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春[民國將領]

李樹春[民國將領]

李樹春(1890-1945)字蔭軒,陸軍中將,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直隸(今河北省)清苑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

人物生平

青少年求學時期

先生幼讀私塾,1905年考入保定陸軍國小堂第一期德文班(學制三年,本期共招收學生100名)與曹士傑(傑)、門炳岳同班。1906年,陸軍部將保定陸小第一期學生整體撥入與陸小一牆之隔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三期按所學語種插班學習,李樹春、曹士傑、門炳岳入德文班,1908年畢業。李樹春同時獲得保定陸軍國小堂第一期和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三期畢業文憑。

1909年秋升入陸軍部陸軍第一中學堂(北京清河鎮)第一期第二隊德文班(學制兩年),與門炳岳、張越亭同班。1911年6月18日畢業。按規程陸中畢業生應分派到各鎮入伍實習半年後才能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但因軍隊士兵素質不齊,恐與學生不宜相處,乃於6月下旬在保定速成武備學堂原址成立入伍生隊,由陸軍第一中學堂總辦商德全出任隊長。入伍生隊由北京清河的陸軍第一中學堂(八百餘名)、武昌南湖的陸軍第三中學堂、南京的陸軍第四中學堂、西安的陸軍第二中學堂等四個陸中的第一期畢業生共一千二百餘名組成,分步、騎、炮、工、輜重五科。操練了不過三個月,武昌起義爆發。入伍生隊被迫解散,待南北議和後,袁世凱急召原入伍生速回保定集中。同時放寬尺度,凡各陸軍中學第二期畢業而尚未入伍的學生,一律準予報到,因此增加了三百餘名。

1912年8月,先生升入陸軍軍官學校(保定)第一期(本期共招生1500餘名),被編入步兵科,與唐生智、曹士傑、楊愛源、萬耀煌同在第二連。其他步科同學有李品仙、曹浩森,門致中、王天培、傅汝鈞、張樾亭、徐幼陵、蔣光鼐等;同期騎科同學有門炳岳、鄭大章、王鎮淮、龔浩、張鉞等;同期炮科同學有魏益三、榮臻、周玳、李興中等;同期工科同學有李必蕃等;同期輜重科同學有張維藩等。

1914年10月27日,保定軍校第一期同學畢業(本期共畢業1114名,其中步兵科565名,騎兵科189名,炮兵科185名,工兵科94名,輜重兵科81名)。段祺瑞派蔭昌親赴保定軍校參加首屆畢業典禮。並親向每名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

任北洋陸軍第十六混成旅營長時期

先生畢業後被分配到曹錕第三師任見習官,1916年5月9日與其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的488名步兵科同學一起被補授陸軍步兵少尉。1918年在陸軍第六混成旅(中將旅長王正雅兼常澧鎮守使)任營副。因克復常德等處出力,1918年8月18日授陸軍步兵中尉。1920年7月,譚延闓令陳嘉佑等部進攻澧州鎮守使王正雅,王率部退慈利。22日,王正雅被澧州鎮守副使卿衡部營長喻光明槍殺。李樹春隨轉投孫岳。

