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范奭

李范奭

李范奭(朝鮮語:이범석,1900年10月20日-1972年5月11日)韓國政治家和獨立運動家。中國雲南講武堂畢業,漢城鍾路人。號鐵驥,又名王雲山、麟男、哲琦、李國根、吳基星。 李范奭是朝鮮李氏王朝的後裔,世宗大王的嫡五男光平大君17代孫,曾任韓國光復軍參謀長。1945年8月15日解放後,於1946年5月歸國,是韓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兼國防部長(1948年7月31日-1950年4月20日)、內務部長官(1952年5月-7月)、黨經理(1956年)和自由黨副黨首。李范奭是也韓國早期納粹研究人員。

基本信息

生平履歷

李范奭 李范奭

李范奭1900年10月20日,出生於漢城府。父李文夏(이문하)、母延安李氏。曾祖父李穆淵是刑曹判書和全羅道觀察使,從大父李寅命為禮曹判書,祖父李寅天居住在忠清南道天安郡木川面,所以他的祖籍在天安郡。

1907年伊藤博文指示下達命令將大韓帝國軍解散,對軍隊解散令不服的朴升煥大隊長自殺,漢城騷亂,日軍突然造訪搜查李范奭的家,李范奭家的僕人丁太圭被殺,引發他的復仇心理和排日思想。1910年李范奭在京城府長沙洞的私立張勛學校(張勛高等學校前身)就讀,同年8月日韓合併,大韓帝國滅亡,父親李文夏任職江原道,他轉到伊川公立普通學教就讀。1913年3月,畢業於伊川普通學校。

1913年李范奭離家就讀京城第一高等普通學校,1915年秋,15歲的李范奭遇到韓國獨立運動家呂運亨先生,在他幫助下逃亡到中國。同年12月,到達上海。此後,他和申錫雨、申奎植、趙庸夏、趙成煥、申采浩等諸位獨立運動家見面。

1916年秋,李范奭經申奎植請求唐繼堯給他起假名後化名李國根,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

1919年3月,以該校騎兵科第十二期第一名畢業,而後調到昆明乾海子騎兵聯隊擔任見習教官。同年5月,李范奭聽到韓國國內開展“三一運動”的訊息,就辭職到上海投奔上海臨時政府。在李東寧、安昌浩、申奎植等人的安排下,離開上海又前往滿洲(中國東北地區)開展武裝鬥爭。同年10月,由李始榮先生介紹,到東北就任奉天省柳河縣(今吉林省柳河縣)的奉天省新興武官學校擔任教官和教學隊長,培養獨立軍。

1920年3月,李范奭應金佐鎮將軍的之邀,到汪清縣西大坡任韓國獨立軍北路軍政署(亦稱北路軍)練成大將(教官)。同年5月,金佐鎮將軍在北路軍正式成立了士官練成所,李范奭再次被任命為教官。當時在中國的滿洲地區,韓國青年越聚越多,如果肯出錢武器也不難買到;因此金佐鎮將軍準備擴大隊伍,為韓國的獨立而戰。日本陸軍省發現這一情況後,給中國政府(奉天張作霖)施加了壓力,力圖阻止韓國獨立軍發展與壯大。並照會張作霖,與日軍共同圍剿。迫於無奈,張作霖命奉軍孟富德部前往汪清、琿春地區討伐韓國北路政署軍。為了避免與北路軍政署的正面作戰,孟富德向金佐鎮將軍透露這一情報。金佐鎮將軍率領北路軍政署離開根據地汪清縣向白頭山轉移,於同年10月5日來到了和龍縣三道溝。

這時,金佐鎮將軍接到日軍追擊的情報,決定給它迎頭痛擊。李范奭逐奉命率北路軍第二梯隊,在青山里一帶設伏。1920年10月20日,日軍先頭部隊到達青山里附近的白雲坪,遭到北路軍的伏擊,損失慘重。李范奭在日軍大部隊到達之前解決戰鬥,並向泉水坪、漁郎村、萬鹿溝等地區轉移;轉移過程中,又和日軍進行十餘次較量,日軍被擊斃數千人,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此後,日軍調集重兵繼續白頭山圍剿。北路軍在孤立無援情況下,逐沿著中朝邊境地區向北部轉移,於11月中旬到達中蘇邊境的密山縣。與附近的大韓獨立軍、義軍府、血誠團、正義軍政司等隊伍實行了大聯合,組建成了大韓民國獨立軍團,總兵力達到3500餘人。由大倧教領導人徐一任總裁,洪範圖、金佐鎮、曹成煥任副總裁,李章寧為參謀長,李青天(即池青天)為聯隊長。

