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國第四、五屆人大代表,中國魯迅研究學會副會長,全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顧問,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1930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魯迅論》、《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中國新文學史研究》、《關於中國現代文學》、《魯迅的生平和雜文》等。
人物生平
魯迅博物館首任館長
——李何林
白泰華
1904年1月,李何林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城一個貧民家庭,學名李延壽。李何林是他聞名於世的筆名。他是一個靠老師資助才上完國小和師範的窮孩子,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考上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農學院。上了兩年之後,1926年秋,他毅然投筆從戎報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參加國民革命軍。主持口試的是沈雁冰。考取後被分配到武昌南湖學兵團,在“學兵日報”做編輯。他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受到領導讚許,調到11軍25師政治部宣傳科。25師政治部主任是共產黨員李碩勛,73團團長是共產黨員周士第,這個團是葉挺獨立團改編的。1927年7月,他經李碩勛等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即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
走進魯迅世界
起義之後,他潛回故鄉霍邱,和王冶秋等人參與建立了霍邱縣地下共產黨組織,同時擔任霍邱縣高等國小校長的職務,秘密做著發展黨員的工作。1928年7月,地下黨根據上級指示舉行“文字暴動”,貼標語撒傳單,全城震驚。身份暴露之後,他不得不避居北平。在北平,他找到了情逾骨肉的好友李霽野。不久,一起參加霍邱暴動的王青士、王冶秋弟兄也來到這裡。當時,李霽野和韋素園、臺靜農、韋叢蕪、曹靖華在魯迅的組織和扶持下成立了未名社,找到未名社就是投入了魯迅的世界。這時,一個新的領域引起他的注意——“五四”以來的文學論爭。他開始潛心蒐集和研究“革命文學”論戰的資料,辛勤地剪貼抄錄,分類編排,終於在1929年出版了“中國文藝論戰”。那一年他29歲。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文藝思想論戰的史料集,是一部和魯迅有關的書,作者署名李何林。從此,他終生使用這個筆名。這本書的出版使他受到鼓舞,他開始全面研究魯迅,收集這方面的書刊文章。在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時,編著成“魯迅論”,那一年他30歲。雖然李何林沒見過魯迅,魯迅卻記得這本書,曾幾次提起。
在抗日戰爭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他1939年編著成“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思潮論”讚譽“魯迅是中國文藝界的唯一導師”。鄒韜奮接受了這部書稿,並在上海出版。
和聞一多一見如故。
李何林奔波在各地教書,用魯迅的書做課本,受到學生歡迎。“皖南事變”之後,1942年7月,李何林來到昆明,這裡也是黑雲壓城,但他沒有停止對黑暗勢力的鬥爭,出任了文協昆明分會總務部主任。
1944年春
聞一多和光未然介紹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同年9月,李何林收到老舍一封信,希望文協昆明分會回響總會號召展開募捐活動,救濟貧病作家。李何林辦事認真,開展了緊張有效的募捐活動。聞一多雖然貴為教授,一家人卻難以度日,當李何林接受到聞一多的捐款時,極為感動。聞一多豪放、爽朗的性格使李何林覺得一見如故。
西南聯大、雲南大學等校常舉辦各種集會,李何林與聞一多等人冒著生命危險演講。聞一多疾言厲色,有時聲淚俱下:“……真正力量在人民。”“現在只有一條路,革命!”在魯迅逝世八周年紀念會上,他說:“魯迅對,我們錯了……別人說我和政治活動的人來往,是的,我就要和他們來往。”李何林曾深情地回憶聞一多,“他那目光炯炯、五綹長髯的嚴肅可敬的英姿,他那簡勁有力帶有情感的語言,表現了令人信服的內容,鼓舞了千萬名民眾行動起來!”
