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范強

李范強

(1910-1942)1927年從菲律賓歸國。1932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中歷任紅1軍團組織部幹事。1934年10月跟隨中央紅軍長征,後任紅1軍團組織部副部長、部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抗日軍政大學學員,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41年皖南事變中不幸被俘,被關押於上饒集中營。在獄中任中共秘密支部書記,組織領導了獄中的越獄和暴動工作。1942年5月犧牲於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屠刀下。

簡介

由菲律賓岷里拉到福建泉州
李范強,1910年5月3日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濱海僑鄉永寧岑兜村。父親李茲螺,早年赴菲律賓做僑工,在碼頭當搬運工人,後經營小雜貨商店。母親施荷在家鄉務農,後患瘟疫過早地離開人世。李子芳8歲時入家鄉的銀江國小讀書,後因父親經商不幸破產而輟學。不久,父親又因患重病身亡,年幼的李子芳先去了生活的依靠。為謀生路,1924年,年僅14歲的李子芳被迫隨同鄉結伴飄洋過海來到菲律賓岷里拉,在一家商店裡當學徒。

學習

由於得到親友幫助,以半工半讀的條件進入岷里拉中西學校讀書。不久,他開始接觸到了一些進步的書刊報紙,受到一些進步思潮的影響,隨著國內大革命的興起,他在岷里拉再也呆不住了,遂於1927年初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鄉。他開始就讀於泉州培元中學,後又轉入晉江中學和黎明中學等學校。他專心學習革命理論,認真閱讀各種進步書刊。《共產主義ABC》、《嚮導》、《新青年》以及他由南洋帶回來的許多唯物史觀的哲學著作等都是他經常閱讀的書籍。
大革命失敗後,李子芳不畏風險,繼續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生運動,敢於抨擊黑暗,並繼續在學校中秘密傳播進步書刊。由於以上活動,他被學校當作“過激”分子而推出校門。1931年,只得轉人泉州東郊法江國小任教員。在學校里他仍利用各種方法,宣傳革命道理,揭露農村貧窮不均、地主階級殘酷壓榨農民的罪惡現實,由此引起了國民黨黨部的注意,因此只得再次離開。
為繼續完成學業並尋求進行革命的道路,他來到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在一片白色恐怖的南京城內難以安生,於是前往南京中央大學旁聽大學課程。以後,再度轉回家鄉。在那裡他結認了一些革命知識分子,並經他們介紹加入了反帝大同盟和革命互濟會,開始了專門從事革命鬥爭的生涯。

參軍

工農紅軍中的歸僑戰士後分兵於漳州地區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政權,擴大紅軍部隊。李子芳經廈門互濟會介紹,由鼓浪嶼前往漳州參加了紅軍。被分配到紅4軍政治部組織部任幹事,開始了戎馬生涯。同年6月,他隨紅4軍進入江西蘇區。12月。紅4軍政治部改編,他擔任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幹事。在中央蘇區期間,他努力學習軍事知識,認真完成政治部組織工作各項任務,由一個青年知識分子逐漸成長為一位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不久,他參加了第4次反“圍剿”作戰。在激烈的戰鬥中,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1933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他參加了第5次反“圍剿”作戰。在作戰中,由於“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紅軍未能打破“圍剿”,被迫於1934苹10月實行長征。李子芳隨紅1軍團行動,在極為艱險的條件下,出身於知識分子的李子芳始終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去戰勝前進途中的重重困難,並盡力關心和幫助身邊其他戰友的安危。當時紅軍減員嚴重,幹部調整變化十分頻繁,他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卓有成效地協助軍團領導做好部隊中各項複雜的組織幹部工作。由此成為紅1軍團政治部中出色的政治工作幹部。1936年,他調任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並被選為軍團黨委候補委員。

反抗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繼侵占東北後,又不斷吞併華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2月,中國工農紅軍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率領下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準備開赴華北前線直接對日作戰,李子芳即隨軍東征。5月初,由於國民黨軍的阻攔,抗日先鋒軍回師陝北。此後,他又參加了紅軍西征和鞏固、擴大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行動。
在紅1軍團政治機關中,李子芳在各項工作中處處走在前面。一次紅1軍團組織師以上幹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由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和鄧小平同志親自授課。每次理論考核,均由聶榮臻命題,鄧小平評卷。李子芳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十分認真,每次考試他總是與第1師師長陳慶同列第一名,一次考核國際知識,他倆都因為成績優異而得到了鄧小平給予的最高分,110分。
1937年秋,李子芳人抗日軍政大學第3期學習。
奉命南下赴新四軍政治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根據國共兩黨協定,中共領導的南方八省游擊隊奉命組成新四軍。為充實新四軍骨幹力量,加強新四軍組織建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從延安抽調了大批幹部南下進入新四軍。為此,李子芳也於1937年10月被任命為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1月底,他與40多位黨政軍領導幹部告別延安,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等地,迅速投入到新四軍創建工作中去。
新建立的新四軍政治部,由於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和副主任鄧子恢均未到職,李子芳除參與全軍的組建工作外,還擔負起籌組政治部的工作。在軍首長的領導下,經他的努力工作政治部及其所屬的組織、保衛、宣傳、民運、敵工等各部領導機構,都很快建立和完備起來。在擔任組織部長期間,他把組織部努力建設成新四軍的 “幹部之家”。他熟悉幹部,知人善任,為人持重,處事嚴謹。他身為新四軍高級幹部,但平易近人,作風民主,因此,深得機關人員的尊敬和擁戴。他悉心傾聽民眾呼聲,從不主觀主義地給幹部亂扣帽子。他生活簡樸,喜愛文體活動,軍機關的籃球場上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事變

