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四川宜賓境內歷史文化名鎮]

李莊,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遺蹟沉澱的古老的小鎮,是一個訴說著抗戰風雲和滄桑的古老的小鎮,是一個能折射漢族傳統文化、涵養著漢族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鎮……

李莊古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東郊長江南岸,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李莊距今已有1460年建鎮史,是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這裡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薈萃。

歷史

三千年前,李莊就是人聚居之地。據資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李莊為古僰人聚居地,據說是因長江中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樁”、“李家村”、“李莊壩”等名。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莊設定南廣縣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煬帝楊廣的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代中,戎州(今宜賓市)府治曾二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今日南溪縣城所在地仙源壩。從明代開始李莊設鎮並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從清代道光年間起一直是南溪縣的第一大鎮。

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家、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樓台、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華宮、文昌宮、東嶽廟等“九宮十八廟”;

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螺殿”,與“魁星閣”,“百鶴窗”、“九龍碑”一起堪稱古鎮四絕。李莊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蹟,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東獄廟、南華宮、天上宮、祖師殿、文昌宮、慧光寺、張家祠堂、羅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的建築特點。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李莊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勞乾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使李莊成為抗戰文化中心而聞名遐邇。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莊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涵養地,傳統文化的折射點”、“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

游李莊古鎮,品李莊白肉,燒李莊草龍,賞三江日落、觀傳統龍舟、秧歌、腰鼓、牛兒燈、川劇民間表演,還可尋古鎮四絕:魁星點斗、旋螺古殿、白鶴奇窗、九龍石碑,讓人流連忘返。李莊可以讓有愛國情懷的人欣賞抗戰文化,可以讓喜歡品味建築風格的人欣賞川南民居和古建築文化,可以讓尋根問祖的人欣賞客家文化,可以讓湖塗(或虔誠)的人欣賞宗教文化,可以讓貪杯好吃的人欣賞飲食文化 中央電視台黃金旅遊線、四川電視台、香港鳳凰電視台等都曾來此拍攝紀錄片《萬里長江第一鎮》。

古建築

概述

鎮內有體現明清時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賞價值的禹王宮、天上宮、東嶽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世界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為“頗足傲於當世”的旋螺殿等建築。

抗日戰爭時期遷來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其學術帶頭人梁思成先生將張家祠百鶴窗、旋螺殿、奎星閣、禹王宮九龍碑稱為“李莊四絕”。

張家祠

李莊鎮西的張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時,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闢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

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其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隻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為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讚嘆,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的數千箱珍貴文物曾歷經艱辛轉運來李莊,就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期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家國家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紛紛遷駐李莊,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使這裡成了抗戰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莊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建築史》,張家祠內也舉辦過包括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內的多次文物展覽。

禹王宮

現名慧光寺,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上面原讚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莊人張松睛之手。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裡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莊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裡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

九龍碑

九龍石碑位於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條穿梭遨遊於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餘八條均呈對稱狀分布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

東嶽廟

李莊古鎮內又一著名古建築,曾經是同濟大學工學部所在地。

魁星閣

魁星閣位於李莊鎮尾長江之濱凸出部位,建於清光緒年間早期,為全木結構通高三層建築。魁星閣位處江邊,上下航行的船隻10里開外即可看見,因此它具有導航的作用。魁星閣曾被梁思成贊為“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

旋螺殿

旋螺殿位於李莊鎮鎮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該殿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年),通高25米,呈八角形,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為三重檐,內實二層,青色筒瓦,塑八條垂脊,垂脊上各置垂獸和走獸。屋面坡度平緩,寶頂及八個翼角的起翹均不甚高,比例勻稱,線條柔和,風格獨特,造型奇麗。內部結構設計匠心獨運,巧妙地運用力學原理進行支撐。其主要特點:梁架採用抬梁支住法,較之一般同類型古建築用層層爬梁重疊而上者,顯得異常洗鍊,斗拱結構,三檐即有三種樣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區別,與宋、清兩代官式結構迥異;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疊架成網目狀花紋,並向右轉至頂,形如旋螺,高敞奇麗,上下三層找不到一根釘子,卻異常牢固。

