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蔭墀。大同縣大王村人。少年時習宋儒學說,後到省城晉陽書院就讀。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舉人,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進士,欽點翰林授庶吉士,散館考試後授編修。後升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兵部侍郎銜,外放廣東鄉試主考官。
八國聯軍破京,向慈禧、光緒條奏《保護東南方略》,不久提任吏部左侍郎,放任江蘇學政。任內奏請“裁武試,廢八股,用策論,改書院,設學堂”,更改學制,得旨先在江蘇倡導。回吏部後痛感末世“仕途淆雜,胥吏多夤緣謀私利”,奏請停捐納,裁書吏,並從吏部做起。後又升郵傳部尚書。該部收入豐裕,積弊甚多,李到任後,痛懲首惡,使部事整飭。時京張鐵路初成,貨物運量少,廷議停止西展,他力主繼續西展。見山西駐京諸會館及雲山別墅毀於庚子兵亂,號召山西在京官商集資修補,並在晉東館設立晉學堂,便於同鄉青年就學。山西巡撫向英人出賣礦權,留日學生李培仁蹈海,李殿林集合在京同鄉上疏爭辯,迫使清政府備款贖礦。山西文水、交城等縣,在禁菸中戕殺無辜,激起民眾變亂,李殿林派員調查,遂制止濫傷枉殺。宣統初,晉升協辦大學士、典禮院掌院學士,攝政王特加優禮。辛亥革命後,謝職歸家,後卒於家中。民國20年(1931)入山西省三立閣從祀。遺作有《周易別》、《識史例纂》、《車酋軒雜記》、《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等,惜書稿毀於兵禍。
清宣統皇帝經筵侍講官、典禮院掌院大學士李殿林墓在大同縣大王村北。諡文僖,追贈相國,碑文石獸並存。今人稱“六大人墓”。
李殿林.(1843-1917)《清代翰林傳略》379頁 鏇轉 李殿林《清代翰林傳略》 鏇轉 李殿林《清代翰林傳略》 田嵩年《清代翰林傳略》270頁祁雋藻《清代翰林傳略》255頁 祁雋藻《清代翰林傳略》 郭承恩《清代翰林傳略》237頁 彭作幫《嘉慶十九年進士》官貴州學正 彭作幫《嘉慶十九年進士》官貴州學正 彭作幫《嘉慶十九年進士》官貴州學正 彭作幫《嘉慶十九年進士》官貴州學正 祁雋藻《清代翰林傳略》255頁 祁雋藻《清代翰林傳略》255頁 鏇轉 祁雋藻《清代翰林傳略》255頁 鏇轉 張觀鈞《道光二十五年恩科進士》官福建道御史.湖南長寶道.恩施知府 佚名羅繞典《清代翰林傳略》287頁. 郭儀山西書法通鑑》309頁 鏇轉 郭儀山西書法通鑑》309頁 郭儀山西書法通鑑》309頁 郭儀山西書法通鑑》309頁 陳履亨《清代翰林傳略》392頁 鏇轉 陳履亨《清代翰林傳略》392頁
科考及第
李殿林,字蔭墀,大同縣西冊田鄉大王村人(原屬陽高縣,後歸大同縣)。據清代《大同府志》記載:“元丞相脫脫墓,府東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記,大同李氏,其後也。”從上述情況可以推斷,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李時中,次子是虛設,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兒李美林。因為李殿林在李氏門中排行第六,故而,當地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六大人”。李家當時在大王村之中,雖然屬於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惡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決心發奮圖強改換門庭,不惜花費重金,延請渾源州水香寺的科舉進士謝定書來到李家,專門教授六個兒女讀書。由於謝定書先生知識淵博,督教學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讀不輟,因此,在同治、光緒年間,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居官清廉
清朝同治甲子年間,18歲的李殿林赴太原鄉試中文舉。同治十年辛未科進土及第,多年來曾經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廣西學政、鹹安宮總裁、日講起居官總裁、科舉會試主考官、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廣東鄉試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蘇學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郵傳部尚書、正黃旗漢軍都統、吏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參予政務大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禮學掌院大學土,贈紫禁城騎馬,西苑門內乘二人肩輿,優禮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潔奉公,饋遺無受,請託無聽,循規任免,從未安置私人。在署郵傳部尚書時,整頓吏治,革除積弊,一日內彈劾數十百員,營私瀆職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國家財經收入驟增,吏治廉潔,但他自己卻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辭官歸鄉