1920年8月直皖戰爭結束後,曹錕得任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為副使。1920年秋冬,曹錕將其衛隊旅(旅長周福林)改編為第十五混成旅。旅長由孫岳出任,參謀長熊炳琦(1921年1月4日易徐永昌[1921年10月15日授陸軍步兵少校],1922年11月徐調任第二團團長,易何遂);副官長梁壽愷、龐炳勛(第三鎮學兵出身);上校參謀李鳳樓;第一團團長劉德掄,第二團團長曹士傑(後易徐永昌,再易顧占鰲);李樹春任第二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11月之後易門炳岳)、第二營營長顧占鰲(曹錕的盟侄)、第三營營長付炳丞。龐炳勛為騎兵營長(後易門炳岳,門接任旅參謀長後易梁汝南),炮兵營長袁廷傑。1921年12月30日授陸軍步兵少校[同時授少校的有徐幼陵、馬祐昌等]。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1922年11月13日,曹錕將孫岳的第十五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曹士傑)之第一、第三營拉出來,成立第十六混成旅(即曹錕的衛隊旅)。李樹春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二團第三營營長(旅長曹士傑、付旅長兼第二團長傅汝鈞[1921年10月15日授陸軍步兵少校加中校銜、1924年6月20日授陸軍步兵上校並加陸軍少將銜]),張樾廷[亭]為第二營營長,同為營長的有徐幼陵、付炳丞、顧海清)。1924年6月20日授陸軍步兵中校[同時授中校的有徐幼陵、張樾廷等]。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下旬,馮玉祥、孫岳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吳(佩孚)。適時孫岳奉命率國民軍第三軍進取保定,消滅曹、吳的殘餘勢力。當時駐守在保定的十六混成旅旅長曹士傑於“北京政變”發生後,他首先將政變訊息告知吳佩孚,並立即通電討馮。此時曹士傑擁兵五千,力量大於孫岳,企圖以此固守保定。孫岳兵力有三、四千人,尚且兵分兩地:兩個步兵團分駐大名和邯鄲。為此馮玉祥派孫岳的同鄉佟麟閣率一個加強營前往協助。佟麟閣配合孫岳於徐水南部打垮了十六混成旅的炮兵營,直趨保定。孫岳攻打保定得到不少同鄉好友的支援。何遂調來航空署的飛機為其助戰,由李石曾、段宗林聘請法國人駕駛,來往傳遞軍事情報和戰鬥命令,調劑戰地指揮人員,李、段二人隨機作翻譯。孫岳在保定的親密朋友也趁機活動,渙散曹士傑部軍心。曹士傑原是十五混成旅的一個團長,其部下多與孫部有緣,因此戰鬥情緒十分低落。雙方部隊在保定城郊經過兩日戰鬥,曹部即潰,除傅汝鈞率部(先生所在部隊)南撤之外,其餘紛紛繳械投降。孫岳便委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門炳岳為十六混成旅旅長,收編曹士傑的部隊。而後大軍南下追擊,與徐永昌在定縣北合圍傅汝鈞部。11月6日戰事結束,孫岳完全控制了保定及周圍各縣。孫岳軟禁了曹士傑,逼他交出30萬元作為釋放條件。曹士傑以身在囹圄無法籌款為藉口。孫岳便派人到天津往見曹鈞,經調人往返多次洽談,最後商妥由曹鈞代為交出10萬元,孫岳方將曹士傑釋放。(此後,曹士傑便退隱津門,在租界裡做起寓公。寧漢分立,汪蔣合流時期,唐生智多次致電並派副官到天津敦請曹士傑出山合作.但曹士傑經過宦海沉浮已心灰意冷,無意為官,婉拒了唐生智,在津門做寓公—壽終。)

南口大戰及北伐戰爭時期

隨後,門炳岳以多年老同學之誼推薦先生到馮玉祥處。馮欣賞先生的學識,委之為國民軍最精銳的第一軍第一師第一旅參謀長。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第一軍軍長馮兼,第一師師長鹿鍾麟,第一旅旅長韓復榘。先生從此與韓結下不解之緣。此前,先生曾一度擔任國民三軍第十一旅旅長。

1925年12月,在國民軍攻打奉軍李景林的天津戰役中,韓復榘因首占天津而升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先生任師參謀長。

1926年5月,國民軍求和不成,決定戰略為:在南口主守、對大同主攻。韓復榘升任國民軍西路軍(總司令宋哲元)前敵總指揮兼第八軍(旋改為第六軍)軍長,先生任軍參謀長。韓、李指揮西路軍各部在雁北對晉軍作戰。孤山一役,韓部第一師第二旅旅長程希賢與晉軍第四師(師長謝濂)之豐玉璽旅激戰兩日,大破晉軍,攻下孤山和鎮川堡並活捉了旅長豐玉璽,該旅三團團長楊曾祥陣亡,六團團長張蔭梧(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畢業)受傷。此時鹿鍾麟派飛機在大同撒傳單,限市民即日出城,否則擲百磅炸彈。張之江則致函閻錫山,謂國民軍為自存計不得不取大同,佚大局定後,當即奉還。韓軍旋即包圍晉北重鎮大同,其後久攻不下。先生遂攜張樾亭(時任國民軍作戰部主任參謀)以老同學、老同事之誼與晉軍大同守將傅汝鈞師長相聯絡。6月27日雙方達成默契:韓保證不再攻城;傅許諾不阻斷國民軍之後方交通線——京綏鐵路。韓軍於是揮師南下,與石友三的第五軍齊頭並進,勢如破竹,直逼雁門關下。