抗戰勝利後
在國民黨統治下充滿白色恐怖。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僕被特務暗殺。15日李何林與聞一多出席李公朴追悼會,聞一多發表了最後一次講演:“……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向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當天下午聞一多被槍殺。李何林夫婦也被列入黑名單。他回憶說:“有人建議我也進領事館暫避,我沒有進去……我兩次冒了危險到美國領事館和民盟同志們聯繫,冒著特務的跟蹤和逮捕的危險。我一直把聞李二烈士的善後工作辦完才離開昆明。”
後來他到了南京,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請李何林夫婦已完成的目錄數少於預期值;出席“南京各界李聞追悼會籌備會議”。他在會上面對國民黨代表,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揭露特務暗殺李、聞迫害民主人士的罪行。會議之後,周恩來與李何林夫婦談話時熱烈握手。
古稀之年出任館長
宣傳魯迅是何林先生的生活支柱。在歲月跌宕的生活變遷中,他的人格魅力為人們所景仰:磊落博大的胸懷、堅持正義的勇氣、耿直慷慨的性格、教書育人的傾心、嚴己寬人的品德、衣食住行的儉樸。“文革”中,何林先生受到了衝擊,但他仍然利用一切條件研究魯迅著作。1973年“魯迅《野草》註解”“內部發行”,兩年後公開發行。這是何林先生具有特殊意義和學術價值的著作。“魯迅的生平及雜文”也在這一年出版。
197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給毛澤東主席寫信,毛主席對關於成立魯迅研究機構的來信作了批示:“我贊成周海嬰同志的意見。請將周信印發政治局,並討論一次,作出決定,立即執行。”隨後,在鄧小平主持的政治局會議上批准了國家文物局對李何林的任命。
1976年2月27日,他成為魯迅博物館首任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這一年,他73歲。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對周海嬰說:“我想來想去,讓李何林當研究室主任最合適。”周海嬰回憶:“王冶秋關於由何林先生擔任魯迅研究室主任的建議,我是十分贊同的。何林先生的為人以及他對於魯迅研究的貢獻我也是歷來十分敬佩的。”
上任之後
何林先生每天準時上下班。他總是說:“工作太多,做不完。”“不能等,不能耽擱。”他認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事無巨細一抓到底。百務叢集之中,何林先生還兼任著北師大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中國現代文學專業領域,他是第一位博士生導師。他對學生說:“博士生導師的‘導’是次要的,關鍵在你們獨立鑽研。”在病重的情況下,他仍在家裡聽取博士生匯報學習情況。為了完成魯迅研究室“八大任務”這個宏大目標,何林先生不顧年邁和眼疾的困擾,逐字逐條審閱文章,就連錯誤的標點符號也指出來。
十年心血
他領導和主編了“魯迅手稿全集”、“魯迅年譜”、“魯迅研究資料”、“魯迅研究動態”,還組織編撰了“魯迅大詞典”,設立了“魯迅日記”注釋組,擴建了魯迅博物館,革新了“魯迅生平展覽”。所有這一切,為研究魯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事實。
何林先生說:“除了想想個人的生活外,還不要太自私,要多為人民著想,多為國家著想,多為人民和國家做些事情,決不做魯迅先生批評的那種像白蟻一樣:一路吃過去,留下的只是一溜糞的人。”
隨時為大家著想
何林先生堂堂正正,一生清廉,自己的信函不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和郵資,寄書也是親自包裝之後到郵局排隊。
他曾把得了肺病的學生叫到家裡開小灶;為出身貧寒的學生訂牛奶;把剪下的材料送給學生;他為魯迅愛好者提出的問題回信解答;為青年作者撰文介紹。“隨時為大家想想,謀點利益就好。”魯迅這一永恆的名言是何林先生終生奉行的座右銘。
1983年1月11日
國家文物局批准他的請求,準予辭去魯迅博物館館長職務。1987年8月1日,入院第四天,他自知沉疴不起,親制悼詞:“六十多年來,為黨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現代文學和魯迅研究人才……發揚魯迅精神,駁斥了魯迅生前死後一些人對魯迅的歪曲和誣衊,保衛了魯迅思想。”並囑:“死後不開追悼會,不送花圈,不搞遺體告別儀式。遺體可送醫院供研究用。”
何林先生坦然地面對死亡,在病痛之中開始編選第三本文集“關於魯迅及中國現代文學”。他笑著說“這是我的最後一本文集,整理好了,我就是去見馬克思也不怕了。”
如今,他離去已二十年了,而最好的紀念是先生的精神在我們身上延續。
歷史貢獻
今年是傑出的教育家、學者李何林百年誕辰。為紀念這位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科的奠基者,首都學界於4月17日在魯迅博物館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大會。4月17日下午,由魯迅博物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和南開大學中文系三家聯合舉辦的紀念李何林先生百年誕辰的“李何林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
學術會堂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現代文學專家、學者、李何林先生生前的學生100餘人對李何林的學術思想和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與魯迅研究的貢獻進行了熱烈的研討。
李何林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並參加第二次北伐戰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他避居北平,在魯迅扶持的未名社投身革命文藝運動。1930年,李何林先生出版了《中國文藝論戰》和《魯迅論》,熱情服膺魯迅思想,學習魯迅思想,宣傳魯迅思想,歷半個多世紀忠貞不渝。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開北平,輾轉到重慶,在困難的條件下著下《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力求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總結新文藝的理論及其發展過程,為研究中國新文藝運動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上個世紀40年代,他一度在雲南、台灣等省大學中文系任教並業餘從事革命文藝運動,後到過解放區,曾擔任華北大學國文系主任,華北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49年3月隨校進入北平。7月參加全國文藝界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藝界協會候補理事。後調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參與制定《中國新文學教學大綱》,為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創立,貢獻了智慧和心力。1952年出任南開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和魯迅研究,是全國高等院校開設魯迅研究課的先行者。著作有《關於中國現代文學》、《魯迅的生平和雜文》、《魯迅〈野草〉註解》等。1975年,李何林調任北京魯迅博物館任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創辦我國第一所魯迅研究機構。他領導和主編了《魯迅手稿全集》、《魯迅年譜》、《魯迅研究資料》和《魯迅研究動態》等,還組織編撰了《魯迅大辭典》,擴建了魯迅博物館,革新了“魯迅生平展覽”,為恢復魯迅的歷史面貌,堅持魯迅方向做了大量工作。這其間,李何林還兼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中國現代文學和魯迅研究的博士,也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李何林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