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榕

李樹榕

李樹榕,女,1954年6月生。現任內蒙古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內蒙古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第十屆政協常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文化部聘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教授。內蒙古自治區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教學業績

(一)《藝術概論》教材的建設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教育領域的空白:

1、1981年在內蒙古藝術學校、1987年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04年在內蒙古大學文藝學碩士點開設“藝術概論”與“藝術學基礎理論形態研究”等課程以來,一直致力於內蒙古藝術學基礎理論教育——至今該課程已成為覆蓋碩士研究生、本科、專科、中專等各個層次、符合國家教育部教學大綱要求的、雙語教學的內蒙古大學校級重點課程和優秀課程。

2、1997年完成並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藝術概論教程》是內蒙古自治區有史以來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藝術概論教材。不僅被指定為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的藝術類專業採用,而且是自治區自學考試的指定教材。2000年獲自治區第六屆社科成果三等獎。

3、2005年專著《藝術概論》出版後,社會效益體現為:許多學者在《人民日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江蘇教育研究》《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發表文章,認為是“我國近年來一部特色鮮明的藝術學基礎理論著作,是藝術學建設中的標誌性成果”。經濟效益體現為:兩年銷售到北京、福建、廣東、湖北、貴州等地區7000餘冊,超出“出版契約”的三倍之多。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董學文教授2005年12月8日在《人民日報》第九版發表題為《藝術理論的自覺與升華》,讚譽該教材“以它新穎、獨特、鮮活、精緻的理論光彩,一改故轍,別樹一幟。 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歐陽友權教授在《中國藝術報》發文,認為“這部以概論方式出現的藝術學著作,充分彰顯了作者的創新思維和理論個性。首先是理論體系的創新”。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田川流教授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發表文章,則認為“作者謹嚴的治學精神還表現在能以科學的態度對西方及我國傳統藝術理論予以繼承和揚棄。藝術概論類教材,正是要集中而凝練地概括和闡釋藝術理論精義,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銜接。

(二)198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首開“藝術概論”課程,2002年該課程被遴選為內蒙古大學首批“重點課程”,2003年該課程又被評為內蒙古大學首批 “優秀課程”;2005年首開“藝術學基礎理論形態研究”碩士生課程;2008年首開“藝術活動創意與策劃”本科課程;2009年開“文化資源學”本科課程。

李樹榕 李樹榕

(三)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績:李樹榕一直被學生們公認是用“真誠和進取”影響了他們的老師。旅美攝影家車光照讀大學時是李樹榕的學生,他回憶說“在李樹榕老師的倡導下,我們班每個月要舉辦一次攝影講座和研討,同學們一個個被推上講台介紹自己的攝影經歷,大家可以評頭論足,學術氣氛空前高漲。校領導和有關老師多次觀摩了我們的研討會,大家一致說,這樣的上課方式在藝術學院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常說的嚴師出高徒,在我們班得到了驗證。此後,內蒙古每兩年一屆的《內蒙古攝影十佳》評選,我們班連續三年每年有七人當選,1996年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換屆,九個人的主席團有五人畢業於我們班。二十多年過去了,已經不記得李樹榕老師為內蒙古多少攝影家寫過多少篇評論文章。幾十年如一日,李樹榕老師依舊默默地做著這一工作,像一隻蠟燭,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別人。

科研業績

(一)完成國家“八五”社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第二卷之“高爾基美學思想研究”、“史達林美學思想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專家文一在《人民日報》發文認為,“這是目前較全面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研究性成果,是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本研究領域有著開創的、填補空白的意義。”(見在《人民日報》2000年1月8號第六版文藝評論版)

(二)完成國家“十五”社科資助項目《文學理論形態研究》系列論文10篇:《文學原理到藝術學的邏輯思考》、《規範“文藝理論”界定的思考》、《走出學理的尷尬——反思藝術學基礎理論建設》、《關於藝術原理學科建設的思考》、《藝術批評學缺席的現實思考》、《藝術學基礎理論建設的反思》、《音樂題材及要素探索——反思藝術原理範疇缺失》、《藝術是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嗎?》、《“體驗性精神需要”作為邏輯起點的可能性:藝術學基礎理論建構的構想》、《對建構“走出文學學籠罩”的藝術學體系的思考》,分別發表於《文藝理論與批評》《社會科學戰線》《甘肅社會科學》《學術界》《湖南社會科學》《黑龍江社會科學》《內蒙古大學學報》《中國藝術報》等學術報刊,有的還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李樹榕 李樹榕

(三)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的評塞夫、麥麗絲執導的電視劇作品的《大氣:在英雄崇拜與自然崇拜之間》,被譽為“從蒙古族的性格出發,分析了該劇的文化內涵,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見在《中國電視》2008年第八期)。《推進電視劇評論的兩點思考》發表後,被認為“在電視劇評論一直是文藝評論中弱項的形勢下,該文探討了電視評論對於創作的意義以及評論家的社會責任” (見在《中國電視》2008年第十一期)。《論電視連續劇的“懸念”智慧》又被譽為是“提出了一些電視劇創作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見在《中國電視》2009年第五期)。

藝術評論業績

(一)藉助電視傳媒優勢,宣傳並推進內蒙古的藝術創作與文化產業。2001年以來,充分發揮口頭和書面的評論優勢,通過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內蒙古電視台等傳媒平台,在中央電視台二套《精品賞析》欄目、中央電視台四套《特別關注》欄目、中央電視台十五套《百年歌聲》欄目、中央電視台七套以及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縱橫中國》欄目、內蒙古電視台《節日》《影視大巴》欄目等等,對於內蒙古影視藝術、歌舞藝術做出了獨闢蹊徑的美學評論,為宣傳內蒙古的文學藝術成果做出了影響廣泛的貢獻。對寶音德力格爾、色拉西、胡松華、美麗其格等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成就進行了研究和評論;對塞夫、麥麗絲的《東歸英雄傳》《天上草原》、康洪雷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的團長,我的團》、武利平的電視劇表演和二人台表演等一大批中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成果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評論。

(二)最為突出的是在電視藝術評論領域的成果。僅2007年到2011年的三年間就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國電視》《當代電視》《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達25篇。此外,《民族歷史劇:大眾趣味與當代價值》《民族歷史劇:對古代文明的再發現》《民族歷史劇:史詩性與思想訴求》《“文化特色”與綜藝晚會——評2008內蒙古衛視春晚的創作傾向》《在追求中發展的內蒙古電視劇》《以社會進步為己任的歷史自覺——評內蒙古話劇的美學精神》《成吉思汗評傳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文化認同與文化超越》《論民族舞創作的歷史資源》《額爾德尼電視紀錄片的文化特色》《在小聲和淚水中走向深刻——評武利平的電視形象》等近50篇對於內蒙古藝術創作的評論文章還發表在《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戲劇》《當代電視》《中國圖書評論》《中國攝影》《民族藝術》《大眾攝影》《雕塑》《舞蹈》《北京舞蹈學院學報》《前沿》等學術期刊。

(三)鑒於上述成果,2006年,李樹榕作為藝術評論界有突出貢獻者,被增補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屆政協委員列文化藝術界別,2008年又被選舉為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政協常委。同時,還在2009年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第三輪“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應聘上崗”的全面考核與評定中,該同志以近4年來教學與科研的優異成績成為“教學A1崗”上崗人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全院共700人,僅有4人上A1崗)。

2011年11—12月應邀赴 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和蒙古國 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舉辦題為《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向世界訴說什麼》的講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