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父漆工,曾任太平軍旗官。李年少時,因貧一度輟學務農。後得名儒趙蓉曾先生賞識,免費收讀,與其子趙聲同窗,志趣相投。
事跡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應徵入新軍三十三標,歷任排長、隊官,加入同盟會。繼又考入南洋陸師學堂。廣州起義前奉聲召赴粵,潛居香港,被派策動新軍反戈,奔走於省港之間。起義失敗後,潛至上海,參加同盟會上海地區的革命活動。
武昌起義後,在滬與同盟會同志共商光復鎮江、南京大計,銜命至常、錫等地召集有志革命的退伍兵目,組織敢死隊,暗藏武器,分批潛入鎮江待機:將其親戚開設的三益棧旅館作為起義總指揮部,積極開展起義準備活動。與新軍管帶林述慶相互配合,爭取巡防營統領陸如仙中立,贏得各要塞及海軍官兵的支持,又得商界為起義準備的糧餉巨款,於是兵不刃血而光復鎮江,成立軍政府,李任軍務部長。
蘇浙聯軍組成西取南京時,渡江與徐寶山組成江北支隊,率隊抵十二圩,合水師營,克六合鎮,與柏文蔚所率鎮軍支隊,攻占頑敵張勛的輜重基地浦口,切斷南京守敵北逃的歸路。攻打浦口時,李臨陣督戰,三日不食,為山炮震昏倒地,口吐鮮血。部屬將其背下陣地搶救甦醒後,強令左右送他到前線繼續指揮作戰。官兵深受感動,士氣大振,一以當十,即已退卻之士兵也轉退為進,終於攻克浦口。
南京光復後,任陸軍第十六師參謀長,後任鎮江衛戍司令官。任職期間,整頓社會秩序,為民除害,鎮壓了罪惡累累、民憤極大的惡棍7人,懸首四門,以儆效尤;槍決於徐寶山的心腹團長、血債累累的邊振新;倡議修築了京畿路。
民國4年(1915),袁世凱謀復帝制,李與黃興、趙馭六、馬貢芳等聯名通電討袁。遭袁通緝,被迫匿居上海租界,至袁死始返里。
此後,大小新舊軍閥爭戰不休,辛亥革命果實已被葬送。李痛悼林述慶遇害,受內部排擠,隱於故里種地、開窯坊度日,以書法自娛。鄰里每有不平事則為調處,遇欺壓鄉民的地霸豪紳則不稍讓。嘗書對聯兩軸明志:一為“早歲從戎,誓復潤州鐵甕;近年養晦,每思梓里山河”;一為“一輪明月,兩袖清風”。
民國24年,病逝於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