8月15日南口失守,國民軍潰不成軍,群龍無首。韓軍處變不驚,完師以退,在綏遠途中被晉軍將領商震收編,改稱晉軍第十三師,韓復榘任師長,先生任師參謀長。關於此次附晉,簡又文(當時的廣州國民政府派駐國民聯軍的政治工作人員,時任國民聯軍總部中將外交處長,去職後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教授)在他的回憶錄《西北從軍記》中有如下評價。“韓復榘、石友三等,所統帥五師之眾,為西北軍最精銳部隊,留於晉北,歸閻錫山部下商震改編。此是戰略作用,因為一則可掩護其餘部隊安然退卻,次則可免奉軍之窮追,三則可助商震防守綏遠,至為上策。而閻氏亦乘機假此勁旅扼守晉北,以防奉軍進攻。實兩得其利。”

9月17日,馮玉祥從蘇聯回國,舉行“五原誓師”,重整旗鼓,回響北伐。韓率部歸隊,任國民聯軍援陝第六路司令官,先生任參謀長,韓部於9月底由綏遠乘數列車抵包頭,後又繼續步行到五原。不數日,部隊即從五原出發。沿黃河經石嘴山、平羅,向銀川進發。因給養匱乏,天氣寒冷,草地人煙罕至,野豬狼群比比皆是,部隊倍嘗艱苦。行軍中,韓復榘和李參謀長不斷把坐騎讓給病員騎,和士兵們一起切菜做飯。韓不愧為和士兵同甘共苦之將也。(見《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二十四輯》中[五原誓師前後的韓復榘部]周范防著,周范防時任韓部炮兵連長)。

韓部援陝途經陝西三原縣,與原國民二軍第三師田玉潔部發生衝突(田阻止韓軍入城,韓欲攻城而入)。幸先生與田部參謀長李某系保定軍校同學,先生隻身入城疏通,二人相見甚歡,徹夜暢談,終於使兩軍化干戈為玉帛。

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就任國民政府委任之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在西安誓師北伐。韓部改“路”為“軍”,韓復榘任第六軍軍長,先生任軍參謀長。此前先生己隨國民聯軍於“五原誓師”時集體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5月中旬,韓軍兵出潼關,參加北伐。7月8日,韓復榘在洛陽就任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轄第六軍、第三十八軍),先生任總指揮部參謀長。

10月下旬,張宗昌出動第二、七方面軍十六萬眾大舉進犯豫東,第二集團軍與敵展開第一次蘭封大戰。是役,韓部連夜急行軍,實現敵後包抄,破敵左翼張敬堯等部,從而帶動全局。在友軍配合下,大獲全勝,俘敵三萬餘人,鋼甲車四列。戰後,總司令馮玉祥表彰韓軍道:“這次作戰,第六軍日行百五十里,襲敵之背,因獲大勝,於此可見該軍將領有智、部隊有勇”。先生之功不可沒。

11月中旬,以褚玉璞為前敵總指揮的第二、七方面軍十三萬眾再度犯豫,第二次蘭封大戰又起。韓軍與石友三軍共任中路為主力,於11月24日在柳河、李壩集、柳河集與褚軍大戰。韓、李率衛隊兩千餘名親自督戰,戰況激烈異常。12月1日占領碭山,2日進占黃口。在左翼孫良誠軍與右翼鹿鍾麟軍及鄭大章的騎兵軍配合下,殲滅直魯聯軍十萬人,豫東及魯西南遂告肅清。