梁思成在李莊時,曾讚譽李莊的民俗建築,說有“李莊四絕”:一)奎星閣,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二)禹王宮內的九龍石碑,猶如故宮太和殿前九龍石那樣“可貴王冠”上的“明珠”;(三)張家祠的百鶴祥雲窗,用整塊楠木雕成,四周有鏤空的祥雲襯托,上有兩隻仙鶴,每扇窗上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四)旋螺殿,在鎮南石牛山上,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雄偉建築,特點是不用一顆鐵釘,是榫逗斗拱全木結構。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讚譽道“:其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他還把這民間工匠巧手創造中的力學原理,借鑑、傳承和創造性地運用到1945年他參加聯合國會議大廈頂部的設計中,並以之作為他寫於李莊的《中國建築史》中的古建築實例。這是對李莊民俗建築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創新從遺產中得到了滋養;遺產在創新中延長了生命的光輝。兩者在新時代獲得了雙贏,產生了新的生命力。

祖師殿

祖師殿是當年同濟醫學院所在地。進入小巷深處驀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門宇,旁邊一棵老榆樹,綠葉婆娑。進去就是四、五座桌球桌大小的石台,坐落在雜草中。當年同濟師生就在此解剖屍體。曾經有位老鄉爬到祖師殿看到下面的屍體,嚇得滾下來。然後便傳開同濟師生吃人的謠言。為了平息謠言,傅斯年決心舉辦一次科普展覽。又由於當時整箇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都遷過來了,所以最後辦了無數的展覽。展覽轟動四方,重慶的大小名流都來參觀。想想看,有一天把台灣故宮博物院裡的東西都拿出來展覽,會是怎么樣的盛事吧。

栗峰山莊

梁思成還把李莊鎮西南約5公里的栗峰山莊(板栗坳)說成川南民居的精品經典之作。這個山莊,現已敗落;若能修復和革新其規模、氣勢、文化內涵,不亞於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宜賓江安夕佳山莊。當年的科普展覽就是在此舉辦的。山莊十分優美,內有浮雕石刻,瓦當有精美做工;彩繪的麒麟、蝙蝠、喜鵲等寓意福祿壽喜,也是民俗中可貴的審美文化。

古街巷

李莊作為歷史文化名鎮,至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稱多根據其位置、特徵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如羊街,古時為牛羊的交易市場。蓆子巷,則是一條過去為前店後廠加工和銷售草蓆而得名的小巷,這條建於清代初年的小巷長60米,寬不過2.5米,兩邊均為木結構、青瓦頂的二層民居。平日,蓆子巷十分靜謐清閒,只有三兩婦女、老人和孩子坐在石階上靜靜地玩耍。蓆子巷是李莊古街巷的代表。

四合院

從高處放眼望去,李莊的房子近乎清一色青磚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連成片。小的四合院面積約150至200平方米;大的四合院面積由數百至數千平方米不等。四合院中的天井可以說是李莊四合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鋪有條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統,主要功能是採光、休閒和洗晾衣物;有的還修有栽種花草的台圃。

老酒窖

除了老街巷、四合院外,小小李莊古鎮上,至今還保留著好幾家老酒廠、老酒窖。宜賓地區釀酒歷史悠久,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名酒“五糧液”就出產於此,造酒業在這裡十分普及和興盛。這些老酒廠雖歷經幾百年滄桑,但仍保留著醇厚的傳統釀酒工藝原貌。

李莊老酒廠是廠長周正紅祖輩幾代人經營起來的,廠里的釀酒工都是李莊鎮人,別看他們大多是30來歲的壯漢,但從事釀酒的年頭已有一二十年了。他們每天勞作在酒窖里,默默無聞地製作著高粱白酒,並在當地銷售,並不與宜賓聲名顯赫的“五糧液”名酒爭風。當然,他們每天也有自己的樂趣,勞作之餘美美地喝上幾兩自己釀造的高粱酒。

民俗

李莊的民俗民風,歷來就是淳樸質實,重視耕讀,熱心公益事業,心懷天下,愛鄉愛國。《南溪縣誌》記載:“張瑤治家有法,子侄慧能讀則讀,弗能讀即去而耕。無舍業嬉者,無袖手遊者……凡道途坍塌,橋樑傾圮者,皆通之。”李莊原與南溪一地,民俗民風一貫好客,猶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李莊在抗戰時期,曾成為與重慶、昆明、成都並列的中國四大文化中心,成為當時中國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重鎮。當時李莊“的九宮十八廟”,遷來了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同濟大學等國內第一流的學術機構,雲集了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國際影響的第一流知名學者,在這裡潛心科研和培育人才。當時李莊接納這些重要機構和著名學者,就是傳承和發展了這種民俗民風。

