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62年生於四川成都。先後就學於天津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王麥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黃均教授等畫家,曾受到王雪濤、田世光、俞致貞老師指導。攻習人物花鳥畫,並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均收為入室弟子。現為中國成都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中國名人書畫研究會研究員等職。 其山水畫題材多為旅遊聖地和山間景色,以山水風景居多,如《當代名家書畫集》、《月是故鄉明》等作品深為人民所喜愛。
作品特點
主要觀點
新增內容“當代山水畫”這個概念從時間屬性上來看似乎是一個矛盾的修辭。“當代”顯然具有一種現時性的特徵,而“山水畫”則是藝術史上的一種早已成為過去式了的繪畫風格。但是
,“當代”還具有另一種屬性,即文化意義上的類型屬性。因此,在這裡我們更注重的是“當代山水畫”的後一種花屬性,即把它作為當下社會中的一種新的藝術類型來加以討論。類似的現象在藝術史上不乏先例,如法國十九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我們都知道新古典主義並不是古典主義在時間意義上的簡單延續,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新時代在思想和審美等方面的一種新的追求。
個人追求
“山水畫”既是一種宮廷繪畫,其作畫主體大多為皇家延聘的一些丹青手,因而作品的題材內容、審美趣味、價值取向乃至表現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受到帝王貴胄和皇親國戚好惡之左右。首先,從表現手法上來看,宋代的宮廷繪畫是以寫實風格為主的,畫史上有關徽宗皇帝告誡畫家們孔雀升墩先舉左腳的故事,以及他對月季花在不同季節和不同時辰里的不同姿態的仔細分辨,就很能說明這位帝王畫家在藝術上對寫實風格的一種追求。而宋代宮廷繪畫的審美趣味在山水方面追求的是崇高,在花鳥方面追求的是典雅,具有理想和唯美的成分,在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許多宋人花鳥小品中這種精神和品質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它們在南宋的繪畫中雖變得有些式微,但總算是為皇家風範守住了最後一塊陣地。後來,隨著文人畫的進一步興起,在“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審美趣味大行其道的幾個世紀裡,那種曾經輝煌一時的以用筆精緻、意趣高雅為主要特徵的皇家繪畫風格,最終被淹沒在筆墨縱橫的寫意浪潮之中。但不管怎么樣,它作為一種精緻的貴族文化典範,以其高雅的趣味和完美的樣式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個人觀點
修心
勇氣的精髓就是活著而沒有任何自欺。但是,直截了當地認清自己的言行舉止,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明地見到自己的真相,其實是令人很不舒服而又沒面子的事。如果訓練自己了了分明而又穩定地看著自己,我們會發現自己並不願意承認內心的批判性、小心眼或是傲慢自大。這些都不是罪惡,而是暫時出現、可以轉化的習性。我們愈是能認清它們,它們就愈失去力量。只有這樣的修持,才能讓我們對自己那份超越善惡的本性產生信賴。精神勇士必須開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的人生就如同拖著一包不必要的行李一般。佛法的修持鼓勵我們打開那包行李,仔細地看一看裡面塞了一些什麼東西。這么做可以讓我們認清,裡面有許多東西是不再需要的。
有一種傳統的法教可以幫助人們進行如下的觀察:四無量心的遠仇近敵。近敵指的是和這四無量心很接近的某種心態;它不能解放我們,反而會增加我們的負擔。遠仇指的則是與四無量心相反的心態,它也會阻礙我們的成長。
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
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人物榮譽
1997年作品多幅被錄受台灣藝術中心出版《中國四川青年山水畫精品選集》之二
2001年應邀參加海峽兩岸《月是故鄉明》交流展並獲21世紀藝術明星杯金獎
2001年2月出版《李旭國畫集》
2001年6月參加煙臺國際藝術博覽會,其作品《雨過雲領浮晴雲》榮獲二等獎
2002年作品入選文化部《首屆少數民族風情畫展》並獲金獎
2002年作品入選《首屆少數民族風情書畫大賽作品集》
2002年作品入選中國著名書畫家之精品叢書《當代名家書畫集》
2003年作品入選《西部書畫精品選》
2003年作品入選《中國西部名家書畫作品集》
2004年作品入選《當代名家賀煙臺美術博物館20周年作品集》2006年出版李旭國彩墨畫選、2007年出版李旭國畫選。2008年作品入選>全國美術書法大展、並獲金獎。2008年作品入選>。2008年九華山書畫報給予專版介紹其作品。
人物評價
個人特點
李旭國,是中國現代受人歡迎的山水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山水畫更是膾炙人口。李旭國作品收藏很廣,就是結集出版的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
個人風格
在李旭國先生的作品中,山水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捲簾櫳,便是十分心情。李旭國的許多山水畫,都是以山水風光作為題材的,例如《雨過雲領浮晴雲》和《月是故鄉明》 。李旭國的山水畫,讓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俞平伯曾經說過:李旭國的山水畫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是的,李旭國的山水畫,追求的是一種崇高而絢爛的美,其間,不乏哲思和詩意的存在。