辛亥革命時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敗,料知清朝氣數已盡,難以挽回,只好上疏辭官。於1912年2月8日離職回到原籍大王村閒居。在此期間,曾於西冊田村桑乾河鐵索橋北岸,親筆書寫普濟橋碑文。石碑正面寫有“普濟橋”三個大字,其字型渾雄有力,氣勢宏偉,為世上罕見,石碑後面刻有鐵繩橋詩一首:
層冰開(氵互)客心驚,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來馬邑,東連山勢拱燕京。
懸崖陡立千尋峭,鐵索凌虛一道橫。
步步輿梁無痛涉,回頭共說險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歲。喪訃傳到故宮,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甚表哀悼,溢號“文僖”,追贈相國。墓葬於大王村北,如今石獸、碑文並存。李殿林辭職歸里之後,為人公正,恤老憐貧,很受當地人民愛戴。直到現在,陽高縣和大同縣一帶的人民,經常傳頌著“六大人”刻苦攻讀、智審貪官和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時節,經常有人前往墳前祭祀。
李平生以書法、詩詞自娛,著有“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江左校士錄”等書,前兩部書之手稿和後書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圖書館收存。
名人故居
大同縣有一個廢棄的村落叫大王村,這個地方因為其荒蕪、因為其頹廢成了文人墨客經常尋找靈感的地方,當然到這個地方尋幽訪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來憑弔一位名人——這裡是清代三朝元老、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老師李殿林的故居所在地。
村子很寧靜,整個村落到處是坍牆碎瓦,從那眾多的殘垣斷壁中可以看得出當年村莊的規模。時間在這裡是停滯的,只有那些不知孤寂的蜜蜂嗡嗡地這家進那家出顯露出生命的痕跡。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張敝舊的古畫一樣斑駁破損,只有偶然散落在地上的古石碑殘片在提示著,這裡曾經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也是一個倍受人關注的地方,只是現在只有荒草冷月與大王村相伴。村口有兩株臘梅,據說是李殿林親手種下的,它還在固執地等待主人。
據史載,李殿林字蔭墀,清朝同治甲子年間進士,並被欽點翰林授庶吉士。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步入政壇一直做到了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禮學掌院大學土之職,一生輔佐了三代帝王。據大王村的老人們講,李殿林之父叫李增桂,李家共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李殿林在李氏門中排行第六,故而,當地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六大人”。六大人雖然身居高位,卻清正廉明。據史料記載:山西巡撫向英國人出賣礦權,留日學生李培仁蹈海明志,李殿林集合在京的同鄉上書爭辯,迫使清政府備銀贖礦。山西文水、交城等縣的官宦,在禁菸中戕殺無辜,激起民眾叛亂,李殿林派出人員調查,遂制止濫傷枉殺。他在任期間整頓吏治,革除積弊,使國家財政收入驟增,自己卻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辛亥革命時期,清朝已衰微,李殿林上書辭官,於1912年2月8日離職回到原籍大王村閒居。李殿林一生著述頗豐,《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江左校士錄》等書,前兩部書的手稿和後一書刊印本,現都在山西省圖書館收存。
卸任時按規定李殿林完全可以享受清廷老臣的待遇,可他卻執意告老還鄉。閒暇時看夕陽晚照,日出時觸摸清風朝露,享受平淡人生的愜意。李殿林回鄉後曾在西冊田村桑乾河鐵索橋北岸親筆書寫普濟橋碑文。石碑正面“普濟橋”三個大字,字型雄渾有力,氣勢宏偉。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已退位的溥儀深表哀悼,溢號“文僖”,追贈相國,其墓葬在大王村村北。
只是在文革時李殿林墓被挖,其隨葬物品被劫掠一空。1989年大陽地震時,大王村被毀,大王新村就建在李殿林墓的四周。只是已被人為毀壞的墓並沒怎么修復,墳堆好似沙丘,石碑支離破碎,散落於墳墓周圍。據村里人講,每年清明,還有不少人遠道而來祭奠六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