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原名郭慶雲,字縵青,又名郭芸、郭雲霄、郭乃文、沈維周,筆名劫後生、沐諦、騰瀉等。濟南市人。革命烈士。
革命生涯
1925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 。1928年日軍強占濟南時,他被日軍炮彈炸傷,住院治療一年多。1929年考入濟南山東省立高級中學。“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和抵制日貨等活動。同年12月參加濟南學生南下請願。
1932年起他先後在北平私立弘達中學、清華大學、北師大讀書,積極參加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1936年上半年,北師大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他是負責人之一。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了北師大文學院地下黨支部書記。他在北平期間,繼續與濟南的進步同學保持著聯繫。定期寄送進步刊物《新生》《永生》《自修大學》和“民先”、“學生救國會”等出版的宣傳品。“七七”事變後,他隨平津流亡學生南下到達濟南,以濟南市立中學教師身份為掩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10月,他離開濟南到南方從事革命活動。
1938年輾轉入閩。在福建,他先後擔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閩江特委書記 、閩浙贛區黨委城工部部長、閩浙贛地下司令部副政委等職。由於當時省委內部和基層單位連續發生了幾起黨員幹部遭敵殺害和被捕事件,省委主要負責人錯誤地認為城工部已被特務控制和利用, 於1948年4月在福建省建陽縣將李鐵處決。
1956年,中共福建省委決定為李鐵平反 ,並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事跡
1928年,濟南發生五三慘案,一顆日軍炮彈在李鐵家門口附近爆炸,恰好站在自家門口的李鐵被彈片擊中,遍體鱗傷。幸好他家離醫院較近,得以及時搶救,才保住了性命。然而,渾身30多處傷口,耽誤了李鐵一年多的學業,直到1930年,他才考入濟南省立高級中學,在理科班當插班生。
李鐵經常拿起筆,將心中的不滿,撰寫成諷刺小說,向各種刊物投稿。從1930年起,他多次在全國性刊物《中學生》雜誌上發表《小道士》等連載短篇小說,鞭撻了舊社會的黑暗統治,反映人民民眾水深火熱的生活。同時,李鐵還用“沐蔢”、“騰瀉”等筆名,撰寫時事評論文章,揭露抨擊社會弊病。
1931年初,李鐵參加濟南《平民日報》副刊的編輯工作,在此期間,他有機會同一些進步青年和開明人士接觸,思想受到較大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掀起反對日本侵華的抗日運動。李鐵同濟南各大中專院校的學生一道,赴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要求當局組織軍隊和民眾,抵抗日本侵略軍。在如火如荼的反帝愛國運動中,李鐵經受了鍛鍊,思想覺悟有較大提高。
1931年夏,李鐵高中畢業後,同時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所錄取。開始他選擇清華大學就讀,但因學費昂貴,家裡難以負擔學習費用。所以入學不到一個月又轉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就學。1933年,他又轉入歷史系。1934年初,李鐵開始介入學校中一些進步學生舉辦的社會組織。當時在北師大中各種學生組織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李鐵所在的歷史系也組織了“近代史讀書會”,主要探討中國近代歷史的興衰成敗,總結歷史經驗,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同時還研究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等基本原理,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讀書會的這些進步活動,對李鐵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啟迪作用。
1935年底,一二九運動爆發後,李鐵與北師大的同學一道,走上街頭,開展示威遊行,強烈要求國民黨政府進行抗日,學生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口號。李鐵同學生們一道,不畏強暴,不怕皮鞭和高壓水龍的衝擊,赤手空拳與軍警英勇搏鬥。在搏鬥中,李鐵的胳膊和脊背多處受傷,但他始終堅持鬥爭到底。隨後,李鐵又參加了一二一六學生示威大遊行和1936年6月13日的學生遊行活動,以及以後的慰勞綏遠抗日將士募捐活動和1937年的“新五四事件”等一系列抗日救亡運動。在這些活動中,李鐵經受了鍛鍊和考驗,思想日趨成熟,也逐漸顯露他出色的組織才能。1936年5月,李鐵被北師大的黨組織接收為中共黨員。