栗峰山莊大門有一聯,提到李莊民俗民風“宗風兩銘”。“兩銘”即宋代張載的《東銘》和《西銘》。張載有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大陸時,就引用過張載所語“為萬世開太平”。李莊當時接納文化人,不僅是“為往聖繼絕學”,而且也是為發展學術“,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在新的時代,傳承和發展了宋代道學精華並賦予了新的意義。

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等幾十位專家,署名鐫刻了《告別栗峰碑銘》,立於山莊牌坊頭進門右側。內說:“爾來五年……幸而有托,不廢研求。雖曰國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歸,從容樂居,以從事於游心廣意,斯仁里主人暨軍政當道、地方明達,其為藉助,有不可忘者。”再一次表達了對於李莊好客“、使客至如歸”的優良民風民俗的讚頌。李莊民俗文化,還有很多豐富的內容,諸如:體現川南古鎮民居建築習俗的代表作“蓆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民居多是木榫穿逗結構的二層小青瓦房屋,冬暖夏涼,錯落有致,協調和諧。每間門面外還有兩扇齊腰矮門,稱為“腰門”,有獨特韻味。民俗中還有火燒草龍,劃花船,牛兒燈,老茶館。

民俗飲食中有選料、火候、刀工、佐料獨特的“蒜泥白肉”,又長又薄又透亮;因其長,曾“稱裹腳肉”,因不雅而改此名。當時專家師生都喜吃。外籍教師也常來,因語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那用上好豬腿肉做成的這道名菜。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個趣聞。

李莊是個古風古韻濃郁的小鎮,這裡的民俗活動也別有一番情趣,例如舞草龍、放龍燈、劃花船、表演“牛兒燈”、川劇清唱等等,都是年節里鄉親們喜愛的文娛活動,特別是“舞草龍”,舞得尤為熱烈紅火,成為李莊最具獨創性的民俗活動。

舞龍在中華大地上廣泛流傳,歷史悠久,多姿多彩。一般由充滿陽剛之氣的男子漢們組成龍隊,來回跑動著舞動龍頭龍身。但在古鎮李莊,最為活躍的卻是一支女子舞龍隊。逢年過節或喜慶活動,這支由大姑娘小媳婦們組成的巾幗舞龍隊便要大顯身手了。她們舞動的是用金黃稻草扎制的草龍,只見和著鏗鏘的鑼鼓點,一條“金黃長龍”在空中上下翻滾、左右躍騰,女子們的一招一式灑脫嫻熟,不僅絲毫不遜鬚眉,還在剛勁中透著女性的嬌媚。她們的舞龍表演常常讓觀眾眼花繚亂,不由得陣陣喝彩,拍手叫好!

李莊舞草龍起源於何時呢?相傳這是自唐代傳下來的習俗。起先是用金黃色布扎制“金”龍,以示對皇上的敬畏。後來由於天逢大旱,百姓為救田野禾苗,便舞龍求雨,舞后再將“龍”燒掉。若將精心扎制的各色彩布龍燒掉,很覺可惜,於是村民們就變通了一下,用稻草扎制草龍然後燒掉,意在提醒主管降雨的涇河龍王不要忘記職責,趕快降雨,以解萬民之厄。久而久之,李莊一帶就形成了舞草龍的習俗,且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如今的舞草龍早已被賦予了新意,成為表現李莊人喜慶歡悅氣氛的最佳形式。別小看這些不甚起眼的草扎之龍,它舞出了李莊人的氣質,李莊人的名聲。

抗戰文化

抗戰時期,上海的國立同濟大學等機構,已遷五次,仍被日機轟炸威脅,需第六次搬遷到川南一帶。當時有些地方已接納了疏散的人口,擁擠不堪。很多地方自顧不暇,還顧慮外來人口要增加他們供應生活需求的負擔,引起物價上漲,影響自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李莊毅然決然發出電文,熱情相邀“: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這16字,擲地有聲,巨力千鈞。這三千人的江邊小鎮,要接納一萬多外省藉的文化人,這是何等開闊博大的胸懷和氣概!

