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春青[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春青,男,1955年9月28日生,漢族,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藝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全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會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3月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童慶炳先生,攻讀研究生;198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4年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負責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工作)、文藝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全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會理事。

研究方向

文學基本理論、中國古代文論。承擔課程有文化詩學等。

主講課程

1、"馬列文論原著選講"。

2、"中國文化詩學研究"。

3、參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

主要貢獻

1、《談孟子的"仁政思想"》(《河北師大學報》1980年2期)。

2、《怎樣理解"勞動創造了美"》(《河北師大學報》1982年1期)。

3、《淺談美與善的關係》(《文學評論》1982年6期)。

4、《淺談王船山的情景論》(《河北師大學報》1983年4期)。

5、《試評近年來的美學論爭》(《河北師大學報》1984年4期)。

6、《論文學價值的二重性》《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2期。

7、《試論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歷史方法》(《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第八卷)。

8、《試論孔子與柏拉圖功利主義美學觀的幾點異同》《東西方文化研究》1987年第一期。

9、《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與新方法的關係》《江漢論壇》1987年6期。

10、《文學接受與文學價值系統》《河南大學學報》1987年5期

11、《論藝術直覺在文學接受中的作用》《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1期。

12、《藝術情感與藝術思維》《湖南師大學報》1988年3期。

13、《藝術接受活動中主體情感模式的雙向建構》《求索》1988年3期。

14、《文學的"冷"與"熱"》《文藝報》1988年43期。

15、《藝術活動是人類情感解放的手段》《江漢論壇》1988年5期。

16、《藝術情感形式化之一途》《文學評論》1988年5期。

17、《文學史與文學價值闡釋》《求索》1989年2期。

18、《歷史,從將來走向我們》(合著)《文藝研究》1989年3期。

19、《藝術作品的情感表現與藝術情感的形式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增刊。

20、《藝術家的表情衝動與喚情意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增刊《學術之聲》第五輯。

21、《文學史研究的價值標準反思》《文學評論家》1990年1期。

22、《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精神》《民主與科學》1990年3期。

23、《論文學理論建設的心理學視角》(合著)《太行學刊》1990年2期。

24、《論藝術沉思》《求索》1990年6期。

25、《論文學價值的二重性》《文學評論家》1991年3期。

26、《文學價值觀念三題》《學習與探索》1991年5期。

27、《文學價值的實現過程》《河北學刊》1991年6期。

28、《文學的符號、意義與價值》《求索》1992年1期。

29、《嚴羽的"別材別趣"說與康德的"美的藝術"說》《中西比較詩學體系》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30、《創作過程的心理體驗與角色意識》《文學評論家》1992年4期。

31、《談創作衝動的心理構成》《求索》1993年1期。

32、《作為文學內在形式的審美意象》《學習與探索》1992年5期。

33、《文學創作的"內覺體驗"》 ,《現代心理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34、《藝術外形式的形成》,《現代心理美學》中國社科出版社1993年版。

35、《價值的消解與重構》,《文論報》1993年第11期。

36、《文學的依託》,《文論報》1993年第39期。

37、《主動出擊的文化策略》,《文藝爭鳴》1994年2期。

38、《文學應"入主"大眾文化》,《東方論壇》1994年1期。

39、《都德小說的藝術魅力》,《都德中短篇小說精選》代序,華文出版社1995年版。

40、《呼喚人的價值規範》,《梅里美中短篇小說精選》代序,華文出版社1995年版。

41、《士人的自覺與中國古代文學價值觀的原始生成》(《求索》95、1)。

42、《略論中國古代詩人的人格類型》(《學術月刊》95、3)※。

43、《士人與自然--中國古代山水文學價值觀之文化底蘊》(《文學評論》95、2)※。

44、《論道學的基本範疇--心》(《社會科學戰線》96、1)。

45、《論"中"在儒學中的核心位置》(《北師大學報》96、2)。

46、《在人格與詩境相通處--論中國古代詩學的文化心理基礎》(《文學評論》96、2)

47、《論儒學中的"樂"範疇》(《廣東社會科學》96、3)。

48、《論"時"--兼談儒家處世之靈活性》(《中國文化研究》96、4)。

49、《中國文化詩學論綱》(《社會科學輯刊》96、6)。

50、《論"自然"範疇的三層內涵》(《文學評論》97、1)※。

51、《走向一種主體論的文化詩學》(《文藝爭鳴》96、4)※

52、《重建"為己之學"》(《河北學刊》95、4)。

53、《"孔顏樂處"與詩意境界》(《中國文學研究》95、3)※。

54、《經世致用與文化制衡》(《求索》95、5)。

55、《學術研究的真與偽》(《當代學術信息》96、1)。

56、《文學語言的粗俗化與文人心態》(《語文建設》95、2)。

57、《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學價值範疇的轉換》《北京師範大學學報》94、3※

