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0至1986年,在浙江省勞動人事廳技校任教員,其間:1981至1982年,在浙江大學數學系進修1年,主修數學、物理。1986至1997年在杭州師範學院任教,其間:1989年至1991年在復旦大學哲學系學習,1992年7月獲復旦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專業:科學技術哲學。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7年調往華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研究所。2000年晉升教授,任碩士生導師。2004年調往南京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講課程
1、2005-2007年在南大哲學系主要開設以下課程:
中西科學思想比較研究 (博士生課程,向碩士生開放)。
系統科學及其哲學問題 (博士生課程,向碩士生開放)。
(系統科學包括系統三論,自組織理論,分形,混沌,複雜網路研究等)。
科學思想史研究 (碩士生課程)。
中國科學史研究 (碩士生課程)。
當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全校理科博士生公共課)。
研究方向
科學思想史,系統科學原理及其哲學問題,中西文化與科學比較研究。
主要貢獻
論著
《從系統論到混沌學》(37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被選參加08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著作中的獨立撰寫的部分
1、《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中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
第二十七章自組織理論
第二十八章非線性科學
2、《新興科學百萬個為什麼》(哲學類)中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11、如何把握二十世紀的科學精神。
12、什麼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理性的新曙光。
譯著
參譯《生活在混沌邊緣:引領學校步入全球化時代》[美]卡羅琳·J·斯奈德等著。
第2、3、4章。
以上成果除註明作者外,皆為獨立完成、發表。
1、《從系統論到混沌學》 李曙華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2、書籍中的章節、論文:
1)《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中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4年2月版。
第27章 自組織理論
第28章 非線性科學 (共3萬餘字)
2)《新興科學百萬個為什麼》(哲學類)中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4年8月版。
11、如何把握二十世紀的科學精神
12、什麼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理性的新曙光。
論文
1、李曙華《老子的自然哲學與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 1999年 第5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1999第11 期 全文轉載。
2、李曙華《“微觀哲學初探”筆談》( 四人筆談 ) 中國社會科學 1996年 第3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1996第7期 全文轉載。
3、李繼宗、李曙華《演化的時間與時空結構——內部時間初探》 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第2期 《自然辯證法》(人大資料中心)1990 第4期 全文轉載。
4、李曙華《當代科學的規範轉換——從還原論到生成整體論》 哲學研究2006年 第11期。
5、李曙華《生成的邏輯與內涵價值的科學》 哲學研究2005年第 8期。
6、李曙華《中華科學的基本模型與體系》 哲學研究 2002年 第 3期。
7、李曙華《潛在存在與演化的新視野—— 曼德爾布羅特空集之科學價值與哲學啟示 》 哲學研究 1999年 第10期 ,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1999第12期 全文轉載。
8、李曙華《資訊時代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教育》 教育研究 2000年 第11期,
《當代教育》(香港)2002年第3 期全文轉載
9、李曙華 《資訊時代的科學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01年第1期 , 上文轉載。
10、李曙華《科學原創性如何可能?——愛因斯坦的哲學思想與宗教情懷》 文史哲 2006年第2期。
11、李曙華《非線性科學與教育》 中外教育(香港) 中國新聞出版社 2000年 第8期。
12、李曙華《演化與創造——普里戈金的科學自然觀與歷史觀》 復旦學報 1990年第4期 《自然辯證法》(人大資料中心)1990 第12期全文轉載。
13、李曙華《普里戈金的演化自然觀與生命時間觀》 哲學動態 1990年 第11期。
14、李曙華《二十世紀的科學精神及其哲學啟示》 高等師範教育研究 1990年 第3期。
15、李曙華《系統生成論體系與方法論初探》 系統科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6、李曙華《系統生成論與生成進化論》 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7、李曙華《系統科學與中醫理論的現代重建》 系統辯證學學報 2005年 第1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05年1期,索引) 社科研究(香港)05.5期。
18、李曙華《系統科學——從構成論走向生成論》 系統辯證學學報 2004年 第2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 2004 第4期全文轉載。
19、李曙華《非線性科學視野中的易經》 系統辯證學學報 2002 第4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 2002 第11期全文轉載。
20、李曙華《機率與時間之矢——自然法則的新表述》 系統辯證學學報 2000 第4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 2001 第1期 全文轉載。
21、李曙華《三生萬物——“3”是宇宙常數嗎?》 系統辯證學學報 1997 第4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 1997 第12期全文轉載。
22、李曙華《多元的統一性——混沌學的啟示》 系統辯證學學報 1997 第1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 1997 第3期 全文轉載。