12月3日韓軍即向徐州挺進,占領隴海路徐州車站,並截斷津浦路,與何應欽第一集團軍相約會攻戰略要地徐州。韓軍任第二集團軍中路,為攻徐主力,在左翼石友三軍及右翼鹿鍾麟軍配合下,力挫張宗昌軍與孫傳芳軍,終與第一集團軍顧祝同部會師徐州,取得北伐戰爭階段性勝利。

在兩次蘭封大戰及徐州會戰中,韓軍威名大振。先生身為幕僚長,運籌帷幄,以其傑出的軍事謀略為世人所矚目。

1928年4月5日,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鹿鍾麟)在豫北彰德府(今安陽)與據守於此的奉軍主力張學良、韓麟春之第三、四方面軍展開殊死決戰。雙方各投入兵力十餘萬人,奉軍因擁有重武器的絕對優勢,第二集團軍漸吃緊。15日,馮玉祥急調韓軍自豫南北上參戰,任韓復榘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統一指揮第二集團軍各參戰部隊計七個軍共二十個師,先生任總指揮部參謀長並親自披掛上陣,指揮韓部第六軍。4月29日,第二集團軍展開全面反攻,韓軍一天之內連下三十餘堡,給奉軍一個下馬威。奉軍主帥張學良親率衛隊前來督戰,此役韓軍亦傷孫桐萱、曹福林、張凌雲三位師長及兩位旅長,足見戰事之酷烈。第二集團軍與奉軍血戰半月,在付出巨大傷亡之後,終於取得最後勝利。鹿鍾麟聞捷後,以手加額道:“以後不會再有大戰了”。

韓軍乘勝揮師北上,一路進展神速,5月8日占領順德,11日進抵石家莊。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隨於6月2日下令總退卻,3日倉惶乘專列逃出北京回奉,4日晨在皇姑屯被炸身亡。韓、李率先頭部隊李漢章旅於6月6日下午四時首占北京南苑,向全國召告北伐完成。北京民眾擁至南苑歡迎,北京各報皆驚呼:“飛將軍自天而降!”。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北伐結束後,全國軍隊實行編遣。韓軍縮編為暫編第一師,旋改稱第二十師,韓復榘任師長,先生任師參謀長。1928年12月2日,韓復榘就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不久韓被馮玉祥免去第二十師師長職,由石敬亭接任,1929年3月18日又易李興中,孫桐萱為副師長。

1929年3月,蔣桂戰爭起。馮玉祥薦韓復榘任蔣介石委任之“討逆軍”第三路總指揮,先生任總指揮部參謀長。於4月初,率十三萬大軍南下武漢。

5月19日,在蔣、馮即將爆發大戰之際,韓復榘因在重大戰略問題上與馮玉祥意見相左,遂同先生(時任第三路軍參謀長)及第二十師副師長孫桐萱率第二十師,於河南陝州甘棠鎮脫離馮玉祥軍事集團,發動震驚全國的“甘棠東進”。並於22日在洛陽發出通電,倡言“維持和平,擁護中央”。

7月2日,韓復榘二度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軍總指揮,先生任河南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及第三路軍參謀長。轄兩個步兵師(第20師師長孫桐萱、第29師師長曹福林) 、一個騎兵師(第1騎兵師師長張德順) 、一個混成旅(第1混成旅旅長谷良民)另有一個手槍團(團長雷太平) 、一個炮兵團(團長李軒德) 、一個鐵甲車隊(司令戴鴻賓)及運輸司令部(司令田文忠),全軍總計四十個團,計六萬餘人。

中原大戰爆發前夕,蔣介石看中先生深具軍事指揮韜略,於1930年4月5日簽署國民政府命令,任命先生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5月10日蔣介石偕陸軍署長曹浩森(前馮玉祥軍總參謀長),到濟南布置軍事。曹向韓提出:中央擬借重蔭軒(李樹春字)兄到南京任職。先生深知蔣之為人,堅辭不就。同時為打消韓的猜疑,辭去了參謀長之職,改任第一軍團總參議,韓任總指揮。所遺參謀長之職由其保定軍校一期同學張鉞繼任。蔣將其對先生的任命一直保持到中原大戰結束。