58、《大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求索》94、4)

59、《宋明理學家何以輕視文學》(《南方文壇》94、4)※。

60、《對藝術發生的心理學思考》(《河北學刊》95、1)※

61、《對"後"與"新"之評說》(《湖南文藝》96、11)。

62、《觀念與方法的背離--二十年來我國文藝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文論報》98、5、21,總期421)

63、《論"自得"--兼談宋學對宋代詩學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98、2)※

64、《論"涵泳"--兼談宋學與宋代詩學的內在聯繫》(《河北學刊》98、4)

65、《從人學價值到詩學價值--論蘇轍的"養氣"說》(《社會科學輯刊》98、3)。

66、《在文本與歷史之間--重讀《西遊記》》(《學習與探索》98、6)。

67、《重讀《紅樓夢》--嘗試一種新的閱讀方式》(《中國文學研究》98、4)。

68、《"吟詠情性"與"以意為主"--論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的兩種基本傾向》,《文學評論》1999年2期※

69、《在心性與事功之間--評周月亮的《王陽明大傳》》,《中國圖書商報》1999年5月11日。

70、《文章與道--論北宋詩文理論的學術背景及心理內涵》,《原道》,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71、《從孟子到黃宗羲--論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的文化制衡策略》,《文化評論--中國當代文化戰略》,中華工商聯出版社,1995年版。

72、《先秦士人階層的精神特徵--論中國古代主流文化生成的主體依據》,同上。

73、《藝術情感及其發生過程》,《藝術與人類心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74、《文學語言的表情功能》,見同上。

75、《中西互證,古今溝通--談童慶炳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文藝爭鳴》1998年1期※。

76、《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社會學思想》,見《文藝社會學:傳統與現代》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77、《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發展概觀》,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發展簡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78、《文藝是審美的意識形態》,見同上。

79、《藝術生產發展的特殊性》,見同上。

80、《對"循環閱讀"批評方式的嘗試--重讀《三國演義》》,《學習與探索》,1999年,第五期。

81、《困境與出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反思》,《文藝報》第131期。

82、《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態》,見《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2期。

83、《淺談當前我國文藝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84、《藝術中無意識問題研究的進展》(譯文)《蘇聯文學》1989年3期。

85、《論西方創作心理學的幾種觀點》(譯文)《國外社會科學》1988年6期。

86、《從楊萬里到嚴滄浪--論詩學對宋學精神的拒斥與背離》,《求索》2001年第1期。

87、《心中之景與眼中之景--陶詩與謝詩的文本差異及其文化原因》,《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2期

88、《論文學理論的命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89、《對文學理論學科性的反思》,《文藝爭鳴》2001年第3期。

90、《〈水滸傳〉的文本結構與文化意蘊》,《齊魯學刊》2001年第4期。

91、《拷問真實性--文學理論學科性反思之一》,《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4期。

92、《走向闡釋的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學科性反思之一》,《學術研究》2001年第7期。

93、《全球化語境中的古代文論研究》,《湛江師院學報》2001年第4期。

94、《唐宋詩的文本差異及其文化原因》,《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5期。

95、《文化詩學視野中的古代文論研究》,《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

96、《文學理論的"自性"問題》,《福建論壇》2002年第一期。

97、《當前古代文論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對策》,《三峽大學學報》,2002年,第一期。

註:帶※者被其他刊物轉載。

專著

1、《藝術直覺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藝術情感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美學與人學》,中國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4、《魏晉清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文學價值學引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6、《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7、《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8、《馬克思與現代美學》,(合著)高教出版社,2001年4月版。

9、《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0、《中國古代文論教程》,(與李壯鷹合著,第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譯著

《亘古不滅之光》(與人合譯),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承擔國家項目

1、1995年獲得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出版專著《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

2、1997年獲準獨立承擔國家"九五"規劃社科項目《宋學與宋代文學理論》。

指導研究生

1、指導在職申請學位研究生四人,均已通過答辯並獲得碩士學位。

2、代替他人(教研室出國老師)指導五位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均順利通過答辯並獲得碩士學位。

3、指導本人招收的一名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並順利通過答辯(將獲得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