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旅美畫家]

李晨肖像李晨肖像

個人簡介

李晨,1962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號回真,大曦子,濟平。幼時的啟蒙教育頗受文化博學的父親影響,心靈里植入的是古老的儒家文化思想,家境的窘困,從母親的言行中悟出用汗水換取幸福的道理,並立誓在人生道路上做一個腳踏實地的苦學者,中學時代拜父親的好友天津畫家李墨先生為師開始學習中國畫,並拜王進家先生為師學習金石篆刻。
曾先後畢業於山東省青島工藝美術學校(現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1996年以藝術家身份旅居美國,以金石篆刻、繪畫為職業。任中美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美國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黑門印社社長,獲美國國會傑出藝術家獎,美國彼岸出版社出版《陶鍾齋印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李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李晨印稿》。

藝術年表

1988年 應邀參加“中美著名藝術家作品展”,並與丁紹光先生相識,聽丁先生演講,深為感佩。
1996年 應邀參加日本“讀賣新聞水墨畫展”,獲優秀獎。入山東省美術家協會,聘為山東畫院院外畫家。赴西嶽華山寫生。
2000年 在美國洛杉磯世界藝術博覽會舉辦畫展。美國彼岸文化出版社編輯出版《陶鍾齋印集》。以藝術家身份獲美國永久居住權。
2001年 參加世界華人藝術家邀請展,獲優秀藝術家獎。6月於墨西哥舉辦“李晨作品展”,獲市長獎。任“黑門印社”社長。
2003年 美國綠洲文化出版社編輯出版《李晨畫集》。於加拿大溫哥華舉辦“李晨水墨畫展”,獲榮譽市民獎。赴死亡谷、大峽谷寫生。
2005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李晨作品展”、獲洛杉磯蒙特利市政府“金鑰匙獎”及“榮譽市民獎”,獲美國鮑爾博物館藝術貢獻獎。美國《僑報》發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予以報導,《世界日報》發表《沒有色彩的天空,黑與白的詩人》,對其作品予以高度評價。參加海地震後海嘯賑災義拍,受到《世界日報》嘉獎。
2007年 組織參加“中美名家畫展”,任中美藝術家交流協會副會長。應邀舉辦日本大阪“回真水墨展”,返美後於《世界日報》再次舉辦“回真水墨展”,獲美國加州政府頒發的“傑出藝術家”獎。作品入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畫精品選》。
2008年 組織參加“四川汶川賑災義拍展”,拍得善款全部捐出,賑濟災民。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領館嘉獎。赴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寫生。
2009年 組織參加“心連心,中華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聯展,獲優秀獎。被美國南加州大學聘為研究員。被杭廷頓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為美國河南同鄉會修繕做義賣展。
2010年 在美國洛杉磯舉辦“著名畫家李晨作品展”,獲美國參議員頒發的“傑出藝術家”獎。美國眾議院對其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貢獻予以嘉獎。美國國會授予其“著名藝術家”稱號,並贈國旗予以嘉獎。好萊塢郵政為此發行首日紀念封及紀念卡。任美國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2011年 參加日本福島地震海嘯賑災義拍,日本駐美國領事館予以嘉獎。
2012年 經中美藝術家聯合會審核同意,成立中美藝術家聯合會山東分會籌委會。參加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中國書畫報》、中美藝術家聯合會、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中國傳統文化高峰論壇暨名人名家書畫展”。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李晨》。

2014年 西泠印社整理出版《李晨印稿》。日本東京•銀座朝日畫廊舉辦“古意回真•李晨個人作品展”。

2015年 山東省文化館舉辦“古意回真•旅美畫家李晨作品展”。青州市弘川現代美術館舉辦“翰墨青州•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暨“古意回真•旅美畫家李晨作品展”。