當時日寇遍地燃起侵略烽火,占領中國土,屠殺我同胞,要毀我文化,容不下一張學者的書桌。中華兒女不僅在前線抗擊侵略者,還要反擊日寇亡我中華精神傳統的文化侵略,堅持文化研究和教育後代,使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保存並發展國魂。

李莊接納的學者,在艱難清苦的生活條件下,精神抖擻,堅持著為保衛和發展中華文脈而戰。學者也是戰士,他們需要戰鬥的陣地。而李莊就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戰壕,證明了:日寇再兇惡,也不能摧毀中華文化命脈,熄滅中國文化綿延傳承的火種。李莊就是這樣有重大戰鬥意義的聖地。

在這個聖地上的戰鬥成果是輝煌的。在這裡粗茶淡飯、簡陋清苦的條件下,學者們寫出了很多重要的學術著作。李莊月亮田,梁思成當年戰鬥的故居的門上,掛有一副對聯:“國難不廢研求,六載清苦成巨製;室陋也蘊才情,百年佳話系大師”當時,李莊無電無公路,缺醫少藥,林徽因重病在身,貧病交加,典賣衣物,吃盡當光。傅斯年還特地破例給上級寫信,申請救濟。在陋室油燈下,梁思成夫婦仍在“共同奮力完成《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稿)等一批重要著作,成為日後這一領域中的學術經典”(見梁思成之子梁從誡2001年月的回憶文章)

當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到李莊,見到童第周等學者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用金魚作生物實驗,堅持科研,曾驚異地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蹟。”學者們猶如困在沙漠裡的金魚,在自己創造的精神海域中仍能自由遨遊。

二戰中曾有人在反法西斯的戰壕中發現桌上炸彈廢殼中插有鮮花,就感動地說:有這樣精神狀態的軍隊是一定會勝利的,是不可摧毀的。

李莊提供的不是花瓶,而是學者堅持文化戰鬥的陣地。在李莊民風精神的鼓舞和支持下,學者們產生的戰鬥精神,至今也能激勵我們,不要浮躁地盲從只是求利的風氣,仍然應該“不廢研求”;即使條件簡陋清苦“也蘊才情”,傳承和發揚這種文化傳統的精神!

當時李莊的文化人,也並非只是埋頭學術,不問世事。他們堅持科研和教學,也是戰鬥。他們胸懷天下,還關心大局。在前線需要時,當時同濟大學青年學生投筆從軍有364人,其中還有剛從德國學成歸來的青年教授楊寶林。他們在當時作為校本部的禹王宮集體宣誓,慷慨出發。禹王宮(慧光寺)戲台側還有2001年樹立的“四川李莊同濟大學愛國榮校教育基地”的木牌,成為激勵後輩的精神支柱。禹王宮、月亮田等等這些今日李莊“的旅遊景點”,有著這么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我們聯繫到新時代的精神,可以擴大和深化李莊民俗民風的傳承和發展!

李莊當時敞開胸懷,接納和支持了文化人,也提升了自己,使得李莊成為全國的文化重鎮,提高了知名度和學術地位。當時,國內外郵件紛至沓來,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就可準確送到。當時,李莊人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直到研究生這些學業的完成,都可以不出李莊。這成了李莊教育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這些也必然會影響李莊民俗民風的傳承和發展。李莊本來沒有電,只是點油燈。同濟大學工學院還曾用直流電機發電,供應全鎮照明和機器打米。同大醫學院經過科學化驗,查出食鹽中有氯化鋇,導致中毒,從而根治了當時流行的麻腳瘟(軟病),也豐富了民間的科學知識。醫學院有人體解剖課,李莊曾經誤傳“為吃死人”。後來,李莊人看了科普展覽會,看了古人類骨骼、動植物化石、歷代衣冠、甲冑、兵器,具有了相關知識;其民俗民風注入了新時代的認識。今天,李莊要傳承和發展抗戰時期接納和支持文化人的精神,就應發揚“海納百川”的精神,歡迎國內外四方來客,在旅遊中支持和接受各種先進文化,共同推進人類文明。

全國的古鎮為數不少,但古鎮多元化與抗戰文化融為一體的李莊卻是絕無僅有。李莊人民十分珍惜這一獨特寶貴資源,更是看重含金量極高的“中國李莊”這一品牌。在新世紀中,李莊人民有理由和信心把家鄉建設好,發展好,使之成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無愧於“中國李莊”的崇高稱號。