李樹春(前排右二)在濟南歡迎九世班禪 李樹春(前排右二)在濟南歡迎九世班禪

中原大戰結束後,1930年9月1日,韓復榘就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先生任山東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 韓復榘外出巡視或開會時,由先生代理省政府主席。1930年9月,韓復榘組織成立了山東省民團軍。總指揮由韓復榘自兼,參謀長由先生兼任,下轄5個民團軍,計一萬二千餘人。其主要任務是剿匪。1930年11月24日,韓成立了“地方行政人員訓練所”。韓復榘任所長,先生任副所長。訓練所成立初期,是輪訓現任縣長,訓練三個月後仍供原職。以後又另外招收了一批,訓練半年,期滿即實習候補,準備補任縣長者多是大學畢業生。同時成立了“山東省區長訓練所”,為民政廳主辦,先生出任所長。第一期培訓學員400餘名。1936年,成立“山東省聯莊會員訓練處”,負責人多是省府廳長、委員。處長由韓復榘自兼,常務副處長由先生兼任。其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治安。民政廳作為省府中最重要的職能部門,先生任職期間,任人為賢事必躬親,在“澄清吏治”、“整頓官常”諸方面多有建樹。在先生的主持下,山東省政府於1931年對泰山的文物古蹟進行了大面積搶救性保護和修繕。並於1932年7月由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發出電令:“覽查泰山各處均為古蹟,自應格外尊重。嗣後無論任何人不準題字題詩,以免污損。”

抗日戰爭時期

1936年11月6日,先生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韓復榘、李樹春採取同情張(學良)、楊(虎城)的立場,並於21日發出通電(馬電)聲援張、楊。並準備在何應欽出動討“逆”軍攻陝時予以截擊。當“西安事變”獲和平解決後,蔣介石一回到南京,首先令陳布雷,把他在西安被扣期間,各方對他的態度查明匯報。韓、李的態度讓蔣恨之入骨。從此便種下了蔣日後要除掉韓、李的決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入侵山東後,第三路軍在魯北與敵血戰月余,傷亡慘重。10月3日,日軍第十師團大舉進攻德縣。守城部隊拚死抵抗,苦戰兩晝夜,韓軍運其昌旅第四八五團全體將士殉國。11月13日,韓親率手槍旅的賈本甲第一團和朱世勤的特務隊北渡黃河與馮玉祥一起到前線督戰。馮率曹福林師、展書堂師在禹城阻擊日軍正面;韓率手槍旅、李漢章師阻擊日軍左翼。適時日軍已占領惠民,正驅兵南下。韓到濟陽後,被日軍偵知。敵乃由臨邑、商河派裝甲車別動隊襲擊濟陽。手槍旅抵擋不住,退下來。韓復榘及所率賈本甲團的不到100人在濟陽城關一村鎮被敵裝甲車數量配合飛機數架包圍。甲團奮力抵抗,傷亡殆盡,韓復榘也幾乎當了俘虜,後經隨從拚命相救,韓才親駕機車衝出重圍,帶著僅剩的幾個隨從撤回濟南。此間,當韓得知蔣介石藉口加強淞滬戰場,已將重炮旅調走後,捶胸頓足,並認定蔣意借日本之手消滅異己。隨決意退守黃河南岸。

11月下旬,日軍迫近黃河北岸,並占據鵲山,向濟南打炮,炮彈直落到商埠和車站。不幾天,日軍又調來遠程炮,越過城區打到千佛山腳下。韓復榘令省政府各機關和人員全體先行撤到寧陽縣。在省府主要官員中只有先生與何思源仍不願走,二人相約一同行動,經韓同意繼續留濟。此間先生曾力勸韓復榘,以民族大義為重,守土盡責。

