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2001年,畢業於南京郵電學院。
2001年~2003年9月,在中國聯通濟南分公司工作。
2004年9月~2006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導師為李順榮教授,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在京期間,曾任《新青年· 權衡》雜誌編輯部主任、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理事等。
從2007年開始,李英強就和幾個與自己志趣相同的人一起打造一個“鄉村圖書計畫”。李英強出生於農村,小時候沒讀過幾本的書,後來他一路北上求學,眼目即開。他的成長經歷使他一直感慨中國鄉鎮文化貧瘠的現實。“我自己就是個鄉村的孩子,當我通過上學和閱讀獲得了個人的自由之後,回過頭去看,今天鄉村閱讀資源精神文化資源的匱乏恐怕沒有比二十年前變得更好。”李英強喜歡借用朱永新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他所主導的立人圖書館的目的在於,通過書籍、通過閱讀塑造更多“獨立而健全的個體”。
從一開始,李英強就在探索一條教育之路。這也是立人圖書館最核心的定位。他希望自己能為青少年提供一條“自我學習、自我解放、自我成人”之路,讓教育回歸其本質功能,即立人。而鄉村教育革命,“當從鄉村圖書館開始”。 李英強理想中的鄉村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學習中心、教育基地,還是一個文化中心、精神家園,並且還將成為一個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人們從這裡不但是索取,還給予,更重要的是交流,圖書館成為鄉村公共生活的一個新的開始。
還鄉立人
2006年9月6日,在《新青年·權衡》雜誌撰文《挽救大學的商業道路》,他認為中國的大學改革開放程度太低,“是計畫經濟的最後堡壘”。他提出一個“虛擬大學”的方案,但並無實際反響。 於是,自己動手辦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結合線上線下的大學的念頭出現了。經過一番嘗試,此實驗擱淺,成為留在電腦中的一個《開放大學策劃書》的文本。從事立人圖書館的工作數年之後,李英強看到大量青年上大學以後處於空虛迷茫的狀態,希望能夠幫助受立人圖書館影響已經建立起較好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習慣的學生繼續在這個方向上走一程,於是開始了立人大學計畫。
2007年,他在家鄉湖北蘄春縣青石鎮建立了第一所鄉村圖書館,取名 “立人”。
2007年9月,與余世存、薛野、張守禮、張大軍、楊民道等朋友一起啟動鄉村圖書館項目。
2007年12月17日,立人圖書館第一分館——黃侃圖書館在青石鎮成立。
2008年秋天,他應邀到晏陽初先生的家鄉四川巴中開設新分館,早先談好合作的學校忽然變卦,四處聯絡合作學校遭到各種懷疑,幾次談好的意向、簽訂的契約都被臨時推翻,那時簡直有些“彷徨於無地”的感覺,不過後來有幸得到兩位校長的先後支持,讓他們在四川只開一個分館的計畫變成同時開兩個。
2009年春天,立人共有四個分館,連李英強和妻子在內只有五個員工,可有兩位同事同時提出離職。所幸很快就有三位加盟者,化險為夷,而且為成立第五分館創造了條件。
2010年底,五個“立人”分館先後建立了流動圖書站,圖書“流”向縣裡,或村里。第二分館設定的流動圖書站就在三個村國小里,一位國小校長高興得不得了,催過好幾次,還自己找車到圖書館拉書。
2011年5月,立人發出了“暑期大學”招生令,將匯集劉瑜、張健、熊培雲等知名學者,與青年人一起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大學教育。全國17個省市有100多名報名者,其中80人通過篩選得以赴學,甚至有個高中生,連續四天騎行340公里,從河南穿越大別山區趕到湖北蘄春青石鎮。
2011年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12 版)冰點特稿第817期刊登《為家鄉立人》 ,用較長篇幅報導了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生李英強創辦鄉村圖書館的事跡,引起了人們的熱烈評議。
人物語錄
我心目中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愛激發愛,用自由培育自由。
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不是教育扶貧,而是精神取暖。
林中兩條路,我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小徑。不被社會時髦的潮流裹挾,不被已知未知的困難嚇倒,我們選擇,我們承擔,我們熱愛,我們享受。
立人不是理想國,不是愛麗絲小姐誤打誤撞進去的仙境。立人並不是包羅萬有的,而只是一座橋樑。這橋通向無盡的遠方,連線著一個無限寬廣的世界。這橋樑首先溝通的是城市和鄉村,讓城市的資源、人可以直接面向鄉村,可以直接參與促進鄉村社會的變革。
“立人,取《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我想通過圖書館這個平台,恢復人的尊嚴,發揚人的價值。”
“我相信一件事,就去行動。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接受我們不能夠改變的,這就是我所要做的。”
“我幾乎看過所有寫家鄉淪陷的文章。經濟的繁榮,並沒有給農村帶來精神世界的充實。我們不能做點什麼嗎?”
“我不能逃離,也無處可逃。我是農村考出來的,我必須回到農村去。”
2011年12月10日,李英強轉發了一條“希特勒重視標語、口號治民的作用”的微博,他評論道:“年輕時讀過一些好書,思考過一些嚴肅問題,腦子裡面就不容易被人刷標語、擺家具了!讀書要趁早!”
2013年11月26日,李英強轉發了學者梁鴻的微博“當代鄉村建設者們的努力與堅持應該被我們尊敬和支持”時說:“未來會有更多有理想、有情懷、有行動力的年輕人加入到鄉村建設的行列中來,讓鄉村在人文的意義上變得更宜居,從而讓更多懷揣夢想的人不用忍受城市的庸碌、疲憊、擁堵而無處遁逃。”
榮譽及成就
2012年,“第四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2012年度責任領袖獎。
2012年,騰訊網致敬為“時代知行者”。
2011年,入選年南都公益基金會“銀杏夥伴計畫”。
2013年,南都周刊中國溫度榜年度個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