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纓

李纓

李纓,男,1963年生,1984年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台任紀錄片編導。1989年到日本留學。1991年至1993年研究影像人類學,1993年受聘為日本文化廳海外藝術家研修員,在日本與製片人張怡一起創立第一家在日華人的影視製作公司龍影。現為日本電影導演協會國際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電影之路

生於1963年的李纓,父親是詩人李士非,他小時候時值文革,父母都被批鬥,要下放幹校改造,同讀一個國小的哥哥因“寫反動標語”被打成了反革命。老師認為兄弟倆都是反革命的小孩,動員同學們都孤立他們,因而李纓一直感到很孤獨,“基本上沒有朋友的感覺。”

“而且我最早的記憶你知道在哪裡?在尼姑庵,大概二三歲時。跟宗教真是離不開,這都是命。”那時母親沒時間帶李纓,就把他寄托在那裡,如此,尼姑庵成了保育院,尼姑成了保姆。若調皮不想睡覺,那些尼姑就裝貓叫,很尖利的貓叫聲,搞的很恐怖,嚇得李纓鑽到被子裡睡覺,這個習慣一直到中學才改掉。 後來李纓就到幼稚園全託了好多年,國小時,父親從幹校回來,李纓問母親“這個叔叔是誰?”,母親當即掉淚了。

回顧自己曾經作出的選擇。“每個選擇,結果是不可知的,但放棄什麼總是很清楚。我發現,我每次都選擇了不清楚的結果,而放掉這個,放掉那個。” 1984年,21歲的李纓剛剛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中央電視台,很快被派往西藏拍攝紀錄片。 1987年,他帶著《雪頓西藏》去參加萊比錫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當時挺有成就感,可一看別人拍的東西,便被震住了。他想:在央視再呆5年,恐怕也拍不出人家那樣的東西。1989年3月,李纓到了日本。

李纓 李纓

不會一句日語,住4.5平方米的小屋子,刷過盤子,學廚師和按摩,一做3年運輸公司的搬運工……這是李纓最初的日本。有一天,搬運工李纓偶然看到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夢》,突然對自己說,我也要拍電影!當他興奮地跟別人說起,聽者說:“你?算了吧!”但李纓沒有“算了”。

1993年,李纓與製片人張怡組建了龍影公司,師從日本電影大師大島渚,從事紀錄片和故事電影創作,終於在1997年開始製作自己的電影。

當被記者問起生活這樣艱辛,為什麼沒想去當AV導演,已是日本電影導演協會國際委員會一員的李纓,笑言今天發現不少委員還真是拍AV起家。“AV在日本,已是相當規範的產業。日本人不覺得這有什麼。日本有個詞叫"性風俗",他們認為這也是一項文明指標,跟工業文明、玉器文明一樣。他們說自己是"性風俗"最發達的國家。當時真有人找過我,說是拍關於男人和女人的宣傳片,但我不太明白,膽小,就沒幹。”

李纓第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是《2H》,主角是國民黨元老馬崇六。馬崇六1920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4年畢業歸國任孫中山先生的士官,參加北閥,後參加抗日,任國民黨工兵總司令,國共內戰時任國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長。蔣介石敗退台灣後,到東京定居,上世紀60年代子女移居美國及夫人去世後一直獨居。《2H》,用影像記錄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兩年。馬崇六留下的遺囑,第一句話是講自己:“1902年12月26日,在雲南出生,近百年來,適逢世紀動盪,祖國混亂,歷盡艱辛痛苦。”一個生命的去來,和一個世紀的去來,融為一體。李纓稱,拍攝《2H》,首先是一種“自我拯救”。“他是海外漂泊的一個縮影。他大陸留不下來;與蔣關係不好, 沒去台灣;1956年到東京,卻一直沒有日本國籍。我們是忘年交,但孤獨是相同的。”《2H》,後來在1999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讓李纓神傷十年有餘的《靖國神社》,和《2H》拍攝幾乎同步。李纓稱,自己的電影人生始於日本。拍攝《靖國神社》時,電影之於他,等同石頭之於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是刀耕火種、自衛取暖的生存工具。1997年,李纓代理了由中國人製作的紀錄片《南京大屠殺》。他到原附屬於靖國神社的軍人會館去拍攝一個“南京問題六十周年研討會”。研討會開場,即放映日軍當年拍攝的紀錄片《南京》,裡面有日本軍怎么攻入南京,怎么在南京城裡維持秩序。放映到日軍占領南京、舉行升國旗儀式時,會場上竟然響起一片掌聲。李纓震驚了,恍然間甚至覺得現場響起的是槍聲。李纓發現,這是日本的一個社會問題,在南京大屠殺這件歷史大事上,日本人的認知跟中國人有著如此之深的隔閡。他決定要碰一碰靖國神社,這個在日本影視界完全不敢觸碰的禁區。

