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幼讀私塾,後考入宜昌商業中學,畢業後在家鄉教書。1927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楊柘坪支部書記和楊柘坪區委組織委員,在本地和五峰蒿坪發展中共黨員80多人。1928年6月,長陽黨組織派他到湘西找賀龍匯報長陽情況,回縣後秘密組建游擊隊,初為30人,後發展到150多人。1929年4月賀龍到長陽,任李為長陽縣游擊指揮。6月與陳澤南率部攻占長陽縣城。隨後與中共黨員李勛控制的縣保衛團會合,參加了黨領導的“西灣起義”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的活動,擔任工農紅軍第六軍政治處處長。8月,紅六軍被國民黨張發奎部圍襲,戰鬥失利。李步雲突圍脫險,立即召集餘部,繼續高舉紅六軍旗,在長陽、五峰邊界創建了一塊蘇區。1929年10月,賀龍率紅四軍二次進長陽,以李步雲所帶部隊為基礎,恢復建立了紅六軍第一師,任命黃超群為師長,李步云為黨代表,部隊達500餘人。1930年初,鄂西特委將其編為獨立師三縱隊,後編為紅六軍三縱隊,黃任司令,李任政委。李曾率部隨紅四軍到鶴峰、巴東、五峰等縣參加戰鬥。同年3月,湘鄂西前委率紅四軍東進,賀龍派李步雲等留守長陽、五峰。5月他和黃超群各帶一部執行任務,黃不幸犧牲,建設這支武裝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7月初,紅四軍與紅六軍會師公安,成立了紅二軍團,紅六軍三縱隊改編為紅五十師,李步雲任師長。這時,長陽、五峰遭大旱,李帶領部隊吃蒿子巴(野菜),睡豬油渣(玉米殼),與民眾同甘共苦,渡過了困難,捍衛發展了長陽、五峰蘇區。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國民黨川軍二十六師和長陽、宜都、五峰三縣團防共三、四千之眾連續向長、五蘇區發動進攻,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李步雲采取“避敵鋒芒,迂迴周鏇,日伏夜出,攻其不備”的游擊戰術,依靠人民民眾,利用高山、峽谷、岩洞、叢林等各種有利地形,身先士卒,同敵人展開各種形式戰鬥達50多次,擊斃川軍200多人,殲滅瓦解了500多地主團防武裝,繳獲長短槍380多支,敵軍狼狽撤出蘇區。紅五十師由500餘人發展到1400餘人。3月中旬,他正帶領所部在長、五、宜三縣邊界清剿殘餘團防時,被誣為“右傾改組派分子”,從火線上召回錯殺。解放後,經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
相關詞條
-
陳步雲
陳步雲,一指清朝將領;二指高級工程師;三指革命烈士,他於1929年在與敵人的鬥爭中被敵軍抓走,隨後英勇就義。
1.清朝將領 2.高級工程師 3.革命烈士 -
李清雲[湖南省臨湘籍烈士]
李清雲基本信息性別:男籍貫:湖南省臨湘政治面貌:民眾出生日期:1893-1生前情況生前部隊:生前職位:臨湘縣雲區蘇維埃政府籌備小組立功情況:犧牲情況犧牲時間:1930-7犧牲戰役:犧牲地點:臨湘縣雲溪竹山陰步港...
-
《十月圍城》[2014年鍾漢良主演電視劇]
哲琛廣東巡撫,區舒雲之父李重甲張曉龍張傑新軍軍官,李重光的哥哥(堂兄)方...----李重光之後母夏荷劉奕丹----老太太貼身丫鬟桃花陸紀依----區舒雲...不吃不喝也能撐個幾天。這邊舒雲在家中絕食,那邊阿四來到李府同意假扮李重光...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分集劇情 角色介紹 影片製作 -
《十月圍城》[2014年鍾漢良、劉小小主演電視劇]
廣東巡撫,區舒雲之父李重甲張曉龍張傑新軍軍官,李重光的哥哥(堂兄)方紅甘...----李重光之後母夏荷劉奕丹----老太太貼身丫鬟桃花陸紀依----區舒雲貼身...舒雲在家中絕食,那邊阿四來到李府同意假扮李重光,由於要出遠門去看望李重光...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分集劇情 角色介紹 影片製作 -
十月圍城[2014年鍾漢良主演電視劇]
阿四假扮李玉堂之子探親 舒雲身為廣東巡府區肇新的掌上明珠,回到府上便耍...,就算舒雲不吃不喝也能撐個幾天。這邊舒雲在家中絕食,那邊阿四來到李府同意假扮...如何洗清自己的嫌疑,李重甲非常想娶舒云為妻,趁機提議區肇新編一個女兒會見...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黃展雲
黃展雲( 1875-1938),字魯貽,祖籍永福縣白雲鄉。1906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系。1908年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任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文書...
興辦新學 宣傳革命 組織反清 辛亥革命 反袁活動 -
功夫百科全書
﹐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並使腹部肌肉縮進,腿步肌肉緊張,以圖達到全身性的綜合訓練。這種樁功,由...
武術篇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武術篇 馬步 武術篇 沙袋 武術篇 打坐 武術篇 吐納 -
李佐民
李佐民,萊西市李格莊村人。1912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40年3月14日,英勇犧牲,時年28歲。
簡介 生平 革命事跡 個人評價 -
東隅瑣記(李浚之著)
據稱,我國機器壓力之大,此為第一。 以次篩過,另入一機,以熱度烘之。 諺雲,利之所在,人爭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