皖南事變後身陷囹圄
抗日戰爭中期,隨著新四軍的不斷發展壯大,國民黨頑固派對此十分仇視。第二次反共高潮開始醞釀。對於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和其在皖南的軍事陰謀活動,中共中央早有察覺並一再指示新四軍領導人對此要有所防備。事變發生前,種種跡象表明,對於頑軍的突然襲擊軍部已不能不作準備。於是,事先軍部已安排部分人員提前作安全撤離,轉移至江北安全地帶。李子芳因闌尾炎剛動過手術,並患有嚴重肺病,身體十分虛弱。軍部決定他提前撤離。然而李子芳認為自己是組織部長,不能離開部隊自己先去,於是堅持與部隊一同行動,並帶領組織部迅速辦理了所有先行撤退人員的組織手續,使許多年老體弱的同志得以提前渡江,撤至江北抗日根據地。
皖南事變爆發後,新四軍軍機關及直屬部隊9000餘人突遭國民黨軍8萬餘眾的重重包圍,在情況異常嚴重的時候,軍首長再次決定李子芳與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朱鏡我先行撤離,但李子芳和朱鏡我都毅然堅持不走。李子芳還堅定的表示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部隊,要死,就和大家死在一塊!”,在生死關頭充分顯示出了臨危不懼的獻身精神。

被捕

當反覆突圍未能奏效後,葉挺軍長決定部隊分散突圍。李子芳立即組織政治部機關和從各處陣地退下來的部隊分散突圍。他對大家說:“一定要殺出一條血路,奪血路而走。”另告誡說,突圍出去後,不論情況如何艱難,也不能灰心喪氣,中國革命的勝利已為期不遠了。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突圍部隊經數晝夜浴血苦戰,彈盡援絕,最後僅有少數部隊突出重圍,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捕。李子芳因身體極為虛弱,行動十分艱難,不幸落入敵手。

暴露

李范強被俘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很快暴露了組織部長身份。不久他與葉挺軍長第3支隊司令員張正坤,新2支隊司令員馮達飛,軍政治部秘書長黃誠,敵工部部長林植夫等高級幹部及其六、七百名新四軍指戰員,一同被關押在江西“上饒集中營”。
上饒集中營中的不屈鬥爭
上饒集中營,李子芳起初被囚禁於國民黨第3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李村的一座牢房中。他的隔壁即關押著葉挺軍長。李子芳利用可乘之機與葉挺傳遞紙條,向葉挺匯報獄中人員情況,並表示了與頑固派鬥爭到底直到犧牲的堅強決心。由於葉挺當時尚未恢復中共組織關係,當看到李子芳等難友革命到底的堅定決心,受到很大鼓舞。
李范強拖著病弱的身體,堅持在獄中開展中共黨的工作。他積極進行對被俘人員的革命氣節教育,特別是對被捕的女同志倍加關懷和鼓勵。他要求難友們不要悲觀失望,切不能喪失革命的原則立場和氣節。他說,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要堅持鬥爭到底。

獄中組織

為了隔離新四軍負責幹部與其他人員間的聯繫,1941年7月,李子芳被轉移至石底監獄。
在石底,李子芳很快設法建立了獄中的秘密中共黨支部,並任支部書記。他與支部委員黃誠、徐錦樹等總結了皖南事變的慘痛教訓,他提出要爭取進行越獄行動, “設法逃出去,使得我們能夠為黨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同時,也要做最壞的打算,萬一無法越獄,將鬥爭到底,準備犧牲。李子芳估計到國民黨頑固派不會放過他,而且自己身體又極度虛弱,即使能夠越獄也跑不動。所以他十分坦然地對難友們說:“我從被捕開始那一天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只可惜我為革命做的工作太少了。”他的言行,深深地感動著並激勵著被捕的新四軍指戰員們。

越獄

1941年深秋,經李范強批准,已挖通暗道的徐錦樹、廖振文、胡崇德3名新四軍難友,先行越獄。他們雖然超出了牢房,但不幸因天黑迷路,最後仍未能逃出虎口。徐錦樹不幸犧牲,其餘二人被重新投入囚牢。事後,國民黨軍統特務頭目張超威逼李子芳承認是越獄事件的指使者。李子芳大義凜然,義正辭嚴地痛斥張超說: “越獄完全是正義的行動。也是獄中每一個共產黨員和革命者的意志!今天你們既然不敢公開來審判我們,那么這種監禁就是非法的。因此我們也就有越獄鬥爭的自由和權利。我們新四軍同志在這裡受盡了你們的折磨和迫害,老實告訴你,我要不是身體衰弱,也會越獄的。如果這樣,那又是誰來指使的呢?”在李子芳這樣頂天立地的革命者面前,張超無言以對,只得退出了牢房。
越獄事件發生後,國民黨特務加強了各種防範措施,並進一步加劇了對新四軍戰俘的迫害。李子芳和黃誠被加釘了腳鐐,受到了更加嚴密的監視。但李子芳仍鼓勵難友們“要多想辦法,”“只有鬥爭才是出路”。此後,被囚禁在茅家嶺和赤石兩地的新四軍指戰員,成功地進行了越獄暴動,這次暴動給予國民黨頑固派以沉重打擊。對此,李范強感到無比欣慰,他遙祝難友們早日與自己的部隊會合。

就義

1942年春夏之交,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大舉進攻浙贛地區,並進逼上饒。5月上旬,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在匆忙撤退前,將李范強、黃誠、廖振文、胡崇德等新四軍負責幹部就地秘密殺害。就義時,李范強年僅32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