學習機為主體的家庭電腦系統,既沒有印表機也沒有複印機,更沒有高性能的破譯軟體。只能先把造型線上的16000多個動作指令的機器碼錄到磁帶上,再通過磁帶把機器碼反映到電視螢幕上,將一串串誰也讀不懂的代碼,變為誰都看得懂的中文指令和說明文字。
1998年2月,一條價值4000萬元的新型造型線在李黃璽所在的車間落戶了。這條造型線的驅動部分採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伺服技術。這套資料掌握在項目合作廠家的技術人員手中。李黃璽軟磨硬泡,終於一點一點地把資料弄到了手。但充滿專業辭彙,密密麻麻全是英文字母的技術資料在英文程度並不高的李黃璽眼裡就像一本“天書”。李黃璽的“摳”勁上來了,靠著讀業大期間對英語學習下過的一番苦功夫,他下決心要把資料翻譯出來,因為“維修時這玩意兒太管用”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李黃璽這個連國中還沒畢業的普通工人,硬是把十幾萬字的資料翻譯出來。
李黃璽好“琢磨”。李黃璽的“琢磨”中蘊涵著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
1991年,二鑄廠馬上要迎來全部生產線開工的剪彩儀式,2號線突然出現主機與精密帶不同步的故障。經反覆核對指令,也查不出原因。二鑄廠只好諮詢這條線的國外供貨廠家。電傳發到這家公司的香港代理處,再由香港代理處傳到外國公司總部,由外國公司總部遙控指揮,不斷發來電傳指令。三天過去了,在這條特殊的跨國熱線上,電傳指令發來了十幾個,但故障仍然沒有排除。李黃璽急了,他將成捆的圖紙用腳踏車馱回家。對著計算機,他一個一個排除疑點,連續幹了三個晚上。到第四天夜裡,李黃璽找到了故障原因。天還沒亮,他就趕到廠里,這時,國外公司還在不斷傳來指令,但李黃璽果斷地按照自己的指令進行操作,將輸入數據順序進行了顛倒,迅速排除了故障。頓時車間變成了一片歡呼的海洋。訊息傳到設備引進國,外國專家怎么也不肯相信李黃璽只是一名普通的維修工人。
1995年,二鑄廠的生產任務十分繁重,要靠加班加點才能保證裝車的需要。忙中添亂,2號線澆注機的義大利產變頻器突然壞了。向國外再訂貨需要22萬元人民幣,還要停產3個月。車間領導十分焦急,請來國內專家幫助修復,對方認為短期修復的可能性不大。李黃璽又琢磨開了,他想,進口設備雖然先進,但並不神秘,應該可以設計出一種國產的變頻器替代品。李黃璽猛啃了兩大本變頻器說明書,反覆對比兩種變頻器的功能和數據。他自己設計,自己編程式,三次修改方案,最後終於成功地設計出價值兩萬元的國產變頻器,不僅使車間生產未受影響,還為國家節省了20萬元人民幣。
生活上有些“迂”的李黃璽,從來沒有節假日;他欠得最多的是妻子、兒子和父母……
在李黃璽的日曆上沒有節假日和雙休日;在李黃璽每天的工作時間裡,不分八小時之內和八小時之外。二鑄廠的設備只要有了毛病就得去找他,鄰居們都知道,夜裡一有敲門聲,準是找李黃璽的。
一天晚上,李黃璽在家剛端起飯碗,就聽到敲門聲,打開房門一看,是徒弟小鄭。李黃璽一聽說設備出了故障,撂下飯碗,拽起徒弟就走。到車間一看,原來是一台機械手出了故障,李黃璽修完機械手回到家,剛吃完飯,敲門聲又響起,這次是澆注機出了問題,待他處理完故障回到家裡已經是晚上十點多鐘,兒子睡著了,妻子還在燈下等他。這天晚上,廠里的設備好像有意要和李黃璽過不去似的,凌晨三點鐘,家門又被敲響,他怕驚醒妻子,摸黑穿好衣服,悄悄走進廚房,把妻子為他早已準備好的午飯飯盒塞進包里,不準備再回來了。他多想讓妻兒睡個好覺,但剛一開門,屋裡傳來妻子的聲音:“黃璽呀,你折騰一宿了,幹活時可千萬注意安全啊。”
李黃璽說,他欠得最多的是妻子、兒子和父母。多年來,為了支持丈夫的學習和工作,妻子劉忠琴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她的手患有腱鞘囊腫,冬天騎腳踏車甚至攥不牢車把。有一次,連人帶車摔倒,把孩子從車上摔了下來,幸好沒出大事。李黃璽曾經對劉忠琴許諾:“家務你包了,教育兒子我包了。”然而,多年來,李黃璽一心撲在工作上,教育孩子的任務還是落在了劉忠琴的身上。李黃璽父母長年住在老房子裡,窗戶非常小,採光不好,而且家裡暖氣不好使,一到冬天家裡還穿著棉襖。作為家裡的長子,他一直說要去整整,但總是忙、總是沒空,照顧二老的重任基本是兩個妹妹承擔。李黃璽說:“我最想的事情是把爸媽接來和我一塊兒住,讓我好儘儘多年沒有盡到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