1936年上半年,北師大成立了“民先”組織,李鐵是其負責人之一,具體負責文學院的“民先”工作,同時還兼任文學院黨支部書記。李鐵領導的“民先”組織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各項任務,在學生中威信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從而引起右派勢力的仇視。1937年1月15日,學校的特務外圍組織“誠社”收買了李鐵的同班同學,企圖殺害他。當晚9時左右,該學生假裝喝醉酒,暗藏利劍沖向李鐵的宿舍,揚言要殺共產黨。當時宿舍的門已經關閉了,那個學生打破門上的玻璃,企圖強行闖入,結果自己的手被玻璃劃破了,就藉口是李鐵將其打傷。於是右派學生立即糾集起來,準備藉機鬧事。李鐵趁人不備,機智地下樓向校方報告,並組織左派學生與之抗衡,雙方劍拔弩張,氣氛十分緊張,最後在校方的干涉下才平息了事態。第二天,校方不分青紅皂白,即宣布將六名思想比較進步的學生給予除名。對此,李鐵等人非常氣憤,他於同月20日在《北平晨報》上發表聲明,披露了整個事件發生經過,揭露校方庇護兇手,蓄意開除無辜學生的事實。此事引起強烈反響,學生們議論紛紛,並醞釀新的學潮。為防事態擴大,校方被逼改變了處分決定,此後,李鐵的威望大大提高,學生們稱他“大哥”。
七七事變時,李鐵從北師大畢業,在濟南市金牛山附近的一所學校任歷史教師。面對日寇入侵,國土淪陷,李鐵熱血沸騰。他一面組織學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一面千方百計同當地的地下黨恢復組織關係。正當李鐵同黨組織取得聯繫之際,國民黨濟南當局已對李鐵和一些進步學生進行監視。為防萬一,黨組織立即通知李鐵離開濟南。1937年底,李鐵隨無錫流亡服務團一起南下,抵江西南昌後,經新四軍南昌辦事處介紹到江西鉛山縣石塘鎮的中共閩贛邊區省委機關駐地。李鐵經黨組織審查後給予恢復組織關係,分配在閩贛邊區省委機關任秘書。1938年5月,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負責人範式到南昌向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匯報工作,並要求組織上增派幹部加強福建的工作。6月,李鐵被黨組織派往福建工作。
8月,中共福州工委成立,李鐵調任中共福州工委書記。他把全部精力投到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去,經常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為了克服語言上的障礙,李鐵刻苦學習福州話,以加強同當地居民的思想溝通。他經常深入“福建省抗敵後援會”的基層分隊和戰地婦女宣傳隊,傳達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指導各抗日團體健康地開展工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中共福州工委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黨員的數量也有較大的發展,黨的活動從市區發展到郊區,並建立了中共南港區委。在發展黨員和積極開展黨組織活動的同時,李鐵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加強對民眾抗日團體的領導。當時,福州工委主動與“福建省抗敵後援會”的第十四和第三十一分隊,以及戰地婦女宣傳隊等民眾抗日團體取得聯繫,經常派黨員前往了解情況,組織各種活動,從而使這些群體團體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先後同連江、羅源、長樂、福清,以及尤溪、莆田、仙遊、惠安、海澄、同安等10多個縣建立了聯絡關係。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新四軍福州辦事處遷往南平,李鐵因工作需要繼續留在福州領導城市的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3月,省委決定將中共閩江工委改為閩江特委,省委派李鐵擔任閩江特委書記。根據當時省委的指示,閩江特委主要的任務是在所管轄的縣、市城區開展工作,以發展組織,宣傳黨的抗日方針和組織工人運動。當時中共閩江特委管轄的縣、市較多,李鐵進行嚴格的分工。他自己負責福州、閩侯、閩清等縣的城市地下黨工作。為了適應新的形勢需要,李鐵從1941年夏天起,在福州陸續舉辦新黨員訓練班,同時還培訓當地進步學生和暑假回福州的外地學生黨員。李鐵親自組織訓練班,自編教材,親自授課,每批學員學習三至五天,結業後仍回本地工作,從而大大地提高了黨員幹部的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