為紀念同濟與李莊同生死、共存亡的友誼,2006年,同濟大學與宜賓市在李莊建立了“李莊同濟紀念廣場”,樹起了紀念碑。

營造學社

抗戰時期,多家文化學術機構輾轉遷移至四川李莊,一大批知名學者雲集於此,這個長江上游的千年古鎮一時間成為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大後方文化中心,據說在當時寄一封國際郵件到中國,只需寫上“中國李莊”四字即可準確無誤地送達。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也在此時來到李莊,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一道度過了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時光。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圖書資料,隨同史語所離開昆明入川,來到離宜賓60華里的南溪縣李莊鎮上壩村安營紮寨。竹林深處的上壩是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距李莊鎮只有兩華里的路程。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個浪漫且富有詩意的名字。

在寫作《中國建築史》的日子裡,營造學社的經費幾近枯竭,幸虧史語所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負責人傅斯年、李濟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才不至於有凍餒之苦。由於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買了昂貴的藥品,用在生活上的開支就拮据起來,最後實在山窮水盡了,梁思成只得到宜賓去典當衣物,衣服當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派克金筆和手錶送到當鋪,但換回的不過是兩條草魚。即便如此,梁思成夫婦仍然不改其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提著兩條草魚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對林徽因說:“把這派克筆清燉了吧,這塊金表拿來紅燒。”

梁思成、林徽因的窘境讓朋友們傷心,傅斯年瞞著兩人向中央研究院代院長朱家驊寫信求助,費正清和費慰梅也多次來信勸他們去美國治療、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非常感激朋友們的關心,他們給費正清夫婦回信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對此也是記憶猶新,當時他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們怎么辦?”林徽因特別平靜地回答:“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梁從誡後來回憶說:“我當時看著媽媽,我就覺得她已經不是我熟悉的那個媽媽了,她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面對死亡,那樣超脫。”

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莊從北平輾轉越過日軍的防線到李莊探望兄嫂,隨後費正清也接踵而至。在朋友和親人的陪伴下,他們度過了漫漫的長夜,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勝利。1946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搭乘西南聯大的包機飛離重慶,回到了闊別9年的北平,而伴隨他們走過艱辛歲月的那座揚子江畔的古鎮,在為後人留下許多溫馨記憶的同時,也如實地記錄了當年那段難忘的歷史。

美食

李莊古鎮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黃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莊花生精選本地花生為原料,以鹽浸泡,外表呈白色;採用多種中藥配製的香料,使用傳統工藝,經過10餘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鹽味火功恰到好處,已遠銷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二黃”指李莊的黃辣丁(學名黃顙魚),為長江魚中佳品,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無比,個頭10厘米長短,為紅燒、火鍋的上等佳肴;若與竹蓀做湯,名“二黃湯”,為湯中極品。李莊的黃粑,用紅塘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葉包裹蒸而食。色澤金黃、香氣濃郁、香甜糯軟、開胃爽口,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具有濃郁的芳香油味。冷卻後,可切片油煎,別有一番風味,為宜賓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製的白糕。李莊白肉以生長8-10個月的豬為主.取其後腿上約3公斤的“三刀”肉為主料,即選料精。火候準,煮白肉講究火候,水溫保持在攝氏90度左右,煮的過程中不時用竹籤刺肉,以便使肉內外受熱均勻。起鍋後將肉放入涼開水中,以保持水分,為刀工片肉做準備。刀工實為李莊白肉的點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將2斤豬肉片成長20公分、寬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餘片,堪稱一絕。接著是配料,李莊白肉調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併舂成糊狀,名蒜泥糍粑椒,再加上好醬油、白糖等調料,具有鮮香麻辣、諸味協調,達到添一分則濃、減一分則淡的境界。白肉已成為李莊的一張名片,素有“到李莊不吃白肉。等於沒到李莊”之說。李莊白酒以本地高梁為釀酒主料,經傳統工藝釀製而成,後經存放和勾兌便可出售。

李莊白酒有“李莊五糧液”美稱,也是泡製各種藥酒的基本用酒。

李莊白糕主料是採用優質糯米經炒熟後,加進一些能幫助消化的中藥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細粉加入白糖後,用模具壓製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細的芝麻則稱為“麻糕”。無論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軟糯、入口化渣的特點,特別適宜老年人和兒童食用。買上一提禮品盒包裝的李莊白糕走親訪友,那真是極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禮品。

