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祿[全國首批勞動模範獲得者]

李景祿[全國首批勞動模範獲得者]

李景祿,天津人,1929年出生於河北省青苑縣。解放前期出生貧困的他在河北省蠡縣大百尺區工所先是給人家做飯,後來擔任了通訊員。解放後,由於在養路工作中表現積極,年僅21歲他就擔任了京塘國道管理局第二養路工區區長。在解放初期,他憑著吃苦耐勞、踏實肯乾的精神,作為全國道路養護工人的代表,於1956年獲得全國第一批勞動模範稱號。

人物簡介

個人履歷

李景祿,天津人,1929年出生於河北省青苑縣,在解放初期,他憑著吃苦耐勞、踏實肯乾的精神,作為全國道路養護工人的代表,於1956年獲得全國第一批勞動模範稱號,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他沒有學歷,卻憑著自己的好學和鑽研,先後研究發明了現代塔吊的雛形“槓桿吊板法”和自動清潔汽車的原型“馬拉清掃車”;他遭受了挫折,卻依然拼勁十足,將天津市武清區的雍陽賓館建設成為年營業額超1000萬元的高級賓館,時任天津市市委書記的李瑞環還前去參觀訪問並與他會談。而今,已經80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社區當中,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感,默默地做著奉獻。

早年經歷

解放初期,天津至北京段公路(今天的103國道)只有3米寬,路面坑窪不平。為了改善路面狀況,李景祿帶領養路工人們晝夜奮戰在一線。年輕的李景祿不僅工作起來非常賣力,而且在工作中還善於從細節中總結經驗。當時修路要靠人工攪拌燒料,就是兩人一組將石子攪拌燒熱後倒入鋪路用的瀝青中。用這種方法,每天只能燒料1立方米,而且為了防止瀝青飛濺和人接觸到設備的地方被燒起大泡,操作工人還要在身體裸露的地方塗抹上一層厚厚的凡士林,費工費力又費錢。心細的李景祿面對工期緊、資金短缺的困難,沒有退縮,積極創新,發明了平底雙灶燒料法。這種燒料法可以和運料、鋪油等聯合作業,工作效率由原來的每天1立方米激增到每天16-18立方米,而且還避免了瀝青飛濺情況的發生。僅此一項發明,李景祿就為國家節約了工程款20餘萬元,工期也由原來的6個月減少到4個多月。

李景祿當年的獲獎留影 李景祿當年的獲獎留影

解放初期的修路工作經常會受到天氣的制約,每年冬季都要停工一段時間。同時,修路用的水泥板長、寬各1米,厚18厘米,重達200多公斤,原來要靠4個人才能抬動,而且天氣冷時根本無法移動。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景祿又發明了槓桿吊板法。通過使用槓桿吊板法,200多公斤的水泥板只要倆人就可以輕鬆抬動,而且 還使施工受天氣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打破了冬天不能修路的常規。1956年,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李景祿被授予第一批“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並被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

獲得榮譽後的李景祿,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又先後發明了活鉤倒土法和馬拉清掃車等,大大加速了工程進度。同時,他還處處以身作則,重活、難活搶著乾,熟悉李景祿的人都說他是“拚命三郎”。由於李景祿的嚴格管理,他所在的第二養路工區獲得了模範養路工區榮譽稱號。

晚年生活

1970年,李景祿調到了當時的縣招待所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又把當時只有30餘間客房和一間只可同時容納5桌人就餐的縣招待所,發展到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住宿的雍陽賓館。李景祿因建設雍陽賓館四合院的“百日工程”和成功經驗,受到了當時市委書記李瑞環的高度評價。1994年,李景祿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可他並沒有真的清閒下來,而是堅持服務社會,自願到一些新開張的飯店幫助他們培養人才,一直乾到70歲。

現在78歲的李景祿,又義務承擔起了小區居委會的調解委員會、業主委員會、衛生檢查小組和黨員生活小組長等工作,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和諧發展的責任感,默默地做著自己的奉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