俄羅斯方面主動與獨立軍聯繫,提出與聯合作戰的意圖,洪範圖、金佐鎮、李范奭等逐率部進入俄羅斯,在自由市與俄軍密切合作,聯合作戰。

1921年6月,俄國背信棄義,通知在俄羅斯境內的北路軍解除武裝。遭到洪範圖、金佐鎮將軍的堅決反對,雙方展開了激戰。後來,因為獨立軍方面彈盡糧絕、孤立無援,被迫解散。1922年,以蘇聯協同民族軍之延海州地區指揮官身分,參加蘇聯革命戰爭。同年10月,因患腎病去俄羅斯的依爾魯爾接受治療。

1923年,獨立軍將領金奎植、高平、李范奭等返回中國境內,在東北延吉縣明月溝組成高麗革命軍,李范奭任高麗革命軍騎兵支隊司令,繼續與日寇周旋。後來,李范奭轉道上海,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任職。

1934年2月,經金九、李青天(即池青天)的努力,中國政府在中央軍校洛陽分校內,開設了韓籍軍官培訓班。招收92名韓國青年入學,李范奭任中央軍官學校洛陽分校韓人特別班教學隊長,負責教育和軍訓,繼續致力於培養獨立軍幹部的工作。後來,由於日本政府的干預,韓籍軍官培訓班於1935年被迫停辦。

1940年,任中國中央訓練團中隊長。 1941年,臨時政府決定不再依賴中國政府,而獨自組建光復軍;以金九為首,由朴贊翼、李青天(即池青天)、金學奎、趙擎韓、李范奭等具體負責籌備。同年9月17日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在重慶成立,李青天(即池青天)任總司令、李范奭任韓國光復軍參謀長。

1942年4月,金若山(即金元鳳)領導的朝鮮義勇軍與光復軍合併後,李青天(即池青天)任總司令、金若山(即金元鳳)任副總司令、李范奭任參謀長,隊伍重新編成三個支隊,已發展到3500多人。同年10月,改任韓國光復軍副參謀長的李范奭,被任命兼任第二支隊支隊司令,到西安赴任。

1945年,韓國光復後立刻隻身駕機回漢城同日軍司令交涉解除日軍武裝問題。1946年10月9日,創設朝鮮民族青年團,任團長(10月)。1948年,韓國政府成立後,任韓國第一任內閣總理(1948年7月31日—1950年4月20日)兼國防部長(1948年8月15日~1949年2月)。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他突然回國。漢城失守之後,他決心自殺。但由於年幼的兒子而放棄,他秘密建議政府遷都大田。他的國防部長官被解職後,歷任駐中國台灣政權大使(1950年12月~1951年9月)。1952年自由黨建黨後,被推舉院外自由黨副總裁。1952年5月擔任內務部長官,內務部長官任職期間,5月24日發生的釜山政治風波,7月辭去內務部長官職務。

1952年8月由於李承晚排擠,競選副總統落選。1953年出國考察各國的政治、軍事局勢。1956年1月退出自由黨,參與組建共和黨,任共和黨最高委員。1956年5月李范奭參加第三屆大韓民國副總統競選,但落選。副總統落選後,李范奭返回自由黨。

1960年,當選為參議院忠清南道議員。1961年5月5·16軍事政變後解散國會,辭去國會議員職務。1963年1月與李承晚共同組建獨立推進會議。同年3月1日,韓國朴正熙政府為表彰他的功勞授予其建國勳章總統章。4月,任自由國民黨指導委員。同年任反對延長軍政全國鬥爭委員會議長團成員,同年8月參與創立國民之黨,並任該黨代表委員和最高委員,年底退黨。1967年2月,任新民黨顧問。1969年5月,被朴正熙任命為國土統一院最高諮詢委員兼常任顧問。

1971年7月為銅雀洞國立墓地的李承晚的墓碑親筆題字。

1972年5月10日台灣“中華民國中華學術院”授予他名譽哲學博士學位。1972年5月11日上午5點45分因心肌梗塞在漢城明洞聖母醫院去世,享年71歲。

著作

他的著作有回憶錄《烏燈火》、《流浪的熱情》、《韓國的憤怒》(1945)、《論述家、民族和青年》(1948)、《血栓:青山里戰鬥作戰》、《在西伯利亞的天空下》等。

朝鮮柔道

1945年10月當選朝鮮柔道協會第一任會長。回國後他欣然接受了大韓柔道學校的創立,並積極支持和幫助。1950年11月任大韓柔道協會首任會長。1953年6月15日擔任大韓柔道學校首任校長。大韓柔道學校後變更為龍仁大學。10月1日辭去大韓柔道學校校長一職,1954年12月也離開了大韓柔道會會長的職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