12月8日先生代表韓復榘到徐州參加第五戰區軍事會議。徐永昌、白崇禧、李宗仁、張之江等參加了會議。

12月22日早晨五時(濟南陷落前五天),韓復榘在省政府對先生及何思源說:“夜裡日軍從濟陽門台子過了黃河,二十二師谷良民部己退到周村,你們該走了吧!”。這時,韓已令原遷移到寧陽縣的省政府人員再退到魯西南曹縣,先生與何思源也只得各乘汽車直去曹縣。24日夜,韓復榘留下十二軍軍長孫桐萱斷後,並放火燒掉省府、日本領事館和濟南市重要建築物,他本人同蔣伯誠也離開了濟南。27日日軍占領濟南。

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以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為名,誘韓前往,暗伏殺機。先生力阻韓復榘前往赴汴,並願代之與會。起初韓復榘已同意,先生便收拾行裝準備前往。恰在此時,韓接到蔣介石親自打來的電話,叮囑韓:一定要親自前往,以便商討對日作戰要事。韓聽後改變主意,不聽先生的勸阻,終遭不測。先生事後每思及此,即潸然淚下,唏噓不己。

1938年1月24日,蔣介石以“不聽命令,擅自撤退”等罪名秘密殺韓於武昌。沈鴻烈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先生留任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併兼任魯西行署主任,廖安邦任副主任。在冀魯豫邊區指揮范築先、韓多峰等開展抗日游擊戰。

1941年4月,為紀念在聊城保衛戰中犧牲的范築先老將軍及七百餘名抗日英烈。在先生的主持下,魯西北抗日軍民於魯西梁水鎮建立了“范公祠”。在范公祠院落正中建立了十幾米高的“山東省第六區抗日英烈紀念塔”。塔身上鑲嵌有先生的親筆題詞:光前裕後。(此塔現在仍保存完好,“范公祠”,被列為山東省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2年初,先生因部隊損失慘重,喪失戰鬥力,被迫潛回北平家中,化名李真象,隱居東城史家胡同25號家中。1944年4月,日偽曾派吳化文(時任汪偽第三方面軍總指揮、汪偽陸軍上將,曾為先生的老部下)到先生家中拜訪,極力拉攏先生出來“做事”,被他嚴詞拒絕。先生並對吳化文說“我還得給子孫後代留碗飯吃!”。

死因成歷史懸案

1945年4月,先生偕李念周、趙濯鑫等二十餘人離北平赴河南聯絡其第三路軍舊部喬立志等將領,準備迎接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在此期間,先生曾於5月下旬在洛河發回一封電報,告知家中稱“不日返京”,以後音信全無。據說先生於抗戰勝利前夕,在豫東突遭所謂“國民黨游擊隊”襲擊並殺害,喬立志也同時遇難,隨先生赴豫的二十餘人無一生還。南京當局對此閃爍其詞,諱莫如深,至今仍是一樁歷史懸案。

後人追憶

1948年初,時任北平市市長的何思源先生向大學生演講,當論及政府與民眾是魚水關係時舉例道:抗戰時,山東有位李廳長(指先生)於1939年底,率保全旅阻擊日軍後轉移時被圍困於一個村莊。經激戰突圍,先生與衛兵撤入一農家院,誓不投降。正和衛兵捆綁手榴彈欲與日軍拚命時,屋中衝出一位中年婦女,她認出先生是曾來村發過救災糧的李廳長,不顧一切將先生拉入屋內,讓他躺在炕上,蒙上被子。當日軍和翻譯衝進院後,被她死死攔住,說:我男人是傷寒快死了。日軍進入屋內看有人躺在炕上,因怕染上傷寒,便沒有掀開被子,扭頭跑出屋去。先生終於逃過一劫。

2005年6月,抗戰勝利60周年前夕,《南方都市報》記者在上海採訪了八路軍抗戰老兵戴潤生(1955年授銜少將,1988年在東海艦隊政委任上離休)。89歲的老將軍在回憶發生於1939年8月1日的八路軍對日“梁山殲滅戰”(此戰被八路軍總部嘉譽為“模範戰例”)時說“戰鬥結束後清理戰場時發現,共擊斃日軍400人,偽軍200餘人,俘虜日軍23人。國民黨魯西行營主任李樹春也來信祝賀,並寄來500元錢慰勞我軍將士。李主任還給蔣介石打電報,認為115師轉戰山東抗敵有功,要求將115師留在山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