1869年,明治天皇為了紀念那些幫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戰死者,創立了“東京招魂社”。10年後的1879年正式更名為“靖國神社”。迄今為止已有246萬多個在歷次戰爭中戰死的軍人被招為“英靈”供奉於此,其中8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他們的名字精確到個人,包括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東條英機、南京大屠殺主要罪犯松井石根。 在導演闡述中,李纓寫道:“靖國神社既是日本天皇的戰爭祭壇,又是日本一個表情最為複雜的舞台。它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壘,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殖民主義與愛國主義,名譽與羞恥,宗教與政治,右翼與左翼,不斷在這個舞台上交鋒吶喊。”,靖國神社背後的複雜性在就於天皇問題,昭和天皇在戰爭中是最高的戰神,而在和平時代又搖身一變變成了和平之神,同樣一個人,只是身份換了而已,那么戰爭的責任到底要誰來負責?

電影以無解說詞的形式,從靖國神社的靈魂象徵體“日本刀”作為切入點,以最後一位“靖國刀”刀匠為線索,結合靖國神社這個舞台上發生的種種參拜現象和衝突故事,從多方視點將靖國神社的“神聖性”及矛盾性予以層層深入的呈現與追尋,從而將一座“神殿”的虛構性予以破解。其關於“戰爭與和平”的理性探索,在柏林電影節和聖丹斯(美國)與釜山等等重要的國際電影節得到廣泛而熱烈的反響。香港國際電影節榮獲最佳紀錄電影人道大獎。

《靖國神社》,世界上第一部以“靖國神社”作為主角的紀錄片,曾被日本右翼視作“反日電影”,被國會議員審查、各大影院迫於政治壓力取消放映、但日本各大媒體均發表社評來支持影片的上映。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也發表講話:“如果僅僅因為遭到故意騷擾或部分人的某些特別原因而停映,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電影公映後創造了日本紀錄片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獲多項國際大獎。為了它,日本媒體創造了一個新詞“靖國騷動”,這被視作戰後日本電影史上最大的社會文化事件。而不少中國人在網路上看了《靖國神社》之後,認為這部片子是在為靖國神社辯護、為日本辯護。李纓回應道:我並不是為靖國神社辯解,而是通過不斷地進入,試圖用對方的語言和思維而不是通過翻譯來理性表達靖國神社。我不斷地試圖超越各種局限性。令我感到很糟糕的是,中國人總是帶著“憤青”的情緒來看日本,始終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來真正認識日本 。

從開機到最終上映,這部片子耗時整整十年,讓李纓在日本獲得了“全國電影觀眾聯盟獎”,也惹了官司李纓說,能把獎頒給《靖國神社》,榮譽是屬於日本的;這一路關於日本歷史文化、中日關係的體察、思索才是屬於自己的。

代表作品

1986年電視紀錄片《雪頓——西藏》1997年萊比錫國際記錄片電影節參展

李纓 李纓

1988年電視紀錄片《西藏大祈願》(與陳真共同導演)亞廣聯(ABV)特別推薦獎

1993年NHK紀錄片《西藏大河紀行》共同編導

1996年朝日電視台特別節目《香港電影與香港歸還》

1998年 電影《2H》

1999年 NHK紀錄片《毛澤東秘藏京劇電視之謎》

2000年 故事片《飛呀飛》200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參賽作品

李纓歷經10年拍攝完成的紀錄影片《靖國神社》(日本片名《靖國》)在拍攝期間得到了日本文化廳下屬獨立行政法人的資助,現已公映。

2012年,執導蒼井空主演的微電影《第二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