李莊白肉選料精、火候準、佐料香,特別是刀工片制,堪稱一絕。成菜白肉把瘦均勻,晶瑩剔透,每片長20厘米,寬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膩,爽口化渣,無窮回味。

民間流傳李莊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紂,起義各路人馬將身首斷開的妖狐蘇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變而來。因其肉片薄而長,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腳肉”。抗日戰爭期間,在內遷翠屏區李莊的文化人陶孟建議下,“留芬”飯館老闆欣然接受建議,將“裹腳肉”改名為“李莊刀工蒜泥白肉”。

今天,隨著李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李莊的當家名菜“李莊白肉”,已成為李莊小吃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聞名遐邇。何衛東,李莊人氏,人稱“何三白肉”,13年前刻苦鑽研白肉刀工技術,調料工藝,煮肉火候,在眾多白肉師傅中取得了“李莊白肉第一刀”的稱號。因慕名而來品嘗白肉的遊客很多,“第一刀”一年要片1000多斤白肉,每年過年正值旅遊旺季每天有50至100斤的銷售量。據“第一刀”介紹,他收了4個徒弟,他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李莊刀工蒜泥白肉”的美味以及這種傳統工藝帶到越來越多的地方。

交通

到達李莊需經過宜賓。宜賓交通方便。“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川南地區水、陸、空交通樞紐。客輪可沿岷江北上樂山,沿長江東去瀘州、重慶。鐵路有前往成都、重慶、內江、巡場等幾條線路,已建設成內昆鐵路南段(宜賓—昆明)、峨宜鐵路(峨眉山—樂山—宜賓)。正在建設中的有宜水高速(宜賓—水富)、樂宜高速(樂山—宜賓)、宜瀘高速公路(宜賓—瀘州),成都—宜賓—貴陽鐵路。宜賓錦湖高客站、西門汽車站每天都有開往四川省內各地及全國各地的長途汽車。

南門汽車站每天都有班車前往蜀南竹海、珙縣(僰人懸棺)、興文石海洞鄉的旅遊中巴車等。北門汽車站和西門汽車站也有開往宜賓各地區的班車。

宜賓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交通條件。103公里的內宜高速公路與成渝高速相連,內昆鐵路於2002年3月正式通車。宜賓空港已開通北京、上海、昆明、廣州、深圳等地的航班。

文藝作品

紀錄片《中國李莊1940~1946》

編導:宋洪飛/張潔/李建章/劉瑞祥

攝像:陳凡/李勇/盧川

剪輯:唐揚/嚴肅

音效:劉光耀/胡彪

內容簡介:

本片反映的是中國全民抗戰時期,主要是1940-1946年間,發生在川南古鎮李莊的一段文化抗戰歷史。全片分六集,各集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相對獨立性。各集均以當事人口述和歷史照片資料相結合,反映了當時的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學術單位搬遷到李莊的經過,以及他們在李莊六年教書育人,傳承文化的史實。講述了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名流學者和同濟大學的青年學生們在李莊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鑽研學問,傳授知識,堅持抗戰的故事。展示了李莊人民當年共赴國難,為國分憂的寬闊胸懷;展示了遷移到後方的學者們矢志報國,堅持文化抗戰的精神面貌和學術成果。

《發現李莊》

作者:岱峻

ISBN: 9787541122729

頁數: 387

定價: 29.0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4-05-01

發展新姿

建國40多年來,李莊經濟有了蓬勃發展,社會事業日趨繁榮,鎮容鎮貌大有改觀。逐步建成農業、釀酒、機械、造紙、建築、建材、旅遊、農產品加工等為支柱產業的新興集鎮。1998年鎮域社會總產值2·7億元,其中鎮企業產值2·5億元,財政收入250萬元,人均純收入2700元。李莊是國家、省、市、區小城鎮試點鎮之一,區級經濟園區之一。適逢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李莊經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現《李莊總體規劃》已經批准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良好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全優的服務,將吸引眾多的投資者來李莊發展。古老而又年輕的李莊將敞開胸懷,以嶄新的資態歡迎各方賓客落腳李莊,共創李莊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