評價

古意和回真
——邵大箴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如果一個畫家能夠將自然山水的“形”和“神”捕捉到並且通過筆端把山水畫那種可望、可游、可居的妙境和詩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也就窮盡了山水畫之道,這是多少代山水畫家為之努力的方向!
“古意”來自於傳統所積累的傳統精神,“今情”則來自於對自然富有個性的觀察和體會。這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是中國畫論中反覆強調的“師法古人,師法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則。這也是畫家李晨長期以來尊奉的藝術觀念並在實踐中孜孜以求的。李晨既傳承了中國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懷,繼續古代聖賢式的“悟道”,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堅持保持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純粹性和古意,又尊重自己的感受,努力從自然中吸收新鮮滋養,他的山水畫是獨樹一格的。
李晨出生於六十年代的山東省濟南市,他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瀰漫的戰爭和沒有硝煙的政治運動,也沒有像哥哥姐姐們那樣經歷過上山下鄉的蹉跎歲月,但是遭受過家境的窘困和輟學的年代。李晨最初的美術起點便是國小時興致勃勃地把課本中的天安門廣場塗成紅色,還有臨摹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中學時期拜天津畫家李墨先生為師,開始學習寫意花卉,並且給自己取藝名為李耘。高中畢業進入山東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素描、色彩和工筆花鳥,畢業後任職于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專攻金石篆刻,練就了遒勁而淳樸,凝練而奔放的風格。這些民族傳統技藝的訓練都是李晨爾後山水畫的鋪墊。很明顯,他的山水畫筆墨和章法得益於他篆刻的功底,得益於他金石一刀一划的錘鍊功夫。
李晨於九十年代後期一度移居美國,他帶著美好的理想希望在那裡從事繪畫創作並盡其所能地做一些中美文化藝術的交流工作。可是在這期間,他極大地感受到了後工業文明浪潮的衝擊和現實生活的無奈,在異國他鄉游離於既想融入又處於客居的心理狀態,而中國人深深根植在心中的鄉愁情結也無法輕易認同和歸化另一種文化,所以李晨的精神家園永遠都在他原來的故土。他在中西文化和藝術的比較中,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和以筆墨為主體語言的寫意水墨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在美國一直堅持水墨畫創作,默默耕耘,不問收穫,但心靈得到慰藉,技藝也有所長進。在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後,他毅然決然地返回祖國,在自己的故鄉山東繼續從事他難以割捨的寫意山水畫創作,並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在李晨的畫作中,既有山東的大明湖,也有美國的洛磯山脈,在他的畫作題跋中出現“水中月是天邊月”,“舊時離鄉徑莫道,此無人思緒常寄上,深處足斷腸,大曦子居洛磯山八年有餘未歸”。
李晨的山水畫包含了兩種韻味,其一是古意,其二是回真,回歸本真。徐悲鴻對中國畫的態度,是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吳冠中認為西方風景畫與中國山水畫是嫡親姊妹,他們兩者的結合是能達到藝術的至境。而李晨的山水畫則是遵循了黃賓虹所堅持實踐了一輩子的“澄懷”與“臥遊”理念,選擇的是傳統的空間觀以及視覺模式,以堅持中國畫寫意精神的純粹性。李晨認為中國畫是寫出來的,若將西方的明暗色調技法移植到中國繪畫上就無法達到石濤所說的兩句妙語的境界:“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這樣無疑掩蓋了中國畫特有的線條美,以及水墨的變化美。李晨的長卷畫是按照中國畫論中所說“近山取其質,遠山取其勢”的原則創作的,他注重對客觀自然的觀察和體驗,為了開闢胸中的丘壑他行萬里路搜盡奇峰打草稿。李晨講究繪畫語言的錘鍊,畫面墨色淡雅,古意盎然,山巒重疊的起、承、轉、合氣勢萬千,皴、擦、點、染也盡在章法之中。而他山水畫裡的寂寞古意,以及錯落有致的題字,既是在筆端瞬間的體悟也是在心頭永恆的寄託。
李晨常常在落款中把自己稱為“大曦子濟平,擬八大”。在我看來,他可能更多的是擬八大山人的“風骨”,題跋多奇致,將大師空靈、蒼鬱的藝術風格與神韻運用到自己創作當中去,讓作品具有一股渾樸酣暢、凝重穩健的氣息。2007年,李晨應邀參加日本大阪舉辦的“回真水墨展”,返美後參加“世界日報”舉辦的“回真水墨展”,達到一種“莫道筆墨無顏色,尋得開心為最高”的心境。他的一幅幅山水畫是他自身心境的體現。意由心生,山水景致與畫家內心感受和情緒有關,藝術家回歸本真,把一度遠離現實的傳統山水畫重新引向充滿生氣與溫情的人間。李晨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之後廣蓄了自然靈氣,飽覽了真山實水的精粹,對於山水造化有了充分的領悟,其山水畫的最大魅力在於既遵循了水墨傳統精神和前人技巧,又大膽創新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墨色在柔和的調子中有微妙變化——那就是一種古意,又是一種回真,從而構成了他作品沉穩而靈動、寧靜而飄逸的藝術風采。
李晨一直記得丁紹光先生對他的教誨,“誠實做人,認真作畫,完善自我,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世界之大胸襟”,所以無論李晨身居海外還是回歸國內,也沒有忘記用自己的作品回饋於社會和世界。2008年,他參加“四川汶川震災義拍展”,將拍得善款捐出;2011年,他又參加日本福島震後海嘯賑災義拍。這充分說明,他是一位有社會責任心和有奉獻精神的藝術家。
綜上所述,李晨在繼承了傳統文人畫人文精神和筆墨技巧的基礎上,強化了它的現實品格,賦予他作品以來自自然的勃勃生機,內涵也更加豐富和深邃,這是值得充分肯定和讚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