23、李曙華《系統與內部時間》 系統辯證學學報 1995 第4期
《科學技術哲學》(人大資料中心) 1996 第1期全文轉載。
24、李曙華《系統科學的生成論研究進路》 《新思維,新世紀》烏傑,吳啟迪主編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7月。
25、李曙華《從“以有觀有”到“以無觀有”》 《論衡》 第二輯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6、李繼宗、李曙華《熵與經濟發展新意識》 社會科學(上海) 1988 第3期。
27、李曙華等《熵的奉獻》 《現代世界的哲學沉思》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0年7月版。
28、李曙華《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科技史》 現代與傳統 1995 第1輯,總第6輯。
29、李曙華《中國傳統科學範式初探》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 第1期。
香港《中國教育改革》2004年6月第3期 全文轉載。
30、李曙華《天地之大德曰生——中華科學傳統的基本特質》 《自然國學——21世紀將發揚光大的國學》 孫關龍、宋正海主編 學苑出版社 2006年1月。
31、李曙華《關於中西科學會通的幾點思考》《河池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科技哲學(人大) 05年第三期全文轉載。
32、李曙華、王樹人《象思維、莊子與道》(學術通信一則)
《文景》 上海 2006年 第9期。
33、李曙華《回到物理學史——追尋科學原創之思》 《河池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34、李曙華《相對論如何可能?——愛因斯坦的永恆昭示》 《河海大學學報》2005第 3期。
35.李曙華《量子力學中主客觀關係的海森伯解釋述評》 馬列主義教學研究 1985 第 3期。
36、李曙華 《通向圓融的互補》 杭州師院學報 1995 第1期。
《自然辯證法》(人大資料中心)1995 第5期全文轉載
37.李曙華等 《關於人的現代化》 杭州師院學報 1987 第 1期 《哲學原理》 (人大資料中心) 1987、6全文轉載。
38.李曙華等《對我國現代化問題的一點思考》 杭州師院學報1986 第 3期。
39、李曙華《資訊時代科學教育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教學研究專輯)2002、4月。
40、李曙華《ISC理論基礎與實踐》(訪談) 教育信息技術2006年 第6期。
41、李曙華 《從洪荒起步》 世紀中國 (網刊) 2000年10月30日。
42、《天地之大德曰生——中華科學傳統的基本特質》。
《自然國學——21世紀將發揚光大的國學》孫關龍、宋正海主編
學苑出版社2006年1月。
43、李曙華、王樹人:《象思維、莊子與道》(學術通信一則)
《文景》上海2006年第9期。
44、《從洪荒起步》《世紀中國》(網刊)2000年10月30日。
45、《馬家窯文化研究的哲學思考——象思維與生命化研究方法》。
甘肅定西日報2011年11月27日。
46、《科學原創性如何可能?——愛因斯坦的哲學思想與宗教情懷》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47、《回到物理學史——追尋科學原創之思》《河池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48、《相對論如何可能?——愛因斯坦的永恆昭示》《河海大學學報》2005第3期。
49、《量子力學中主客觀關係的海森伯解釋述評》。
《馬列主義教學研究》(湖南省)1985第3期。
50、桑新民、李曙華:
《教育技術學範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上)。
《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第11期07年11月10日。
51、桑新民、李曙華:
《教育技術學範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下)。
《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第12期07年12月10日。
《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11,12期連載:
《教育技術學範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上,下)(3萬餘字)
52、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
《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2萬餘字)
《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4月,第2期
53、《資訊時代科學教育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教學研究專輯)2002、4月
54、《ISC理論基礎與實踐》(訪談)《教育信息技術》2006年第6期
55、《關於人的現代化》《杭州師院學報》1987第1期
《哲學原理》(人大資料中心)1987、6全文轉載
浙江省哲學學會優秀科研成果
56.《對我國現代化問題的一點思考》《杭州師院學報》1986第3期
57、Sangxm,Lishh:Introduction:Co-CreatingEducationWisdomFortheGlobalAgeofLiving
《LivingontheEdgeofChaos》一書介紹(英文,5頁)
ASQQualityPress,US。2008年。
科研項目
1、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與方法論創新研究。
2003年12月-2005年12月 主持,已結題。
2、華南師大211課題立項:從系統論到混沌學,2002年,獨立完成。
3、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之子課題:“系統科學與教育”網路化教學模式
研究,2002-2004年,主持子課題,已完成。
4、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複雜系統演化理論對社科研究方法的貢獻1992—1995年,成員之一(與復旦大學哲學系合作),已完成。
5、校科研基金重點項目:科學史教育對於科教興國的作用和意義 1995-1996年,獨立完成。
6、校科研基金項目:現代科學的自然觀 1996—1997年,獨立完成。
指導學生
碩士生:9人,6人畢業,3人在讀。
博士生:9人,1人畢業,8人在讀。
留學生(博士)1人,在讀。
博士後:2人,1人出站,1人在讀。
學術報告
此外,曾應邀就系統科學的發展,中西科學思想比較,科學的精神來源(科學創造性如何可能)等問題曾在復旦大學,北師大,南京師大、海洋大學、河南大學、杭州師大等全國各地大學、研究所作過幾十次學術報告。
獲獎記錄
獲2004-2005學年華藏獎教金。
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