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7/6d7/nBnauM3XzQTOwETN1MzM1MzNxMTMyYzNzkTMwADMwAjM2EzLzM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李氏各堂號的分布大體分四個區域:主宅在村西側。南部為店鋪區,主要是雜貨店、藥店、錢莊、賃貨鋪等。東部為加工區,有酒作坊,糕點加工坊等,太和堂甜水古井就在村東部。
太和堂主宅多以磚石建成,古樸典雅又富麗堂皇。大門皆以大塊方石砌成,磚雕迎風,吻脊走獸。尤其門楣都為長方形石料,結實而厚重。大門左右二獅把 門,檐頂尚有二龍戲珠。步入內宅,多高台漆柱,雕 梁畫棟。整個宅院為四合院組合,前廳後樓,左右廂 房,奇門幽靜,磚石雨道,院院相通,頗為合理。總計約50餘間。
其中上房窗楣也多以長方形石料砌成,門懸珠簾,靜謐幽雅。台欄軒窗布局錯落有致,山牆上刻有圖案,還有小龕,內藏雕像及燒香之用。
南區的店鋪都有古樸別致的門樓,上覆琉璃大瓦,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內有群樓,多四合院。
西區有太和堂古井,至今井房、施財善人碑尚存。據考,此並為甜水井,甘爽清冽,原酒坊以此井水釀酒。東南側有一大門,現已毀,但從磚石可見,多栓馬石,足見當時繁榮景象。
此外,還有陰宅,在村北,方圓幾十畝。據太和堂的《文契存根》和《外借老賬》載:“從同治初到宣統末的六十年間,太和堂共舉行了喪葬儀式十四起。一般在六十歲左右,就開始建壽墳。修墳七年。治喜七日,待宴賓客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