1941年下半年,李鐵根據省委安排,來到閩清天儒中學任教,該校是教會學校,校長是位開明人士,教務主任是中共黨員,李鐵與其單線聯繫,接受上級黨組織的工作安排。
1941年初,省委為了加強閩中地區黨的工作,抽調李鐵任閩中黨組織特派員(亦閩南特委書記)。他一接到命令,馬上翻山越嶺來到永泰,召開了閩中各縣黨組織的主要領導人召開會議,傳達省委關於在國民黨統治區實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並沉痛地介紹了皖南事變的經過及其教訓。隨後,李鐵又赴莆田、長樂等地,舉辦了多期幹部學習班、輪訓班和軍事訓練班,以提高閩中各縣黨組織領導人的思想覺悟和領導能力。
1943年,李鐵被分配到由福州內遷邵武縣的格致中學教書,化名郭雲霄。在艱難的歲月中,他對黨赤膽忠心,對革命工作勤勤懇懇,對革命同志滿腔熱情。在邵武期間,李鐵身在學校,心繫省委,密切關注省委領導人的安危。有一次,李鐵在邵武與原在江西工作的女黨員劉靜貞接頭,發現她後面有人跟蹤。憑著長期地下鬥爭經驗,他意識到可能有蹊蹺,便佯裝互不相識,暗示對方設法甩掉“尾巴”,並約定秘密會見的地點,探明情況及時向省委匯報,從而粉碎了國民黨特務的陰謀,保衛了省委機關及領導人的安全。
1945年8月,省委決定重建中共閩江工委,李鐵被選為工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閩江工委成立後,李鐵積極配合工委書記莊征開展城市黨的地下工作。由於李鐵原任過福州工委書記和閩江特委書記,輕車熟路,各項工作在短時間內便得到迅速發展,黨的基層組織也陸續恢復。所以,不到兩年時間,中共閩江工委的各項工作搞得轟轟烈烈,不僅城市工作順利進展,也發展了福州周邊縣的農村工作,游擊武裝不斷壯大,反特鬥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於是,在閩浙贛區黨委1947年1月20日召開的代表大會上,黨委負責人在總結報告中高度讚揚了莊征和李鐵等人的城市工作成績。因此,李鐵當選為區黨委候補委員。1947年2月,區黨委城市工作部,任命李鐵為城市工作部副部長。
城工部成立後,李鐵等根據區黨委的指示組織學生開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第二戰線革命運動。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城工部的全體幹部和黨員,經受嚴峻的鬥爭考驗。通過莊征、李鐵等人的積極努力,使城工部組織又有較大的發展,不但在福州市區,而且在閩北、閩東、閩中、閩南,以至江西、浙江、台灣等地均有城工部的組織活動。至1947年8月,城工部的黨員已發展到2000餘人。在宣傳輿論方面,城工部也搞得有聲有色,李鐵親自領導和主持出版了《火炬》、《人民》等刊物,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對城工部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人物紀念
《浩氣長存――莊征烈士紀念文集》和《雪化方知松高潔――李鐵(郭慶雲)烈士紀念文集》,2013年9月5日,在福州舉行發行儀式。活動由福建省委黨校、省中共黨史研究會和省閩浙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聯合主辦。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閩浙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高級顧問許集美,省委黨史研究室室務會議召集人、主任逄立左,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社長李天兵,省中共黨史研究會會長蔣伯英教授,李鐵烈士遺孀程寶蘭等到會並講話。省委黨校副校長顧越利,莊征烈士親屬楊梓茂出席。受省中醫藥大學校長、閩浙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會長陳立典委託,閩浙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副會長王小平主持發行儀式。
許集美在講話中指出,編輯出版莊征、李鐵紀念文集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學習烈士的崇高精神、優秀品質;有利於弘揚閩浙贛邊區黨委(省委)、城工部同志堅持信念、堅貞不屈、百折不饒,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到底的精神;有利於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避免重犯錯誤;有利於深入研究閩浙贛邊區革命史。希望閩浙贛老同志以及熱心閩浙贛邊區鬥爭史的專家學者,擔負起更大的責任,調查收集更多的鬥爭事跡,更快更好地將閩浙贛邊區以及閩浙贛邊區領導下的各地區人民革命鬥爭的真實情況撰寫出來展現於世,起到緬懷先烈,資政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