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長沙灣北面,與蘇屋邨為鄰,與白田邨及石硤尾邨隔山(筆架山山腳)相望,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全面重建,新建樓宇於1984年入伙,其後於2002年於租者置其屋計畫第5期把邨內部份單位出售予租戶,現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房署及房協共同協助管理。歷史追溯
李鄭屋邨前身
為李屋村和鄭屋村,處於尖山(或稱鷹巢山)及筆架山(畢架山)的山腳交匯,早在清代已有長沙灣李屋村的記載,當時以村中大姓命名村名已非常普遍。1950年代前為西洋菜田及木屋區,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先後在石硤尾徙置區、大坑東徙置區及李鄭屋徙置區興建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1955年,在李鄭屋開拓成徙置區時,意外地發現古墓,現稱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1960年代,香港發生了好幾次暴動,其中一次於李鄭屋引起,事件源於十月十日的徙置事務處職員沒收及禁止在徙置區內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引起區內一些親台人士不滿,導致是次暴動,暴動曼延至荃灣和油麻地。
1980年代,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將李鄭屋陡置區分區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歷時接近14年,興建十橦公屋和兩座相連的居屋。公屋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考慈樓。以及來原址,興建一個公園和在漢墓附近興建漢花園。
邨內現況
有一所學校
名為:李鄭屋官立國小,位於漢墓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